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24|回复: 0

西山大路,一路向西通「塞外」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9-8-9 0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是人们对北京西部山区古代道路的泛称。它是以北京城为起点向西、向西北,踏过平原,穿越山蜂和沟谷,进入山区腹地并放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其间既有羊肠小道,也有碎石道,还有经石匠加工的大条石铺面的大道。道道枢通,互有利用。


京西古道是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让人唏嘘不已。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三线台一聚合王平口


史料记载,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人家,皆以石炭为薪。所以,京西古道自然也就成了运送煤炭的主要通道,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元为平则门,过去俗称“煤门”,即进煤之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城门洞上还镶嵌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梅”与‘煤”的谐音作为标记,所以,每当北风呼号天寒地冻的时候,京城围炉而坐的人家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由此,阜成门的功用可见厂一斑。


元代熊梦祥曾在《析津志》中写道:“城中内外经济之人,每年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北新安及城下货卖,咸以驴马负荆筐人室,盖称其时。冬月,则冰坚水涸,车牛直抵窑前;及春则冰解,浑河水泛,则难行矣。往年官没抽税,日发煤数百,往来如织。二、三月后,以牛载草货卖。北山又有煤,不佳,都中人不取,故价廉。”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作为元大都的北京城,用煤量已经很大了,且基本上都是从京西门头沟运来的。


早年间,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骡马套车,前往京西窑头采买煤炭。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般地,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京城以西的西山大路。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这段32华里的古道就是西山大路的北道,也称“王平古道”。


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由于“磨石口”村成为老北京郊区第一个通电的村庄,所以改名“模式口”。可是当地的人民还是习惯叫他“磨石口”。据说,模式口一带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而老舍笔下的样子,就是因为从这里牵了一匹骆驼进城后而得名“骆驼祥子”。


出模式口,顺着古道西行,就到了三家店。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因只有三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里不仅是明清京西大道的起点,也是永定河的出山口,更是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煤运集散地、物流交易中心。所以明清时期的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计家。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早在
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洋灰桥。


从三家店跨过永定河后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一路西去,便会到牛角岭。它是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第一隘口,设有关城,城券仍存。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在关城附近有遗存石碑,碑文说:西山一带仰赖乌金(煤)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


出牛角岭西行,翻山越岭地会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这里不仅有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西山大路的中道,也称之为“玉河古道”;而且还有从庞村顺着西山大路,一路西行,直到潭柘寺,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也称“庞潭古道”;更有从广安门出发,西行经卢沟桥、戒台寺到潭柘寺的“卢潭古道”,这条古道和西山大路的南道、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四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过王平口向西延伸通“塞外”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敕赐修武校卫王平讯把总刘占元所立修关石碑上,刻有:王平口为西山一带入京咽喉,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因此,王平口也号称“过山总路”。可见,王平口的“道儿多”之说,并非无因。


在王平口的东边,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这里不仅出煤,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今天,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的说法,据说因为这个传闻,当年的朱元璋便以为元大都太穷,于是他把这座前朝的都城封给了四皇子朱棣。其实朱元璋有所不知,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则指的是煤。


北、中、南各路于王平口会合后,出关城,过口西,沿着潘涧沟东侧悬崖中部向北,再向西过潘涧子村,东、西板桥村等近十座村庄,在王老庙开始路分两支,西南去大安山,西北直上大寒岭。此段古道,至今大都保存完好,全程约30华里。


大寒岭,史称大汉岭,是京西古道一个重要关隘。


明《宛署杂记》说:“大汉蛉,在县西二百余里。由清水尖分脉,直抵百花山,相传汉时匈奴界止此。”


清《顺天府志》说:“大寒岭,岭在城西二百四十里,高数百丈,可通人行,上经绝顶,风贽寒急,因名大寒岭。”


大寒岭与清水尖、抓髻山、老窝山、百花山,一脉相承,同处在一道大山梁上,大寒岭关口就设置在这道山梁相对最低的地方。这里当年是汉王朝与匈奴的边界。东汉时期,匈奴左部势力在今天的怀来、蔚县盆地一带建单于之庭,曾一度深入大寒岭西北的斋堂地区。由于大寒岭关城建在三沟分流、四山会聚的隘口,隘口正当风口,即使是三伏盛夏,这里也是山风激劲,而秋冬之季,更是风势寒急,于是后人改大汉岭为大寒岭。


大寒岭设置关口,历史悠久,现存关城,城台长13.5米,宽5米,城台之上原有阁楼,门洞西口外有瓮墙。今天,东来西去的古道从关城门洞中穿过,瑟瑟山风犹在,边关烽火却已散尽,日落黄昏、古道西风的景象留予后人凭吊。


出了大寒岭,顺着曲折的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这里就创建了灵岳寺,该寺坐北朝南,二进格局,有山门、前殿、大殿及东、西配殿,曾香火极盛。在斋堂村,因朝拜者则寄宿在山下’灵岳寺僧人在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后来发展成村,仍延用“斋堂”之名。并陆续发展为东、西斋堂两个村。


斋堂,位于清水河谷地最宽阔之处。南有清水尖——百花山大梁,北后人所修建的京西古道标志有灵山——笔架山大梁,面对老龙窝,背靠白铁山,左有灵桂川,右有青龙涧,前临清水河,实为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很早以来就成为北京西山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重镇,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仅就交通道路而言,可谓四通八达。怪不得当年的匈奴会跑到此处烧杀抢掠。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爨底下村。村内现完整保存有清中期以来房屋建筑74个院落,689间房屋,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大部分使用石雕、木雕、砖雕,雕艺精良,布局合理,保有清代村容风貌,被人誉为“北国古村”和“古迹山庄”。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爨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竞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


如今,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随着古道的荒废大多已成为断壁残垣。


曾经,阜成门城门一开,京西古道上商队络绎穿梭,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如今,京西古道的辉煌,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风尘黄沙,是否重走京西古道已不重要,它所标注的含义如同当年播撒的文化,早就渗透到了每一位来往行人的精神视野中。它不灭的生命还将继续映射出属于“京西古道”的独有色彩。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12-6 00:11 , Processed in 0.0167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