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48|回复: 0

京西古道五千载 修桥补路多好人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19-3-2 16: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西古道,现在的名气越来越大,到门头沟走古道的人越来越多。京西古道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研究者说,与泥河湾和周口店有关。按照鲁迅先生所讲,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以说,早期的路,是人走出来的。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炎黄时期,轩辕氏先在阪泉之野经过三次战役打败了神农炎帝,哥俩又合手在涿鹿之野打败了蚩尤,釜山合符,各部落推举轩辕为黄帝,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了扩大统治范围,黄帝“命竖亥通道路”,即披山通道,以征服四方,从而有了“道路”这个名词,也掀开了人工修筑道路的历史篇章。阪泉、涿鹿、釜山,就在门头沟东灵山、韭菜山、黄草梁北面的涿鹿、怀来盆地。但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京西古道,多是明清时期所修所留。民间有“明修庙、清修道”之说,明代王廷相《西山行》诗中写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说的是“明修庙”。清代修路活动最多,即“清修道”。民间还有一句老话:“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吃饱饭”,说的是民国战乱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很流行的一句话是:“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不少人关注京西古道,但多关注的是商旅、军用、进香三种功能,其实这只是用路的文化,还有一种文化也很重要,就是修路文化。下面,就讲一段修路的故事。
  话说1871年(即清同治十一年)7、8月份,京西三家店至王平口一带,雨水格外多,沥沥拉拉地下个不停,山体土层的水饱和了,承受不住了,终于集中涨发了,条条山沟发洪水,把琉璃渠、稠儿岭以西至王平口、大寒岭的大道冲毁了。其中,稠儿岭村北与水峪嘴村北永定河南岸的大道有60多米长冲断了,水峪嘴村西至牛角岭路段近200米冲断了,桥耳涧村西大桥和东石古岩村西小岩子沟桥也冲断了,吕家坡、口子西等处的大道多处垮塌了……就是说,斋堂川与北京城之间的交通中断了。如果不及时修复,当年冬天山里所产的煤和山货土产不能运往北京,所需的日用百货也难以运回。如果修复,工程量又太大,不是几个村、几个人所能解决的。怎么办?甭担心!世上事总有世人管。沿线各村的负责人相互联络,召开了一次协调会,决定成立临时修路工程指挥部,叫做“修道会”,成员名曰经理。
  修道会成立后研究决定:一、发本告示,向沿途商家、店铺、煤厂、驮户募集修路款项;二、组织各村劳力、工匠参与修路施工;三、各经理分工负责,会后立即抓落实。一场修路大会战打响了。一时间,有钱的出线,有力的出力,全线开工,不足两个月,工程告竣。二三十公里长的大道,不到两个月就修完了,今天使用机械化施工,没有半年八个月也难以完成,那时手工作业,为何如此之快?不仅进度快,而且质量高,140多年过去了,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为什么呢?分析起来,一是工程指挥及管理人员,办事公道,账目阳光;二是以修桥补路为善举,能量正,都被激发出来;三是关乎民生,民众都当成自己的事儿来干,是百年大计,责任心强。
  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事儿呢?有。2011年评选出来的门头沟“十大好人”中就有一位,叫王振明,是大台煤矿的一位退休老人,从2005年起为了当地上山晨练的人们方便,自备工具,几乎天天上南山十年修一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4 03:57 , Processed in 0.0097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