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北京古道上的石拱桥

2018-6-13 14: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2|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摘要:介绍北京西山古道上的石拱桥,以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涧古道上的六座古桥为主,通过对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分析,引发保护与开发古桥的浅显思考。 关键词:北京古桥京西古道研究价值保护开发 ...
2009年中国古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年11月福州

梁欣立   (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广告事业部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研究员)   1954年生,北京市人,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广告事业部工作,业余时间潜心研究北京地区古代遗迹,现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史地民俗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北京古桥》、 《北京古狮》、 《北京古墙》等。电子邮箱:linxin_5412@sina.com  联系电话:13683672163        010--68428607

方妍   (紫禁城出版社器物编辑室编辑)


摘要:介绍北京西山古道上的石拱桥,以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涧古道上的六座古桥为主,通过对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分析,引发保护与开发古桥的浅显思考。

关键词:北京古桥京西古道研究价值保护开发


1.历史沿革

1.1京西古道——“西山大道”

北京城自800多年前金朝建中都起,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与全国各地的频繁交往中,东南部主要靠运河水运,北部和西部则靠陆路驮队。在北京西的门头沟区就有一条通往冀、晋及内蒙古的山中古道,旧称“西山大路大北道”,简称“西山大道”,是从门头沟区三家店进山,经王平村、王平口、军响、斋堂、清水、小龙门出北京地界。这条被叫作“大道”的路,实际上就是宽l~2米的山间小道,很多地段都是人工开凿或修建过,只能走行人和牲畜。这条古道不但往来商旅驮队,而且是明清两代军事要道,军队曾经借道调遣,明代时守长城的军队就走此道部署,官府在三家店、王平口、斋堂、小龙门等地驻军设关卡。明代《宛署杂记》一书记载:“王平口为过山总路, 五里日窄石台。又五里日板桥村, 又五里日东斋堂村,日西斋堂村。”表明这条路明代就己存在。后来在山中挖出煤炭,西山大道又成为门头沟山区向京城运输煤、木料等经济物资的主要道路。到了清末民国初期,修建了昌平、延庆去往张家I=I的公路、铁路,古老的“西山大道”渐渐被废弃。

早年北京周边水系发达,在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及民国时期都有水患成灾的文字记载。20世纪70年代前,北京每到雨季河水上涨还能形成汛情,西山脚下还有地下泉水冒出来的自流井。门头沟地区也一样,原来山沟里水域发达,流水常年不断形成河流,距北京城65公里处的清水涧即是流着清澈河水的一条流水河,而其中一段就是“西山大路大北道”与沟河并行。“西山大路北大道”从王平口到军响一段是三道梁四道沟,清水涧山沟是其中一段比较长的山沟,这段道路是沿山沟--OlU坡开凿出来的石子路,古人牵着骆驼、马、驴往返山间,跨沟涉水时必有桥相连。这段山沟古道中原有8座古石桥,分布在清水涧沟中潘家涧至千军台大约6.3公里长的山沟谷地,石桥始建年代不详,大约在清代中晚期进行过重建或扩建。原有的8座古桥中,黑虎桥和黑牛寺桥2座桥已消失,至今保留着2座残损的古桥和4座比较完整的古桥,分别是:千军台老桥、庄户村桥、熬鱼桥、福龙桥、金锁桥(又称东板桥)和玉成桥。几百年来历经洪水冲毁、自然坍塌、重建扩建、被人遗弃,每座石桥都有百年以上历史。

