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北京地方文化载体之一一一京西古道

2018-6-13 14: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08|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安全山 摘要:京西古道是在永定河天然通道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北京西部地区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交通功能虽已被近现代交通道路所取代、但仍是研究北京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的线索和发展京西生态休 ...
安全山
(永定河文化研究会)

摘要:京西古道是在永定河天然通道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北京西部地区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交通功能虽已被近现代交通道路所取代、但仍是研究北京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的线索和发展京西生态休闲旅游宝贵资源的古老交通道路,是北京地区的重要线形文化遗产。它所承载着的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既是永定河交通文化的主体,还是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北京地方学研究中也应有一之地,事实上已经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北京地方文化载体京西古道


近些年来,人们将地处京西、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区范围内,包括平原和山区,包括商旅、进香及军事等功能的古老道路,统称之为京西古道,其所蕴含或者说承载着的文化即京西古道文化。京硬古道的大量遗存,已成为重要而特殊的文物古迹,并在保护的同时被当地人民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京西古道文化己成为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个文化品牌,与古村落等一起,列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项目。本文旨在对京西古道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在地方文化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京西古道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地方性交通文化

京西门头沟区地处太行山余脉北京大西山,基本上是北东东走向的中低山区,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状倾斜面,有四道或者说七道以东西走向为主的山岭,自北向南:东灵山一一韭菜山一一黄草梁一一笔架山为第一道;白草畔一~百花山一一老龙窝一~大寒岭一一鳘鬏山一~清水尖一一妙峰山为第二道;灰树塔尖一一水峪东大尖一一铁坨山一一九龙山~一香峪大梁为第三道;马鞍山一一卧龙岗为第四道。在第一、二道之间,有黄草梁~一楼岭一一塔岭山梁;第二、三道之间,有大北山一一落坡岭山梁;第三、四道之间,有绝石梁一一草帽山一一葡萄嘴山梁。自东灵山向东南,由金树塔、铁镢山、灰树塔、铁坨山、绝石梁、马鞍山连接并组成了一道西北一一东南向的山梁,由这道山梁往东,即在前面所七道山梁之间,形成六条较大的、以东西向为主的沟谷,自北向南依次为沿河城大西沟、斋堂川清水河、大台清水涧、王平沟、门头沟黑水河、冯村沟。从怀来县官厅至门头沟区卧龙岗,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门头沟区。东灵山、笔架山至八达岭关沟一线的北面,即涿鹿怀来盆地,再往北即内蒙古坝上草原。北京大西山成为北京平原与怀涿盆地及内蒙草原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古代是军事屏障,是北京西北部一条重要防线,有“神京右臂"、“百二河山”之称:现在是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定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但是,所谓屏障是相对的。

永定河穿越大西山,形成二百里官厅山峡,成为泥河湾与周口店古人类往来迁移的天然通道。时至今日,109国道、丰沙线铁路仍在利用永定河河谷的地形并不断地向远方伸延;各条沟谷与山梁上及山梁间的隘口,被人们开辟成道路。所以才有了古代房良口、沿河口、龙门口、洪水口、青白口、王平口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军事关口并成为今天仍在使用的地名。

门头沟军庄、灰峪、黄草梁天仙背洞是1937年贾兰波先生考察确定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16、17、18、25地点,再加上王平村、西胡林、前桑峪、珠窝洞、齐家庄牛眼洞等旧石器时代文物出土地点,“东胡林人”及卧龙岗、青白口、沿河城等地新石器时代文物出土地点,证明泥河湾与周口店之间的北京西山,至少在近200万年以来一直有人类活动。涿鹿矾山一带“三祖文化”经过北京西山而达北京平原及华北平原也不无可能。至少从汉唐以来,宗教与军事文化以及古村落文化在京谣山区兴起;辽金以来,大量的木材、石材、木炭、煤炭、石灰、琉璃以及山货土产由北京西山生来出来并运往北京,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没有交通道路都无从谈起。包括今天的生态涵养区建设,其实也与前面所讲的木材砍伐、矿产开采有着重要的关联。加上军事活动需要所产生的吉军道,宗教民俗活动所产生的古香道,与商旅古道一起,构成了东连北京城,西达晋冀蒙、横串村与庙和其它文化遗址的京西古道网络体系,成为了一条带状文化遗产。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赵书先生在讲到北京的古代交通时,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河四道南北穿”。其“一河”即大运河,“四道”即太行山脚通道、门头沟通道、居庸关通道、古北口通道。他说:“古代北京是通过运河和四条通向北京的陆路与全国连接起来的。”

