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中国门头沟

永定河文化研究

百度百科

xufeng的博客

有孔铜钱的博客

京西古道的博客

双塔邨人的博客

赤脚走天下

留住京城那一抹来自历史的绿荫

六只脚户外线路

 

原北岭乡古道


原门头沟区北岭乡,虽然已于上世纪末因地处采空区而整乡搬迁于永定地区,但古道、古村址依旧保留在原处,尤其王平口是“三路会合、一路西去”的“过山总路”及“人京咽喉”,且在历史上的数百年间(至晚从元代末期开始),是大台、王平、北岭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军事要塞。著名的京西古道主干道“西山大路”之南、北、中各道均经过并会合于此。


(一)西山大路


又称北大道,从吕家坡村西人北岭界,经王家岭、彭家坡至王平口。只是因地下采煤、地表塌陷变形,此段古道已全部被破坏。但沿途各村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从吕家坡村向西,大路经原安家滩煤矿北侧山坡,到王家岭村。过村中大青石板桥,绕到偏坡子村北山梁上再向西,从彭家坡和焦家岭两村之间穿过,上行至王平口。在焦岭北、彭坡东,分一支路向北,经刘北坡村到北大岭,通大台、桃园、清水涧。


焦家岭作为行政村时,曾有“三坡两岭,五条大街”之称。三坡者,心偏坡、彭坡、刘北坡;两岭即王家岭和焦家岭。王家岭、刘北坡、彭家坡三村,因地下采煤,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搬迁,分散到偏坡子、焦家岭家属区、安家滩村及门头沟等地居住。偏坡子村、焦家岭村、安家滩村于1995年起搬迁至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


《宛署杂记》记载的古道中,有彭家滩和彭家台,据了解,彭家滩在大台地区桃园村,后归并至西桃园村,彭家台即焦家岭村北西的彭家坡村,清乾隆年间已改称彭家坡。焦家岭与彭家坡村之间、古道南侧,曾有三官庙。焦家岭村有娘娘庙,名“九泉山天仙圣母庙”,庙坐西朝东,正殿及南北配殿各3间,正殿两侧有耳房,正殿后面山头上有古松一株,正殿对面有房1间,为灵官殿,灵官殿后又一古松(今已无),再往东下坡是庙道台阶,东西长20余米,南北宽3米左右,两边有护墙,台阶下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南进村,北连西山大路。与庙道相对,街东为大戏楼,与庙前后古松及灵官殿、娘娘殿成一条东西正向的直线。庙下一断碑记载:“焦岭村自前明有天仙圣母庙其山涌九泉,……经楼已多坍塌,竹房柘院下无敢残目共观,故王平社所属三十八村成立议善局,公议重修此庙及戏楼。”碑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此庙时所立。村内多楸树,街边有古槐一株,径粗三尺有余。村西北“御马潭”曾有法云寺。


焦岭村东南隔沟是安家滩村,亦有大路相通。


安家滩村何时成村,尚未考证得知,相传为墓地,由一安姓人家看守,得名安家滩。有专家从《辽玉河县清水院统和十年(992年)经幢》上考证出,辽代已有安家滩村。1969年,一黄姓人家挖防空洞时与一古墓道挖通,墓道为石砌,条石顶,有青砖墓门。但未敢深人,至今不知墓主为谁,何年建墓?有待考古发掘及考证。


安家滩村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也是发明以煤矸石为原料烧制炻器砂锅的地方。相传早在元末明初就有“砂锅做饭斗量柴”之说,并间接地成全了燕王朱棣。因这句口谣,使在金陵(南京)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及 皇后、皇子们认为北平太穷,穷到要用砂锅做饭,以斗量柴,便封给四皇子朱棣,这才有“燕王扫北”的事,“靖难之役”,朱棣夺得皇位。其实他们不知道,砂锅做饭,不仅无沙,而且很香;“斗量柴”实则指煤,燃料充足。 做了永乐皇帝的朱棣,迁都北京,对京西煤的需求量更大,又促进了京西煤业和交通道路的发展。