1.2京西古道古桥的结构及建造

京西古道上的古桥均为单孔石拱券结构,称“石拱桥”。石拱桥是劳动者不断汲取前人建桥的经验,创建的一种科学实用而美观的桥梁,其结构是用石块砌成拱券形桥孔坐落在两墩台上,在墩台之间用拱形构件来承重,桥面的压力通过拱体,传递到拱角产生横向的推力,将压力转移到墩台及两岸,一座桥的拱券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通过走访当地的老人,了解到建造古石桥的过程和方法。门头沟地区的古石桥都是由工匠们采用本地开凿的片状岩石块拼砌而成,所用石料就地开采,大石破小,粗凿加工成片状石和块状石,片状石用于砌桥拱券部分,块状石用于砌桥身和铺桥面部分。这种石桥最大的优点就是要比凿成整齐的拱碹石和方块石建造的石桥用工少、成本低,经济实惠;缺点是外观不显规整,承载重量有限。在山沟里建桥,目的是涉水或跨沟,为了少走山沟弯路,缩短行程。为方便出行,故一般由乡绅或当地商号牵头发起倡议,集资酬款建桥。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封建社会里,建桥手段和费用也比较低,但再省也要有基本的经费,这些经费主要来自周围四乡村民、寺庙和尚和当地商号驮队的捐赠,用于支付建桥工人非常低廉的工钱,购买凿石块的工具、白灰和江南黏米等必要的材料。在山涧中建石拱桥需要选择干旱雨水少的季节施工,这样有利于工程进展。先在山坡两侧建桥基础岸墙,垂直砌石拱券洞体下边侧墙,在两侧石墙适当的地方做一排几个方孔,方孔内放置横跨沟涧粗大的木梁,木梁间搭铺木板,木板上铺炕席加黄土夯实,制作成桥拱券的桥拱圆体,再用山中生长的灌木荆条(注:荆条是北方山地里生长的一种落叶灌木,枝条采回来放入水中浸泡,泡柔软后可以编织成筐、篮、篱笆等生产、生活用品,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自古至今都在生产使用荆条编织品)编织成荆条片,这个荆条片是在桥土圆拱上编织而成,用于桥拱券底圆拱形状的支撑,上边砌片石拱券层。完成了桥拱券的基础工作,就可以将开凿粗加工后的片状岩石块,紧密地有序排列砌在荆条片上组成半圆形石拱券层,有些石桥需要两、三层石拱券,已加大石拱桥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从山下背来南方的江南黏米,架锅烧柴熬成江米汤,与白灰粉搅拌成泥浆, 浇灌到砌成的桥拱券石缝中,一层层砌好桥拱体和桥侧墙,待等桥石拱券体干燥稳固后, 从拱券下面撤出夯土和荆条片,然后拆掉横木梁,这样,一座石拱桥就算完成了。门头沟地区用这种方法建造的石桥坚固耐久,可以使用上百年,例如:现在桥儿涧村的村口石桥已有130多年历史,有记载的还有清水涧东板桥等桥,有的石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在使用。


1.3西山大道清水涧古桥的分布及现状

“西山大路大北道”清水涧这一段是一条从西南到东北走向的山沟,蜿蜒曲折几十公里,其地势也是由西南高向东北低倾斜。清水涧现存的6座古桥就分布在山沟间(见图1),现将6座古桥一一介绍。

先从干军台老桥说起。千军台原称千人台,千军台老桥在千军台村外,曹家铺沟入清水涧沟的沟口东北,横跨在清水涧沟上。石桥用片石砌,拱券为单孔,因修公路把石桥北侧桥身拆残了一段,现存桥长8.8米,宽6.1米,拱券顶距地面1.5米,拱券宽5.5米。修公路时把泄洪水道向北移位,石桥被废弃。施工时大量的废渣土石块堆积在桥旁,把石桥桥身的下半部分埋入土中,只有桥面与残护墙还能见到,周围平整出单薄的土地种植了庄稼。

石拱桥1.jpg

图1.北京门头沟清水润6座古桥分布图

庄户村桥位于清水涧沟北侧,庄户村西,跨小山沟口,当地人把它称“庄户大桥”,其实一点也不大。石桥是用当地片石垒砌成的单拱券石桥,桥面铺青条石,两侧无护栏,桥长12.5米,宽4.6米,拱券宽6米,拱高4.8米。石桥贯通原“西山大道”,自从山区修了柏油公路,新路代替了老道,石桥保存基本完整。由于柏油公路地势低于老道路,形成石桥与公路平行状态。

熬鱼桥在清水涧山沟北侧的一条叫“熬鱼沟”叉沟的沟口处,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据当地人讲:京西著名的潭柘寺内有一块很有名气熬鱼石,就出自熬鱼沟的沟里,这样一来熬鱼石与熬鱼桥就有点“关联”了。这座石桥是用片状山石垒砌而成的单拱券跨山沟的石桥,拱券底部砌筑在倾斜的山岩石上,桥身牢牢地与山岩石结合,桥面与桥两端的山道地面平行,行走非常方便。石桥长17米,宽5.6米,石砌护栏宽0.65米,青石板铺桥面,拱券宽6米,高6.3米。因原山道路废弃无人行走,所以熬鱼桥除桥上护墙早年修补过外,基本保持古桥原貌。

