行走客 发表于 2019-3-24 07:58:09

《京西古道模式口》-- 古隘口的变迁

陈康


今天,我们乘坐汽车可以轻快地驰过宽阔的模式口,直奔门头沟。但谁能想到百年以前,这里却是道高坡陡,人马往来极为不便的古隘口呢。

隘口的起始年代不详,但从模式口悠久的历史,京西的矿业开采和交通等方面看,这条道路的开通应不晚于明代。
模式口(古称磨石口)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蟠龙山(俗称白家坡)和黑头山(俗称杨家坡)的连接处,是北京通往门头沟与张家口的交通要道。京西出产的果品、煤炭、木材运进京城,要通过模式口;口外出产的牛羊皮货贩运进京,还要通过模式口。

此外,模式口还是戍守京师的西部门户,据《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记载:“(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驻焉。”说明此地在军事上的作用。

模式口村,是一个寺庙林立的村镇,只在隘口两边的山崖上,北有海藏寺,南有海会寺。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海藏寺,径旁多嘉树,四山骈罗,寺若当块口,殿方丈最高,望卢沟桥车骑可数。”可见隘口之高,道路之险。人们在此建庙,既、可以远眺平原的景色,也可以当作嘹望哨卡。

由于路窄坡陡,来往的车辆十分不便。即使骆驼通过,也要前腿行步,后腿滑行!这无疑限制了京西交通运输的发展。清康熙朝查慎行作诗写道:“乱石山中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可知当时路面之坎坷。

此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经过三次拓宽。1985年,在隘口北侧的崖壁上发现两处距路面有5米高的摩崖石刻,一处已不十分明显,一处竖刻“道光拾年(1830)大修”六个字,阴文、楷书、每字约20厘米见方。

第二次整修此路是在1919年,京兆尹公署拨款20万元,修建北京至门头沟道路,工程始于8月,年底竣工通车。该路起自西黄村,经磨石口大街、三家店,过永定河西去。

第三次整修是在1947年,在道光十年(1830)大修的刻石东约10米处,刻有如下文字:
整修平门公路工赈纪念
主办机关: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公署河北省公路局
整修工程项目:开宽山沟,原宽4公尺加宽至6公尺
整修路面:由西黄村至门头沟
受赈工人数目:66010工
拨发面粉数量:132020市斤
兴工日期: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十五日
竣工日期: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二十日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由于京门(北京至门头沟)公路开通,模式口大街,不再是京西的要道,所以模式口村开始冷落了下来,而隘口却成为东西通道的咽喉。

1947年,由冀热平津公署主持整修的这条公路,以模式口隘口工程最为艰险,因此也就把工程竣工的纪念镌刻在最雄伟的隘口北侧山崖上,以志永久纪念。值得指出的是:最早的京门路,是要穿过模式口村,爬隘口而西去的。东去的客旅也要过岭穿越模式口村。那么民国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47年的这次修路,则是从复兴门(含阜城门)至黑头山东麓向西北斜坡而上,避免了穿越模式口村街道爬坡之险,大大便利了汽车的通行。


1993年11月,在北京市政府和石景山区政府的共同关心下,重新施工,至1996年,大幅度地降低了标高,并将路面成倍地拓宽.使这一古老的隘口变成了坦途。

遗憾的是由于开凿工程的需要,加之山崖风化严重,“道光拾年”和“民国三十六年”的刻石未能保留。不过工程指挥部出于对文物的重视,开工前主动提供机械使文物部门得以顺利地拓下了这两件弥足珍贵的文物。隘口在此次修整之后,又于北侧山崖上,新刻了“模式口”三个朱红大字,并在隘口西侧立石撰文,以示纪念。



1947年古隘口图




1996年隘口新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京西古道模式口》-- 古隘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