砂锅,属于介乎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安家滩及邻村官道所产砂锅与別地所产砂锅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这里不是用沙土加黏土,而是用煤窑里的一种软矸加煤面及黄土制坯,刷坝土浆上釉,烧出来后银白色,有光泽。产品有砂盬子、猫耳锅、支炉、药铫、水嘟噜等品种,每个品种又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当地流传有“王平口道儿多,焦家岭喜鹊窝,安家滩烧砂锅”和“安滩的砂鹽子---一套一套的”等口谣或歇后语。烧砂锅为安家滩村主业,历史久远,元代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所说斋堂以画眉石烧制的砂锅,就是安家滩所产,因元代安家滩一带隶属斋堂。砂锅的兴盛带动了该村煤业、商业和文化的发展,村内有数家商铺,最多时有八家烧制砂锅的锅炉,南来北往客商很多,运煤牲驮云集。安家滩的民间花会有大秧歌、太平鼓、五虎少林会等。其中五虎少林会的武术,有村中福寿寺僧人所教,也有外来买砂锅的客商以技换锅所传,故门类很杂。


福寿寺坐落于村西北,现存一松一柏三块碑。民国初,民族资本家文 华钊、刘勋福在村北开办煤矿,1931年一立井曾达日产千吨,修筑了通往王平村、色树坟的运煤马路。1946年前后,袁世凯的一个弟弟曾到安家滩开煤窑,其“办公”地点在福寿寺。1951年,通县军分区、北京市公安局管训处、全国煤矿工会,公安一师等6个单位在安家滩共开办了 16个煤窑,把福寿寺庙址改建为煤炭公司。随后煤窑归属地方建新矿,又归人京西叫矿务局,成立安家滩煤矿。安家滩村南大渠沟东新华窑、村北平矿建有家属区,多为房山人。福寿寺改为干部家属房,1965年改建为安家滩中学,1995年撤销。


因产砂锅,该村焦砟屋顶的房子很多。村内有径粗60厘米以上古槐4株,径粗1.3米古槐1株。古井一口,后井上有龙王庙。村中间马家房屋整座为砖砌,两层,像城楼,估计为清代建筑打更楼。


(二)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起于玉河乡,穿过唐末五代时期刘仁恭所设玉河县,是一 条距永定河较远,可免受其洪水危害,能“全天候”运行的古代大道。由峰口庵关城起进入北岭界,分为上、下两道,在王平口村东会合,上道经过十字道、小店子、白道子、赵家庄到葛坡,下道经过黄石港花沟南岭、北岭、收道到葛坡与上道并合后进王平口村。令人叹为观止的峰口庵蹄窝密集处在上道路上。


峰口庵关城,为历史上王平口巡检司与玉河乡、近代的北岭乡与龙泉镇分界处。除关城及庵庙外,关城西曾最少立有七块石碑(以前只说五块,近年在黄石港村又发现2块)。


原北岭乡十字道村,明代已成村,因玉河、潭王两条古道在此交叉而 得名。村落东距峰口庵12华里,海拔800米,抗战期间日伪大编乡设在此村,村西头过街楼仍存,额书“十字道关”,查验过往行人。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十字道阻击战”。


十字道村除农林牧业及煤窑外,盛产页腊石,早期用于生产小学生用的石笔,现用于生产人造金刚石介质,先是条石状,销往浙江青田、湖南长沙。后又改为粉压成型块。现全村迁至永定镇。


在十字道村西通往铁坨山的山路上,有“明朝庵”遗址。传说,明朝迁都北京最初选皇陵不是天寿山(今十三陵),而是铁坨山东南一面坡上,地势平缓,背靠铁坨山(以固江山),并修建了一段道路,后因照山为绝石 梁,谐音“绝食粮”,不吉,且路途艰难,而改址昌平,在原所选陵址处建庵,俗称“明朝庵”。


