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57760 发表于 2016-2-22 11:36:53

元曲文化与门头沟

元曲文化与门头沟安全山  黄璐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也专指杂剧。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起,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辉煌。


  一提到元曲,大家第一印象都会想到那句经典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马致远最经典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元代的首都是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而门头沟地处京西,是由京城到河北的必经之路。在门头沟的深山之中,纵横交错着许多的山间小道,连接着京城与河北等地,我们也称之为“京西古道”。而在门头沟,就有一处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描述一模一样的地方,就是门头沟的韭园村。遥想当年,马致远寄居于此或是旅经此处,被韭园村的自然美景深深吸引,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元曲文化与门头沟、与永定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元曲文化是永定河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门头沟在北京的功能定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永定河文化是门头沟区的核心文化品牌,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就包括“三源”文化、古道古村文化及元曲文化等。


  发源于山西宁武的桑干河和发源于内蒙古兴和的洋河,在河北北部怀来盆地汇合后,又接纳源于北京延庆县的妫水河,始称永定河。沉积的泥沙垫起了北京湾,造就了北京小平原,为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提供了地质地理基础。接着又以其水源、能源、建材等滋养和促进了北京城市建设,因而被公认为是“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上游的泥河湾地区,出山后的周口店一带,远古先民们利用永定河天然通道,上下往来迁徙,成为东亚古人类的起源地。地处永定河中游的门头沟,也留下了很多先民们的足迹。如军庄灰峪、雁翅镇珠窝、斋堂镇黄草梁、清水齐家庄和北京王府井等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永定镇卧龙岗、雁翅镇青白口、斋堂镇东胡林及沿河城西大台,都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位于永定河上游太行山、燕山、北岳恒山交会点和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过渡带的张家口市蔚县、涿鹿等地的出土文物,以及黄帝城、蚩尤寨等遗址,证明了东北红山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山陕河套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聚集与放射,炎、黄、蚩“人文三祖”由争战到合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因而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北京平原位于东北与华北之咽喉,西北高原、草原与平原、沿海之结合部,由古北口、居庸关、门头沟、太行山东麓山脚四条大通道及京杭大运河连接全国,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和中原汉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十分看重的地方。都城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自北向南迁移到北京,使北京最终成为六朝古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这里辉煌,文化名人在这里汇聚,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之事。


  都城的发展,离不开军事、生态环境,离不开人口的聚集,离不开水源、能源、建材及各种生活物资的供应。北京也不例外,政治领导全国,物资靠全国供应,古今如此。永定河流域的丰富物产及京西古道的交通运输,在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石灰及生态与军事屏障,怀涿盆地的粮食,还有京郊的名山秀水、宗教寺庙及民间民俗文化,都不可或缺,从而也孕育出了包括元曲及古道古村文化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永定河文化,因此有人称永定河文化是北京文化的母体。由三家店永定河出山口到“过山总路”王平口之间的西山大路,可以说是永定河综合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韭园村则正位于西山大路中间。


  三家店是北京西山大路和妙峰山进香南道上山路的起点,是永定河左岸道与香山运煤道及连接玉河古道的结点,是物流人行的集散地,是有着数百家商号厂铺及诸多古庙、茶棚的文化街。河西琉璃渠是琉璃文化之乡,有了琉璃的装饰,才体现出北京皇家建筑的金壁辉煌与至高无上。由城山嘴连接的城子村,史书记载为古玉河县的治所,京西民间则有“上矾山、下城子”之说。丑儿岭西的斜河涧,不仅有巨大的冰川漂砾,还有三株粗度不亚于潭柘寺帝王、配王两株古银杏的广化寺遗址。牛角岭关城及其东西两侧的大片蹄窝,还有《永远免夫交界碑记》和《修桥补路碑记》两块颇有代表性的古碑。包括桥耳涧和东西落坡的韭园四村,南依九龙山,北跨永定河,不仅有马致远故居、桃花谷鬼谷子书院,有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还有梯田果园和汉、元、明、清军事遗址。东西马各庄及南港、道须,不仅是产煤重地,还有明清马政养马遗迹。东石古岩是明内长城内线黑石崖口,石佛岭更有明万历年间官民僧侣修路联体摩崖石刻及般若堂故址。王平村曾发现有石器时代遗物,还有东魏武定三年刻石,有辽金古刹龙岩寺遗址,有出土的元代槽形旱碾,有明清古庙多处及清代公爷坟,更是西山大路与永定河右岸道的结点。王平口是金章宗皇帝常游的地方,元代已设口驻军,明《宛署杂记》称之为“过山总路”。由此往西,又有十里八桥古道及大汉岭,进入斋堂川,古道连接房山、涞水、涿鹿、怀来。


  二、《天净沙·秋思》使京西古道熠熠生辉


  源自于永定河流域古人类天然通道、黄帝“披山通道”,发展于北京西山军事防御、商旅通行、庙会进香等活动的京西古道,即我国著名民俗专家赵书先生讲述北京形胜“一河四道南北穿”的门头沟通道,是连接北京与京西北张家口地区,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概念的文化线路遗产。最近20多年来,特别是2002年门头沟区政协《京西古道》一书出版后,引起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和很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有人曾做过统计,网上点击“京西古道”的次数就达150多万次,而且全国掀起了“古道潮”,茶马古道、徽杭古道、蜀道等不仅被热炒,而且有的还启动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程序。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100项重大新发现中,京西古道名列榜首。那么,为什么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京西古道突然名声大噪呢?


