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63|回复: 0

寻访京西古道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19-6-12 0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卜庆华
图/程船   陈宇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之山,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成群结队的驼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使形成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如今,现代化交通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历经沧桑的古道湮没于荒野杂草之中......


鲁迅说过:“世上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条走了很多年的路在多年没有人走之后会是一条怎样的路?于是我参加了由《地图》杂志举办的“京西群山览美景,商旅古道感人文”徒步京西古道活动,开始了寻访之旅。


踏访石佛岭


2018年7月5日早上7点半,各路驴友会合于军事博物馆前。简短的出征仪式后,队伍登上旅游大巴开拨,经莲石路到门头沟,然后再沿109国道进入绵绵群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大车到达一个叫“韭园”的牌坊后左转离开109崮遒,进入一条小道。我意识到我们此次寻访的起点快到了。然车行没多远,前方出现一个铁路涵洞,由于涵洞太矮,大车无法通过。正当踌躇不前时,我们此次活动的向导王平镇奚秀月镇长到了,于是大家弃车步行。在奚镇长带领下,队伍穿过涵洞,沿与京门铁路平行的一条新修水泥路走到尽头,便到达了东石古岩村。喧嚣的人群很快打破了小村的寂静,各路人马有的忙着穿行于村中拍照,有的忙着在路边采摘核桃和桑葚......


村头往西,连着的是一条并不很宽悯的石板路,这便是我们要寻访的第一站---石佛岭古道。时间让这条路上的繁华与热闹早已成为了往事,但是这种繁华与热闹在这条路上所留下的痕迹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古道上的石板几乎全都是光滑的,就像是被河水常年冲刷过一样,只是“冲刷”它们的并不是流水,而是经年累月在这条古道上走过的商队,有的还在石上留下下串串蹄印。看到这世蹄印,我仿佛看到了驮着沉重货物的马儿或是骆驼在这些石板上走过时的情景,耳边也依稀响起了阵阵清脆的驼铃声。


古道蜿蜒崎岖,一边是绝壁,另一边是用石头垒砌的矮墙,防止牲口滑到悬崖下,颇似现在山区公路转弯处的防护栏。每隔一米栽立石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


古道在穿过一道人工凿成的山石哑口之后,很快便戛然而止, 一座采石场把它截断了,只在古道上留下了一道悬崖。站在悬崖之上极目四望,109国道就在古道下边,火车从不远处驶来——这一切,带走了古道曾经的辉煌。是的,经过年代的交替,岁月的变迁,曾经繁华的商旅驿道,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喧嚣,却于这荒野杂草之中,徒添一份苍凉与落寞......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韭园村探幽

踏访石佛岭古道之后,队伍原路返回,朝韭园村进发。


韭园村位于京西九龙山麓,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个自然村组成。韭园村在北,东、西落坡村相联在南,桥耳涧村独立在东。千百年来,山民们既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喧嚣的商队。


沿着村中新修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在道路东侧有一座龙王庙。庙小得叮怜,外墙上有一首题壁诗:“癸未清明到韭园,寺中饱饮九龙泉。泉头清白明如镜,园外浊流去不还。”


过韭园村委会不久即可见到京西古道的图示牌和王平古道的图示牌,这里是京西古道北道的起点,旁边还有块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吹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攸关。“碑文中记载了同治十年洪水冲毁道路及周围各村合修道路的情况,碑阴记述了施善村名及店铺名称与人名。当时捐资修路的以三家店和琉璃渠两寸的商业店铺为主,内有三家店村的煤厂子14家.琉璃渠村煤厂子 3家,表明这条古道是煤商们的经济命脉。


我们没有继续谈上寻访古道之路,而是在奚秀月镇长的带领下,沿着柏油路走了一小段,来到东、西落坡村访古探幽。村中民居院落随山势的高低而建,错落有致,院内的房屋.青砖灰瓦,木窗雕花,砖雕、石雕相衬。