由十字道村向南通潭柘寺镇赵家台;走甸胡沟可至东港、三十亩地; 村西有路经明朝庵到铁坨山及南、北石门道;北路经南岭、北岭、通王平口、瓜草地,即庞潭王古道,向西北二里通小店子。


小店子村成村于明代以前,古道从村中自南向北穿过。旧时,过往商旅多在村内歇息或住宿,有多家小客店,村亦得名小店子。


村内有“敕赐宝觉寺”遗址。寺内有《宝觉寺重建碑》和《宝觉寺敕谕碑》年代不详。可见,此古刹早已有之,并于明代重建。曾存有古钟一口, 铸有“大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九月吉日造”铭文。现遗址仅存残墙及古槐一株。古寺西院墙外即古道,再外临沟,即岩里沟源头之一。


小店子村东北有古道通南、北岭村,进而可经瓜草地、南涧到王平村,接西山大路。


出村往北一里即白道子村,因山梁长满白草而得名。有三官庙遗址,存槐一株。全村人为安姓一族,与房山区东班各庄村安姓同宗。岩里沟距村不远处,传说有记载瘟疫事碑刻一通,但迄今尚未找到。另有一洞,据说如在内点柴,白道村三官庙后有烟冒出。


白道子村西北经苦菜岭、赵家庄到王平口,古道保存基本完好。


明《宛署杂记》载:“峰口鞍。过岭西曰黄石港……曰青山岭,又十里亦至王平口。”说明黄石港明代已成村。
花沟,位于黄石港村与南岭村之间,曾有南岭村安姓人家在此居住。沟东西两侧产石板。


南、北岭,古称南、北青山岭、清水岭,明代已成村。《日下旧闻考》说:“青山岭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山四面高耸,中坦平,多产三七诸药。”《天府广记》说青山岭“山谷幽邃,下临清泉。”想象当年这里是个十分优美的他方。
北岭东北3里为瓜草地村,原称刮草地,建村时荒草遍地,以锄开荒得名,后嫌不雅而更名为瓜草地。村中有华严寺,坐北朝南,今存巨大古银杏树一株。村东原有龙王庙,今龙潭仍存。


官道村在北岭村西北二里,为峰口庵经花沟至王平口古道毕竟之处。旧时,安家滩、王平口等村之人走峰口庵上门头沟,多不不走十字道,而走官道、北岭、花沟、黄石港到峰口庵。官道村因位于官山大道之上,得名。历史上曾生产砂锅,村西头有关帝庙。由关帝庙西侧,往西三里经大渠沟、葛家坡村到王平口,往北三里到安家滩村。


(三)  潭王古道


卢潭、庞潭、麻潭各路相会于潭柘寺。潭柘寺镇南辛房村,村前路口, 一路经草甸水、赵家台,到十字道与中道合;一路经阳坡园、赵台口与中道合。


(四)  东山五村路


九龙山西麓、花沟东,曾有5个行政村,即黄石港、抢风坡、黄土台、 平地、大窖,因位于乡域东部,北岭地区称其为“东山五村”。均为明清时期已成村的小山村。从黄石港分一路向北,经抢风坡到黄土台、大窖,由一条古运煤道相连,该道至今尚有遗存。黄土台分一路至平地村,进而可到瓜草地,进而可至安家滩、南涧。抢风坡与黄土台村之间古道旁有界碑一块。平地村关帝庙尚存碑一块。


(五)  过山总路王平口


王平口会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


王平口为京西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口,《宛署杂记》称王平口为山总路”,有数条东来的古道在这里并合为一路再西去。元代末期设王平口巡检司,辖三十余村,治所即在王平口。诸多史料文献均有王平口之记载。


《明实录北京史料》载:“洪武六年(1373年)淮安侯华云龙镇守北 平,遣使言:塞上诸关,东自永平、蓟州、密云,西至五灰岭外隘口通一百二十一处,相去约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坐岭口关隘有九,约去五百余里,俱系衔要之地,并宜设兵守之。”


《天府广记》载:“百花坨在京城西王平口,四围皆山,中有平川,约数十亩,产杉漆药草,春夏之交,百花烂然。”