  经过多年的考察总结,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它与首都北京关系密切,占地利。


  二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齐全的功能和丰富而经典的实物遗存,与文化复兴和文化旅游、休闲徒步、寻古探幽的大形势相适应,占天时。


  三是它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影响。很多人想起“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想起京西古道;想起京西古道,就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也许就是这首小令及所代表的元曲文化千古不朽的魅力所在,占人和。


    自古以来,描写古道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仅带有“古道”二字的诗歌就成百上千,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门头沟区与昌平区交界处的金城山白瀑寺,元元贞二年(1296)《大都宛平县金城山白瀑寿峰禅寺产业之记》碑文中,三处提到以古道为界。就是说该寺周围的道路,在距今717年前已被称为“古道”了。这个年代,与马致远的中年相当。但是,重视这块古碑的人寥寥无几,而张口能颂《天净沙·秋思》的人岂止成千上万?正所谓:元曲“秋思”因古道而悠扬,京西古道因元曲“秋思”而生辉。


  近年来,门头沟区已投资一千余万元用于京西古道部分遗存路段的保护,投资数千万元用于古道景区的开发,还将投资上亿元将680公里长的古道路线建设成宜于人们观光、旅游、休闲体验及户外运动的国家步道。有人说,没文化的旅游没有活力,没旅游的文化没有魅力。2011年,国家文物泰斗罗哲文老先生在门头沟“古村落座谈会”上讲文化线路时说:“将来的深厚体验,还是在古道上”。我们期望并且坚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与下,让元曲文化及其艺术在京西古道上飘扬和传承,不仅是学术价值,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表现门头沟人文地理环境的元曲文化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虽然不一定是在韭园村所写,有可能是在往返于大都与上都之间时所写,但是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表现出的意境也与这里完全契合。除此之外,元曲中还有不少景象描写与门头沟人文地理环境相符。


  例如:村落景物


  徐再思的《梧叶儿·革步》


  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湍水向东流。鸡大三家店,陂塘五月秋,风雨一帆舟。聚车马关津渡口。


  这首小令,同《天净沙·秋思》一样,虽非在门头沟三家店所写,却描绘出了三家店的情景。


  马致远《双调·清江引·野兴》三首: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柳。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躁。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还有马致远《般涉调·哨遍》中:


  自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老正宜,茅庐竹径,药井蔬畦,自减风云气。嚼蜡光阴无味。傍观世态,静掩柴扉。虽无诸葛卧龙冈,原有严陵钓鱼矶。成趣南园,对榻青山,绕门绿水。


  同一套数中的《耍孩儿》中:


  青门幸有栽瓜地,谁羡封候百里?桔槔一水韭苗肥,快活煞学圃樊迟。梨花树底三杯酒,杨柳阴中一片席。倒大来无拘系。先生家淡粥,措在大家黄齑。


  好一幅田园林泉隐居图!而韭园村相邻的西落坡、西马各庄正是这般情景。


  又如:京西砂锅


  韭园村西十余里的安家滩,是以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烧制京西砂锅的地方。元代熊梦祥先生在《析津志辑佚》中写道:“其石烧锅、铫、盘,虽百年亦不损坏,得名。”元杂剧中,不断出现有砂锅的剧词。如吴昌龄《花间四友东坡梦》第四折中:”葛藤接断老婆禅,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一折中写道:“烧地权为炕,凿壁借偷光,一任教无底砂锅漏了饭汤。”第二折中:“我将这砂锅打碎了……端的是谁打了来?打破砂锅璺到底。”后来,这句“打破砂锅——问到底”成了歇后语,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砂锅做饭斗量柴”之俗说,也是京西物产的写照。砂锅做饭,自不必说,“斗量柴”指的是煤。当时没有磅秤,煤炭计量用荆条编的斗子筐。相传就是因为这句话,明朝四皇子朱棣被封到北京为燕王,经过“清君侧,靖难之役”当上了永乐皇帝,并迁都北京。


  再如:幡乐村戏


  由韭园往西二十里千军台、庄户村古幡会的幡乐曲牌中,不仅有佛教音乐曲牌、道教音乐曲牌、民间祭祀音乐曲牌,还有不少元曲曲牌。如头煞、二煞、三煞、煞尾,春、夏、秋、冬四季,寄生草、滚绣球、斗鹌鹑、豆芽(叶)黄,得胜令、醉太平等等。


  京西斋堂李家庄的“南音乐”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曲牌。还有一些村庄建有戏台,保留着一些山乡特色戏曲,如燕歌戏、山梆子等,与元杂剧有无渊源,也有待研究。


  总之,元曲文化在门头沟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可以算得上是永定河文化及京西古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当然,对元曲的曲调及乐谱,我们目前还一无所知。试想,如果一进入韭园村“马致远故居”景区,就听到元曲音乐,进而再观赏几折元杂剧,该是何等美妙?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点浅见拙识,要想实行起来,还是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大力支持,元曲文化博大精深,永定河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并善加利用,为门头沟区的旅游事业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尚需大家为之共同努力。

alcohol 发表于 2016-12-1 21:32:09

沙发沙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曲文化与门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