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京西古道--峰口庵

2018-6-13 14: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9|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京西古道峰口庵详解
峰口庵1.jpg

安宏清


遍布京西山区群山峻岭的千年古道,在尘封数十年之后,随着古道文化研究者的挖掘和旅游者的足迹,再次彰显在人们面前,并以其深邃而特有的文化内涵、古朴而浓重的历史沧桑感撞击着每一个赏识者的心灵。其中,经典路段峰口庵古道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峰口庵古道位于京西九龙山脉,距北京城区30余公里,是玉河古道的一部分。因其穿越门头沟九龙山峰口庵关城,故熟悉它的人都称其为峰口庵古道。峰口庵古道是沟通京西门头沟、北岭、斋堂及房山地区的枢纽咽喉,旧时,是京西物流的主要通衢。明迁都北京后,北京城市建设对京西物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煤炭等物资的需求更是发展到了赖以生存的地步。大批官办、民办的煤矿落户京西门头沟,煤窑曾多达数百座,所产煤炭大多经峰口庵古道运至京城,峰口庵古道成为西山大路的“岭上通衢”。

峰口庵2.jpg
2C09年5月门头沟区开展的“代马依风走京西”古道行活动


如今,坐市公交车370路,到圈门下车,沿沟向西行,过官厅村向西便到了通常所说的峰臼庵古道。其道坡度大,左右盘旋,为著名“路凡十八折”的十八盘,长约3里,路宽4米至6米不等,不能行车。古道多以大的片石铺面。为增强道路的坚固性,每隔1米至1.5米便有一排立茬的条石突出路面,使平铺的石块不致顺坡移动,行人及牲畜也有了“存脚”防滑之处。道路两边,有的地方还砌有栏墙。如今,十八盘路面虽有灌木、蒿草遮掩,但从人工铺砌的完整路面和经岁月打磨的光滑石块上,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行进在这段古道上的驮队,在叮叮铛铛的骡铃声中,昼夜穿梭,骡铃、驼铃交相呼应。每于夜间,驭手点燃火把,往来于起伏的山岭之上,上下游动,恰似流星,从山下仰望,尤如火龙,直冲霄汉,十分壮观。

峰口庵3.jpg
古道“十八盘”

在官厅村的啦啦湖附近,有一段被人称作“天梯”的捷径古道,不过这段“天梯”不是峰口庵古道的正路,只是运送少量货物的人而辟的捷径。那是在一个近3米高、几近垂直的峭壁上,存有一个个供行人攀爬的石窝。峭壁连接着一处约45度的山崖。崖壁上凿出了一个个石阶,石阶很窄,约半足宽,而且被岁月打磨得溜光水滑。此段路虽说不长,但上下行走十分艰难,故有上“天梯”之说。

峰口庵4.jpg
天梯

上了十八盘便到了峰口庵关城,现关城尚在,只剩残缺的门洞,关城东北侧尚有房屋建筑残迹,只是不知当年作何用,可能是酒驿,亦可能是“守关”军士驻房.在峰口庵关城西南约200米处,有一段在辉绿岩山体上切凿出来的石路,长约十二三米、宽1.2米至1.8米,且中间高,两端低,路面坡度不大。就在这段石质路面上,坑坑洼洼密集着150多个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其中较深者有60多个,深者逾半尺,边缘直径达十多厘米,似云团缭绕,如蛟龙腾舞。这便是京西古道最令人震撼的奇观——古道蹄窝。在京西的千年古道上,蹄窝随处可见,而峰口庵古道上的蹄窝可称得上京西古道上的一道奇观。探其缘由,立于成丰六年(1856)的王平口修城碑,对这段古道曾有如下记载.”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由此推测,京西采煤业从辽金时期开始,至明清,长达800多年昼夜不断的牲畜驮运,在驮货牲畜铁蹄的蹬踏、践踩和磋磨下,古道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亦属当然。

峰口庵5.jpg
峰口庵古道蹄窝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道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献档案是人类利用工具传承的历史,峰口庵古道乃至整个京西古道的遗存同样是人类利用工具雕刻出的历史,而且具有文献档案无法比拟的价值和魅力。

峰口庵6.jpg
明代峰口庵关城遗址

作者单位: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5 16:21 , Processed in 0.0082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