黑牛寺桥位于清水涧沟北侧黑牛寺沟南入清水涧的沟口,今已毁无存。

福龙桥,又称北港沟桥,地处清水涧沟北侧一条叫“北港沟”叉沟的沟口。桥身高大,桥长30米,桥面宽5.6米,桥下基础边宽6.6米,青石板铺墁桥面,残破的石砌护墙高1.1米,宽0.46米。单孔石拱券孔跨空9米有余,桥面到沟底大约高12米,穿过桥洞的山间柏油路也只占了拱券一半的地方。桥东头北侧墙角嵌有石刻,上有“泰山石敢当”五字,碑额有“吉星高照”四字。桥西不远处有碑记日:“罔村重修禅房四楹  垣墙大桥,刻碑献戏,工成告竣  书碑人保安州生员于士魁  ,道光十四年(1834年)立碑。”由此可见“福龙桥”至少已有175年的历史了。福龙桥两端原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桥东叫东板桥村,桥西叫西板桥村,原“西山大道”穿村庄而过。由于这一地区邻近煤矿开采区,煤矿开采生产量扩大,地表水下降十分严重,影响到周围百姓的正常生活。1973年政府将村民全部搬迁进木城涧煤矿矿区,青壮年劳动力安置进煤矿工作,山腰处的村庄已然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煞是一处荒凉残败的景象。

金锁桥,又称东板桥,横跨在清水涧主沟上,也是现存的有石刻文字记载的石拱桥。早年桥为木石材料建造的,桥面是厚厚的木桥板,故称板桥。据清朝朝廷的奏折档记载: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夏秋雨水过多,诸河并涨  ”可见当时雨水山洪之厉害,板桥就是在这一次山洪中被冲垮了,周围村民、过往商贾、寺庙高僧共同筹集资金建造了这座单孔石拱券桥。石桥长20米,宽6米,桥面到沟底高7.5米。石桥东端的山岩崖壁上刻有《重修桥路碑记》,碑文如下:“兹因潘家沟、东板桥二村忽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山水涨发,将桥梁被水冲坏;募化众善施资重修。今将年月日勒碑以记众善芳名。施资另有碑记焉。是以为序。领修人(人名略)、监工人(人名略)、玉皇庙住持石得亮、张复兴。大清乾隆陆拾年(1795年)五月十叁日记立。”金锁桥建造了三年才告完工,解决了西山大道跨越沟涧的交通问题。据桥西原东板桥村的一位村民讲:20世纪80年代末,下过一场大雨,山洪夹杂着山石冲下山,把东板桥(金锁桥)全淹没了,水头高出桥面有一米多,满沟的洪水夹带着大小石块,轰轰隆隆的声响十分吓人。两天后,洪水退下,东板桥依然挺立在山沟中央,说明建于200多年前的金锁桥的质量是可靠的。常年在石桥附近山坡放羊的羊倌把这座桥叫作“漫水桥”,理由是大水曾经漫过石桥的桥面。

黑虎桥位于清水涧沟南侧,玉皇庙村南黑虎沟内,修公路时把古桥给覆盖掩埋,已无踪迹,遗址现属木城涧煤矿矿区。

玉成桥也称潘家涧桥或潘涧子桥,地处清水涧沟东南侧潘涧子沟口内。桥为单孔石砌结构,海拔位置比其他古石桥都低。潘涧子沟也叫潘家涧,是清水涧东侧的一条叉沟,当年石桥旁有潘家涧村,“西山大道”从村庄穿过,据《重修玉成桥碑》记载:玉成桥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大水冲毁,复以临时木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西山大道”沿线村民大众、窑厂筹集资金重建为石桥。民国十八年(1929年)玉成桥再次被特大洪水冲断,从此再无重建。后来潘家涧村迁走,沟中渐无人烟,石桥坍塌而被废弃,只剩一端残桥身,隐约还能看出原古桥的雄姿,想当年这座桥也是“西山大道”的重要桥梁之一,驮队马帮常常往来于此。


2.北京古桥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2.1古桥的研究价值

以上所述古石桥贯穿在一条“西山大道”中,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在古老的北京城,像这样遗留或残存的古桥有240多座,分布于18个区县中,大部分得到了修复和保护,还有一些在旧河道与老河流交汇处、在保存下来的帝王陵寝及皇宫王府园林中、在人烟罕见的深山古道古刹间、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公路、铁路旁,它们默默地躺在那里,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和记忆。古桥有充足的价值待我们去加以研究。

