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46|回复: 1

阿诗玛与爨文化考证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9-5-14 21: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爨底下

爨底下



安全山
  爨底下村地处北京西部深山之中,歌剧电影《阿诗玛》中的主人公阿诗玛是云南石林撒尼族(彝族一支)的一位美丽姑娘。二者南辕北辙,相隔数千里,风马牛不相及,怎么给强扯到一起,是不是云山雾罩得没边啦?非也。人们不是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穿”吗?爨底下村与阿诗玛之间的这条线即爨文化。
  有人可能会问:爨底下村名中有爨字,没得说。而阿诗玛名中没有爨啊?有,在阿诗玛的出身族源之中。中国56个民族中有彝族(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过了彝族区),但是对彝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有的自称“诺苏”、“米撒”、“撒尼”、“阿细”等。彝族中包括被同化了的古爨人。有资料称,在典籍《周礼•天官•亨人》中记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煮。”在爨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为姓氏者,称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义通假,义同当今的“厨”,因此又称炊氏,世代相传,后逐渐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今大渡河以南和云、贵二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并继承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文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还有“爨国”、“东爨鸟蛮”、“西爨白蛮”之说,但随着被南诏所灭,爨人所创造的“蝌蚪文”及农业、军事书籍亦消灭了。如今,人们只知道在古爨人的后代撒尼部落人中,流传着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诗玛的爱情故事。“阿诗玛”的汉义是“蛇女”,而蛇女则是古爨人的图腾。
  在《辞海》中,“爨”字有五种解释:一曰烧火煮饭,二曰灶,三为戏剧用语,四是古地域名、古族名,五为姓。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之“爨”字,即“灶”的意思。因村西北地形如灶而得名。除村名外,还有“爨头”、“爨宝峪”地名。明代设爨里安口于此,成为军事隘口之名。至于是谁最早发现此“灶”形地并用上了这个“爨”字,因年代久远且无文字记载,已无从考证,或许守口军士中有按“南兵北戍”来此的南方人中,有古爨人后裔,也不无可能。但是,在北方地区使用“爨”字者,又并非爨底下村所独有。
  同为斋堂镇的西胡林村通州峪内有爨境鞍,也是因地形而得名。该地形像一个立起来的水槽,三面陡峭而立,一面为出口,有如柴灶。实际上是瀑布,落差10米以上。夏秋之季,瀑布如《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之水帘。冬天的冰瀑更为壮观。
  门头沟区永定镇万佛堂村东口过街楼门洞口石额上刻着“誓永不分爨”,即发誓永不分家,以锅灶代表家,如“另起炉灶”之语即分家另过。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有爨家村,村民多姓爨,虽今已改为“炊”,但仍读爨;临邑县理合乡龙家村民多姓龙,有“爨姓龙姓一家人”之说。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李村所辖一个自然村亦称爨家村;宝鸡市石鼓镇高家河有爨家岭;扶风县法门镇、岐山县青化镇、武功县普集镇、洋县,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定西地区,四川宜宾,河南省宜阳县,嵩县、栾川县、鄢陵县,三门峡市湖滨区,河北省廊坊市等地均有爨姓或变字炊姓之人。有些地方还有爨氏族谱,如河南许昌鄢陵、宜阳、河北廊坊平舒等地,都收藏有爨氏族谱。
  我对爨文化感兴趣,起始于2012年。有朋友转给我一篇写京西古道的文章,题为《发现疑是黄帝“竖亥通道”标志》,文中提到云南爨文化,而作者姓爨名良,考察之发现地点即爨底下北面的黄草梁地区。因当时正在编辑区民俗协会会刊《京西民俗论坛》(2012年),而《京西古道》会刊已定稿,便将爨良先生这篇文稿收录于民俗协会会刊《探索发现》栏目,以期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
  还有一件事与此有关,即戏剧。在撰写《京西人喜欢杨家将》一文时,在手中《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中,有杨芷华女士的一篇题为《金院本(打王枢密爨)考》的文章。因关注而敏感,该文中的剧名里有一个爨字,勾亮了眼球,忍不住认真看完。《金院本》我没有,但杨女士文中提到元无名氏杂剧《谢金吾》是杨家将剧,因此又查阅手中《全元曲》,由第一卷目录查及第九卷第670页之《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得知《谢金吾》实为《杨六郎私下瓦桥关》之又名。并且还知道了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诸杂院爨》项内,列有12种“爨”,加上《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中带“爨”字的43种,达50多种,有《天下太平爨》《百花爨》《风花雪月爨》《文房四宝爨》,等等。遗憾的是,这些“爨”字剧有目无文,皆已佚失。值得庆幸的是关于杨家将的戏剧在戏坛上常可听到见到,仅好友谭怀孟大作《京西戏曲杂谈》中就介绍了一些活跃在京西山村舞台上的杨家将戏。
  金院本《打王枢密爨》与歌剧《阿诗玛》都是剧。如果不忌讳“关公战秦琼”的话,来个南北呼应、遥空对唱岂不是很有意思?即使避开忌讳,搞一下爨文化交流,也会亮点纷呈。其中少不得还有另一个与“爨”有关的节目登场,即京西煤。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73载:“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除大官外,其惜薪司当给薪者,不过数千人之烟爨,无京民百分一,……俾便办价官量给与之,市石煤以爨。”陈子龙(1608-1647年)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清圣祖实录》卷141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戊辰,“刑部题:爨岭沟地近陵寝,有关风水,民人徐度忠私开煤窑,应允发。”《大清会典事例》卷951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奉旨:“京城炊爨,均赖西山之煤。”《朱批谕旨》第9函第52册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六月十五日,两广总督鄂弥达、广东巡抚杨永斌奏:“查煤斤为民间日用炊爨之物,未便概为封禁。”朱批:“民间炊爨,煤便于薪(柴),乃日用所需,非矿厂可比,何须封禁。”(全山注:此史料所涉虽非指京西煤,但强调了煤与炊爨的关系,诸如此类史料,还有很多条)乾隆《檐曝杂纪》之《西山煤》称:“西山煤。煤本屋尘,其产于山而可爨者曰石炭,今概以煤称之。……有西山产煤足供炊爨,故老相传烧不尽的西山煤,此尤天所以利物济人之具也。惟是都会之地日益繁盛,则烟爨也日益增多,虽畿甸尚有禾梗是资火(伙)食,而京师常有数十万马骡借以刍秣,不能作炊爨之用,是以煤价日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51《工部》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奉旨:京城炊爨,均赖西山之煤。”同治十二年(1872年)三家店白衣庵内《重修西山大路碑记》和牛角岭关城西《重修道路碑记》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之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攸关。”可见,“爨”与皇家、与民生关系密切,且范围广泛,研究爨文化时,亦不可小觑。
  提到碑刻,东晋《爨宝子碑》、南朝《爨龙颜碑》,在中国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是大名鼎鼎,十分了得,又为爨文化一大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20-2-23 21: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3 22:35 , Processed in 0.0118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