《曰下旧闻考》载:“宛平县西百二十里王平口,四围皆山,中有平原,可数十亩。地暖,饶药草花木,春夏之间,红紫烂漫,香气馝靜,金章宗常游之,所憩石床尚存。”


《析津志辑佚》载:“王平口在宛平县西北清水村,有军人把隘口,路入斋堂乡,又一小口南路。”


《顺天府志》载:“王平口,在城西一百里,高六十余丈,路通本县斋堂乡,今设巡检司。”


《西关志》载:“王平口,正城一道,过门一座,水门一空。”“王平口,守口官公廨一所。”


《光绪顺天府志》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拨外委一驻王平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宛平县志•里社》载:王平口包括的村庄 汀:“王平口、十字道、黄石港、安家滩、禅房、南青山岭、北青山岭、焦家岭、彭家坡、王家岭、刮草地、刘家坡、北焦家岭、吕家坡、潘家涧、东板桥、 西板桥、庄窠村、千军台、大台村、东桃园、西桃园、清水涧、东王平村、西王平村、南涧村、平地村、抢风坡、马各庄、南港村、落坡、桥儿涧、色石坟、 黄土台、小店村”。


明《宛署杂记》记载的王平口地域内山川有:九拱胜坨、风都岭、花园 岭、裂缝坨等。


史料中有如此多记载,说明王平口在历史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清咸丰六年(1856年)敕赐修武校卫王平讯把总刘占元所立修关石碑上,刻有“王平口为西山一带人京咽喉,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此城门所由设也。肇自前明景泰年间创修,至今三百余岁,……是重塞矣。”施善芳名中有广源厂、天盛厂、新盛厂、万富局、孙煤厂、王成厂、董源厂、永成厂、源丰厂、岭西厂、四顺厂、庆丰厂、万成厂、复聚厂、大成厂、丰盛厂、顺谦旅厂、荣和厂、迎盛厂、广亿厂、天和厂、世兴厂、福合厂、永泰厂、源茂厂、 庆美厂、庆隆厂、庆和厂、西安厂等几十家煤厂。明《西关志》记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平口军八名,原额常守军四名,新添保定卫常守军四名。”自元末设立宛平县四个巡检司以后至清末民初,这里即为王平口巡检司之治所,负责所属三十八村(王平地区、大台地区及原北岭乡范围的行政、治安等事务。军事上,明代属紫荆关,清代属王平汛,把总之上为千总,千总驻乌龙口,即今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


王平口为原北岭乡最大村(1995年迁至永定镇冯村),村中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圣寿庵遗址和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年(1832年)《重建胜寿庵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圣寿庵碑》。在村东南,所辖自然村葛坡之北凤凰坨上,原有石塔一座,高三丈余。玉河古道上下两路在葛坡并合。


王平口有“道儿多”之说q西山大路、玉河古道在村中胜寿庵遗址东侧并合;由村经葛坡、官道可达北岭,经南岭、花儿沟、黄石港、峰口庵去门头沟;村北有路可直达大台;西南经赵家庄有路通沿柳沟,还有数不清的田间小路。


王平口村辖3个小自然村,一在通北岭的大路上,名葛坡,据说成村前多葛藤,一在玉河古道上,叫赵家庄,以姓为村名;一在关城之西,名口西(亦称口子西)。村东坡上还有“御马潭”之地名,建有法云寺。


王平口关城遗址及南北总长约400余米城墙仍存,为明前、明清城墙叠加。关城东西一段古道及一座石桥仍在,关城东路北,曾有城隍庙及巡检司衙属,桥西曾有大牌坊。关城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关城,经口西往北,有建于深壑之上半山腰的“百岩子”古道,与大台地区潘涧子村在古道上分界。经口西往西,经木城涧,古道通禅房村及庄户、板桥村。


以上峰口庵至赵台口子、黄石港、十字道关城至小店子,百岩子古道等,保存状况尚好,堪称“经典”。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