二、京西古道因有大量实物遗存而体现了它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由于京西山区地形及产业结构的局限性和特殊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于平原及城郊地区,从而也使一些古老的道路得以保存下来,也才有了“京西古道”渐受关注情况的出现。

首先,京西古道因遗存而珍贵。在历史上和社会公众认知上,京西古道比丝绸之路、秦直道、褒姒古道、茶马古道、太行八陉等著名古道在“名气”与“地位"上要低得多,甚至在《京西古道》一书出版前,还很少有人知道京西门头沟的京西古道。然而,由于客观存在,加之广泛宣传与深入研究,京西古道现已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引起了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引来了愈来愈多人的踏访。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她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在海、陆、空立体交通非常发达的今天,在北京西郊山区仍保存着成段成段、蹄痕累累的古代道路,尽管她不是考古工作者们从地下挖出来的,但其作为一种难以搬进博物馆展览,却可以参观和重复“使用”,且难以再生和复制的特殊文物,可说是弥足珍贵。有人惊叹地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华北,一个区(县)能有如此多的古代道路遗存,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京西古道因文化而贵重。虽然“京西古道”被发现、被研究、被宣传,似乎晚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她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试想,如果没有京西古道,京西山区何来众多古村,何来众多寺庙,何来长城戍守,何来建材及燃料运京,何来山前山后、山里山外商旅通行,何来地质发现,何来名人游山,何来民俗活动,更甭说开辟、修筑、使用这些古道时人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例如,这些路是什么年代开辟或修筑的?铺在路面上的石头为什么有的平铺、有的立茬?山石灰土砌筑的古桥为什么历经百年而依然耸立?古道上的局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蹄窝?开辟或修筑这些古道时,如何组织、如何立项?在没有官府巨额投资的情况下,民间百姓及地方官员、僧道为什么乐于参与修路?等等、等等,数不清的话题或事象,都蕴藏于古道文化之中。

第三,京西古道因宜于游览而成为资源。
京西古道从沉睡中醒来由被废弃到被“利用",可谓应运而生。一方面因首都生态环境建设需而关停煤矿和非煤矿山,但当地人民要生存发展和增加收入,村镇要寻找替代产业;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激增,生活水平上升,闲暇时间增多,寻求清新环境和活动空间,这些古道遗存自然而然地成为被青睐的旅游资源。人们走古道,能体验爬山的感受,能丰富看到古村落、古寺庙及其它古遗址和山花野草时的视觉,能呼吸到大自然赐予勤劳者的新鲜空气,还能有效规避爬野山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当然,京西古道因不可再生而需要加强保护。

三、京西古道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地方文化

(一)历史文化

门头沟区范围内自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以来,曾发生过无数个历史事件,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古村落、古寺庙,还有古长城、古地道、古墓葬及以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岩洞、古矿址等,产生并传承下来诸多的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还开发出一些供人们浏览、观光的名山秀水、人文景观,各镇、村也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地域历史文化。如果说,有什么能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以上这些连接在一起的,惟有古道。门头沟区政协文史委在1998年及2002年时组织考察京西古道,并酝酿编写《京西古道》一书时,就曾考虑到一个问题,即近年来有不少村、镇及旅游景点,都在挖掘历史文化并编辑成书,但多是以“块”和“点”为主的,缺乏“线”和“条”的链接,而京西古道则正是“以条为主,以块为辅”的线形文化,基本上能够解决链接问题,同时京西古道身自身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地理文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及相关环境的支撑,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也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发展、变化过程中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出行、交往活动中,交通道路也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条件和内容,道路的开辟、拓展、维修、更新,人们出行及物资运输的方式与工具,都不断产生、和发展着交通文化。