首先是它的历史研究价值。桥是道路的延伸,古桥的原始作用是供人畜通行,作为记载着人类征服自然的物证,是现代人研究古代商贸、道路交通、水系水运等最好的史料。比如北京“西山大道”上的古桥,曾经为商贸、外交繁荣做出贡献,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方便,还有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等等,它们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也是我们不应忘记的古迹。

其二是它的科技研究价值。古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古桥,从选址、用材到构造,无不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内涵,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如北京地区的古桥,不仅展示古代桥梁建造的一般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都为研究中国桥梁建筑历史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其三是它的艺术研究价值。桥不仅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而且也是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标志。古桥融生活实用性、观赏艺术性、人文纪念性为一体,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文明。可以这样讲,每一座古桥都会有相关的故事及传说史话;而千姿百态的古桥本身就是凝固在河流之上的一件件艺术品。

2.2古桥的保护与开发

在我国,由于对古桥的意义认识不够到位,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随时在发生,比如本文介绍的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涧的6座古桥,至今尚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处于渐渐消失的过程。这不仅是京西的损失,也是桥梁史的损失。怎样开展对古桥的研究和保护,同时创造开发新的价值,让它为现代人民造福,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

首先,希望古桥的保护开发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逐渐将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桥旁设标识、立碑文,加以政策法规上的保护。同时呼吁全社会提高对古桥的认识,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广泛宣传古桥,提高知名度。要深入挖掘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搜集与古桥有关的传说和故事;与古桥有关的名人、商贾、战争的足迹;与古桥有关的古诗、古画、书法、碑刻等。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古桥的研究工作,吸引更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了解古桥,热爱古桥。

第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考证。一方面要采集古桥相关资料、照片、图片、研究报告等,将其整理建档并录入数据库,为深入研究做素材积累。另一方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为专家提议题、决策领导出政策提供有利依据,最终达到或将古桥申报物质文化遗产,或将占桥纳入文物保护范围,或为保扩修复古桥争取更多财政支持的目的。

第三,引入保护古桥和开发旋游井举的机制,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北京京西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富的自然风光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占代遗址遗迹使它成为北京旅游非常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看好的地区之一。以本文介绍的清水涧古桥为例它位于古“西山大道”中的一段,如令,“西山大道”虽然被废弃了。但沿古道附近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已经或者即将开辟为旅游项目和线路。如斋堂镇西的爨底下村因为有清末民国时期的民居,而已经成为京西的旅游胜地;又如韭同村的西落波小村,是写过著名曲词“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证明大约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定居门头沟的“东胡林人”,就在斋堂被发掘;文风颇盛,在明清两代屡出举人,被称作“京西举人村”的灵水村也位于斋堂镇的东部;如此等等,不一例举。庆幸的是古道上的古桥深藏山淘里,人为的破坏也相对较少,古桥附近的废弃古村落及古客栈,都作为古代遗迹等待探究开发。鉴于清水涧“山沟已有柏油路,可以以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涧的6座古桥为线索,清理整修一段古道.周围的山坡绿化,设立些指示说明牌,创建一条“走京西古道”自驾车与徒步旅游相结台的旅游线路,体验古人驼队之感受。寻找旧石道上之蹄印,欣赏山区之风景,畅想沧桑之变化,锻炼体魄,乐在其中。


最后引用舒乙先生在本人的《北京古桥》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有了桥,就有了天人台一。

有了桥.就有了沟通、交往、交流、友谊和进步。

所以,要感谢桥。

要记住桥。

耍保护桥。”




石拱桥2.jpg         石拱桥3.jpg
图2千军台老桥                                                              图3庄户村桥



石拱桥4.jpg        石拱桥5.jpg
图4熬鱼桥                                                                   图5福龙桥


石拱桥6.jpg        石拱桥7.jpg
圈6金锁桥(又称东板桥)                                                   图7玉成桥


参考文献

[1][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  第一至第八册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牡,1983.5

[2]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历史纪年编写组  北京历史纪年[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

[3]门头沟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7

[4]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  北京城市河湖史[m]  1997 .9

[5]粱欣立,北京古桥[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19 04:11 , Processed in 0.0096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