这里最著名的景点当是马致远故居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一,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一曲《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词之翘首,无出其右者,数百年来不知感动多少文人骚客。然而此时马致远的故居荒废已久,院落破败不堪,村里正在全面整修;门前曾经的溪流早已干涸,后人修葺的小桥和引下的山泉构成了如今的小桥流水,只可惜相似的景致早已没有了曾经的感怀。尽管对于马致远的故里,学术界还众说纷纭,但是这里的村民都相信,这里就是马致远的故乡。


离马致远故居不远,有一处“大寨”的遗址。这当然不是“农业学大寨”之“大寨”,相传宋朝的徽、敏帝曾囚禁于此。据史学家考证当年谈们被金兵掠走之后,便被关押在了这里一个名为“落难坡山寨”的地方,也许这里“落坡村”的名字便是由此而米。山寨的围墙很高,不像是个普通的农家院落,虽然只有一段残墙,但是还是可以想象当年“坐井观天”的感觉。有人考证徽、钦二帝是囚禁在当是的金中都东(今宣武区)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内“坐井观天”,后被押解北归,囚禁于现在黑龙江伊兰县的五国城。徽、钦二帝囚禁于此究竟是传说,还是押解途中确实曾在此暂禁,也许只有这段残墙才知道吧。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离山寨不远的农家院子旁还有一座金代的碉楼,也就是当是的“碉堡”,这是村子中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金代的建筑。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从东、西落坡村出来后,已是饥肠辘辘,于是顺替村中新修柏油马路一路小跑来到桥耳涧村的“古道客栈”。这里环境幽雅别致,占道绵延而来,从门口穿过;门前溪水潺潺,小溪之上有小桥横跨,桥边有棵千年老槐依然生机盎然。对面临街古民居的墙上,依然留存着“占道商铺”的匾额,让人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古道边鳞次栉比的商铺,日进斗金的商户,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京西古道图卷,漫步其中,让人能触摸到那经理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牛角岭怀古


在古道客栈享受一顿氛围独特的农家菜之后,我们继续寻访之路,目标直指牛角岭关城。


古道随山势缓缓而上,古道边不时地会出现一些房子的遗迹,这些房子也许曾经是一座驿站,抑或一座酒馆,每天面对着热闹的古道,迎接着来自远方的客人。


上行15分钟,便到牛角岭关城。关城横亘在山的垭口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这里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衙南乡与王平巡检司分界之处,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今为妙峰山镇与王平镇的分水岭。

如今这座关城就留下了一个拱形的城券,残高6.2米,宽4 .3米,深9.3米。从城券中穿过,抬头望望那斑驳的墙面,原有的白灰早已脱落,只留下了一点点的痕迹,这使得这座城券显得更加沧桑。从结构上看,牛角岭关城用于军事用途显得太单薄,其功能应该是海关税卡之类。


伫立隘口,清风徐来。极目远眺,永定河迤逦而下,繁华的门头沟区街景历历在目;低头搜寻,古道碎石间一申串蹄印蜿蜒东行。大伙纷纷在关城前合影留念,将此次寻访古道的经历记录于相机中。


从隘口往下不远处有一个碑亭,亭中矗立的便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碑文载:“ ......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 思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只是当地村民可以免除腹水文告,也是“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碑亭小憩后,队伍沿古道下山。古道旁隔不远处就挂着一个红灯笼,似乎是在为甘夜路的驼队,马帮引路。古道的尽头是一座剧情宁可着鎏金“古道”二字的城楼,我们的寻访之旅也就在此结束。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从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杀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邵分。北道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中道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南道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出发,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王平口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经彝底下村。古道从爨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门前曾经的溪流早已干涸,后人修葺的小桥和引下的山泉构成了如今的小桥流水,只可惜相似的景致早已没有了曾经的感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19 07:40 , Processed in 0.0113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