例如:门头沟与北京城之间,由最早人们踏辟出的小路发展到后来的大路、铁路、公路;人们由步行发展到牲驮代步,又发展到乘坐牛车(元代已有)、马车、汽车、火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窄到宽,越来越多,越来越宽,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

再如:在京西商旅古道中,峰口庵、牛角岭、石佛岭、十字道、王平口、板桥、大寒岭等地保存下来的用片石铺面或直接在山体岩石上开凿出来的道路最多,而且都有相当的宽度,古道上的蹄窝也最多,近年来到实地看这些古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何以如此?恐怕与明清以来煤窝、大台、北岭、王平一带产煤和往北京运煤有关,正如牛角岭《重修西山大路碑》所说:“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用尤不可缺。”因而民间窑主、商家、驮户以及官方、朝廷对运煤道都十分重视,不断地扩修,并以片石铺面,易于行走和保存。

再如:新修的“双大(双塘涧至大村)公路”路线基本上与西奚古道路线重合;沿河城至大村一段,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修筑所谓“警备路”时也利用了奚古道路线;

打开地图,我们在双塘涧与大村之间划一条直线,就可以发现这条线与西奚古道也是基本重合的,路程最近,躲过了高峰,利用了沟谷和隘口,并串连起梨园岭、燕家台、天津关、沿河城、向阳口、马套等地,非常科学、合理。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开辟这条路线时利用沿河城断裂带地形的智慧,须知那时时人们并没有详准的地图和测量工具。尤其是最早踏辟出小道的当地人,接着是拓修这条道路的奚族人,而现在我们的道路工程设计者们,其实仍在传承、创造着交通文化。

(四)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走会、进香及迎亲、送葬,这些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路上。以妙峰山庙会为例,我们试想一下,数十万人的进香活动,如果同时出现在金顶娘娘庙,会是什么景象?盛得下吗?不仅如此,民间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修路活动,包括善男信女及各类修道会组织的捐资修路活动,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修桥补路为行善的信仰文化,这些奉献活动所得到的所谓最好的回报,就是勒石立碑,镌刻芳名,仅此而己:更有很多人的名字,连碑也“上不去",但仍乐此不疲。

(五)民族融合与民俗文化

京西门头沟区自古是民族融合之地,远古时代永定河流域的“游猎民族”,早期的草原游牧部落和沿海的渔猎部落与这里的农耕、山林部落有交往;传说时代的黄帝统一各部落后翻越西山到平原;汉朝时期匈奴及鲜卑族,南北朝时柔然、库莫奚族,宋辽时契丹族,金朝时女贞族,元朝时蒙古族,清朝时满族,都在这里有过活动,来门头沟区的军士、商人、做工人员,几乎全国各地哪来的都有,定居在门头沟区的人,来源相当复杂,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牛角岭、峰口庵《永远免夫交界碑》碑文中讲“宛邑西山一带,  旗人一半联居,”今天的门头沟人、甚至于北京人中,有多少人能说清自己到底是哪族人的后裔?


