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客 发表于 2019-5-8 10:20:33

走桥耳涧




张孚
  桥耳涧是京西的一个古山村,明代称桥儿涧,因为村子临涧,涧上有桥。可是,为什么后来又改叫桥耳涧呢?有人说,站在山上往下看,村子像人的耳朵。
  山村不大,二十来户。临涧的房舍,地基高有两三丈,用石头一层一层地垒起,望之如城墙。常有松鼠在后墙上追逐嬉戏,一会儿窜上,一会儿跃下,翘起蓬松的尾巴,吱吱叫着,甚是得意。
  街道很洁净。路中间,铺着大块的鹅卵石,两侧墁着青砖。四面青山,绿树层叠,鸟歌声声,古屋一片。
  从村东上山,路是古道,一面依坡,一面临壑,野草掩映,蜿蜒曲折。这条古道史称西山大路大北道,汉代铺筑,清代同治年间曾集资大修。铺路石有大有小,有薄有厚,长而薄的,斜栽;大而厚的,平铺。走几步,石头上就出现一个蹄窝,磨得光光的,碗一样深浅。
  北京西山,山中出乌金。老年间,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煤炭为薪,而山里人家缺副食和日用百货。因此,拉煤运货的马帮,日复一日地往返于京城与西山之间。
  京西的马帮,是由几匹骡马和一头毛驴组成的小型运输队,骡马驮货,毛驴驮人。赶骡马的人称作掌鞭的。行进时,他骑着毛驴走在最后,脖领里斜插着一根“十三太保鞭子”。这种鞭子的上部,有十三个铜环,下部是皮条拧的鞭绳。鞭杆大多油成红色,只有一尺多长。掌鞭的骑着毛驴,阳光下眯着眼睛。在马铃当啷当啷的响声中,身子一摇一晃。高兴了,就亮开云遮月的嗓子,吼几句山梆子。那荡气回肠的腔调里,隐藏着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词句虽然土得掉渣儿,却唱醉了不知多少颗怀乡的心。
  古道步步升高,前行大约二里,道路左侧出现了几间残破的古屋。再向前走五六十米,拐个弯儿,冷不丁眼前现出一座关城,高高大大,威武雄壮,这就是著名的牛角岭关城。
  牛角岭关城是劈山而建,砖石垒筑。山岭的顶部被凿出一个豁口,关城就建在这个豁口上。两侧和山连成一体,有门洞,没门楼。城门洞看上去有两丈多高,一丈多宽。走进门洞,迎面吹来的风很硬。喊一声回音很大,瓮声瓮气的。城门洞里的地面,是凿山凿出来的,如今已作波浪状,上面的蹄窝很密,一个连一个。
  爬上长满荆棘和野草的关城顶部,放眼东望,云天寂寂,群山逶迤,长河如带。视野中望见的那条大河,就是闻名遐迩的永定河。
  牛角岭关城在京西很出名,因为它联系着一场战事:明崇祯二年,一位叫毛立芳的将军调到沿河城镇守京西。翌年正月,后金兵大规模入侵。毛将军在“尘昏扬迷目,冰雪难行”的情况下,率部迎敌。走到老龙凹布阵未定,敌已驱近,双方展开了一场血战。毛军寡不敌众,将军被俘。后金军厚利诱降,被将军怒斥,毛立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刎殉国。随后,各路援军赶至,将敌军追赶到牛角岭关城,全部歼灭。
  毛立芳将军壮烈牺牲了,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活着,就像这座牛角岭关城,历经几百年风雨,威武依旧,庄严依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桥耳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