(六)研究京西古道文化的文化

由于京西古道文化十分之厚重,研究京西古道及其文化的过程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智慧,所以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具有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时代性、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文化。

早在清末民(国)初,奉宽先生及顾颉刚先生等已对妙峰山娘娘庙会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田野调查,开辟了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他们的大量考察活动及成果大多是在进香道上进行和产生的。随后周肇祥、傅增湘等人对百花山进行的考察也多走的是京西古道,只不过说的是“游山",并发表了“游山专号"。还有一大批中外地质工作者出从清末民初就沿着京西古道走进了西山,并由此产生了叶良辅等编纂的北京地区第一本地质志书《北京西山地质志》。

近年来,京西古道不仅得到广泛认同、产生重大影响,到北京西山来走访、观览、考察、研究京西古道的也愈来愈多。例如2007年暑假期间,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的同学用了半个月时间对京西古道进行了实地考察,行程数百公里。本区镇、村编写宣传性书、册几乎都有古道内容,已经实施或有规划开发旅游的地方,也多把古道当作一项重要资源,王平镇石古岩村,韭园村、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永定镇万佛堂村、石佛村等,都打出了“古道牌”并对古道进行了整修。可以说,京西古道己成为门头沟区的一张“文化牌",并且带出、或者说培养出了一批研究古道文化的人。

四、让京西古道文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京西门头沟区是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多名山秀水、多文物古迹的地区,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形成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格局。除了现代交通连接旅游点外,爬名山、看古道、穿古村、逛古庙、探古洞,京西古道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会形成以古道为藤,以古村古庙古城及名山秀水为花为果的特殊旅游线路。由于有大量古道实物遗存,将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果选择一些保存比较好、比较典型的古道路段,加以适当的整修,并配套以必要的基础设施,与现代道路和公交线相结合,很可能会成为新的观光景区或旅游热线。

譬如:玉河古道线。从370路等公交终点站圈门起,一下车,迎面即古戏楼,往里又见过街楼,沟北岸有窑神庙,这里会看到真正的或者说狭义的“门头沟”。往西沿沟岸古道行进,过孙桥、梁桥,看看前人们的造桥艺术,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得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往西上天桥浮,找一找“见桥不走桥,走桥不见桥”的古桥,看一看与“门头沟四大门”故事有关的三义庙遗址和解放前国民党军队修筑的明碉暗堡,想一想当年“天桥浮战斗"的激烈情景。再上,在拉拉湖可仰观当年段宅留下的46级“天梯",由官厅村旧址往上,就可以尝试一下登踏十八盘古道的滋味。上至有“京门第一隘"之称的峰口庵,观览古关城,俯瞰门头沟、门城镇及石景山全貌,看两侧大山像不像敞开胸膛、伸出双臂拥抱我们伟大的首都一一北京。过城门券洞看石碑、踏庵堂(遗址),瞻石俑,再往西南看那一段密如蜂巢的蹄窝奇观。然后,如不返回,可继续前行,寻着古道至号称“过山总路”的王平口。过关城,转向北,沿着左临深壑、右傍险崖的百岩子古道,缓缓下至潘涧沟,再仰观断桥玉成桥,思考一下民国十八年(1929年)冲断这座石桥的洪水有多大。钻石洞,出沟口,左行至玉皇庙,看一看道教玉皇庙大殿及灵水举人刘增文撰写的碑文,有时间再走百十米看一看黑虎桥修补道路功德碑,然后乘929路公交车返回。在路过三家店附近的时候,再看一看有“百里画廊”之称的“二百里官厅山峡”出山口的湖光山色,和以“门城湖”为主的一湖三十园。还可以浏览一下密集排列的公路、铁路、水闸桥,或进琉璃渠、或进三家店看一看古村古街风貌。正如罗哲文老先生所说:“深厚的体验还是在古道上。”

像这样的路线还可以设计出很多条,而且每条都各具特色,如深山探古刹、百里画廊游、小桥流水处、沧桑古关城、沿途农家乐等等。

其实这一切,正是我们研究地方学及地方文化的初衷和目的。


作者简介:安全山,男,1950年出生。京煤集团退休干部,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京西古道文化协会会长,重点研究京西古道和史地民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0 03:23 , Processed in 0.0093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