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永定河文化中的京西古道

2018-6-13 14: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2| 评论: 0|原作者: 107357760

摘要: 永定河文化中的京西古道
永定河文化中的京西古道



古往今来,路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有路才能通行,通行才能交流,交流才能构成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物流、人行及文化传播,哪一样也离不开交通道路,由此可以说交通文化是永定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着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人类活动史、三千多年建城史、近九百年建都史的北京,与其大西山之间,并延伸至黄土高原和内蒙古草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很多道路。作为历史文化,我们将其中于现代公路、铁路出现并使用以前存在过的道路统称之为京西古道(或京西故道)。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称文化线路或文化线路遗产。难能可贵的是,京西门头沟及其周边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古道遗存,不仅是历史的实物见证,而且已成为人们寻古探幽、亲近和体验自然的行走热线,成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顶级(或核心)”资源。


京西古道
古道蹄窝
  一、京西古道起源于永定河天然走廊
  被人们誉为“北京的母亲河”的永定河生成于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更新世后期。有两支上源,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的桑干河和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洋河。据考古发掘研究,东方人类也起源于第四纪,永定河流域有很多该时期以来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例如周口店北京人、新洞人和山顶洞人遗址,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附近的“泥河湾人”和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的“许家窑人”遗址,门头沟区军庄、灰峪、王平村、黄草梁、齐家庄、卧龙岗、前桑峪、东胡林、沿河城、青白口等地也都发现了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迹。这些古人类遗址,从距今几千年到近200万年,全部分布于永定河畔附近,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古人类学家、周口店、许家窑等许多遗址的发掘及研究者贾兰坡院士在《周口店发掘记》一书中指出:“只要打开地图,答案就不难得出。原来,在山西、河北两省的北部,分布着一连串一、二千万年前形成的山间盆地。有人把它们统称为大同盆地或古大同湖,许家窑(等)遗址就分布在这些盆地里面,虽有关山阻隔,但仍能通过永定河——桑干河河谷这条天然走廊而联系起来。在更新世时期,这条走廊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也是人类移动的路线。”但是,因永定河是季节性河流,丰水期难以通行,洪汛时还有危险,所以随着人们交往的需要,人工开辟的道路陆续出现并不断由河岸向两侧山地间发展起来。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尹钧科先生讲:“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门头沟区的一些山间小道就出现了。”①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京西古道陆续发展成为水路和陆路两种形态,军用、进香及商旅三种功能的网带状体系。
  二、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着密切联系的古军道
  汉代刘向所著《山海经》和宋代罗泌所著《路史》中,均有(黄)帝“使竖亥通道路”的记载。司马迁《史记》开篇即讲:“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其中“竖亥通道路”和“披山通道”可为有文字记载的人工修筑道路之始。黄帝战炎帝、蚩尤以及建(都)城的地方,即永定河畔涿鹿县矾山一带。北京最高山峰东灵山,古称矾山,其北麓今属涿鹿县,山下即矾山镇;南麓今属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帝“披山通道”所开辟道路,至少有一部分与北京大西山及门头沟有关。可以说,人工修筑道路的历史,是由军事用途及永定河流域开启的,并且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的。不仅道路,还有城池,也是与军事防御密切相关的。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②京西门头沟区所在的北京大西山,“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地位。”③自古有“神京右臂”④ 之说。“北出房良口、沿河口,可接居庸关大道;南越大寒岭、大安山、可趋太行山东麓大道和紫荆关;西山天津关、奴才岭,路连飞狐道;东出三家店、石门营,直奔北京城。历史上,北方强族南侵,曾经过这里;中原汉室北征,也曾兵过东境;唐宋五代,青白口曾设青白军,以防西来之敌奔袭幽州(北京);明代,横岭城、镇边城、常峪城以及沿河城(和斋堂城)等,都是内长城军防要地,重兵驻守。日本侵华时,这里又是著名的平西抗日根据地。”⑤
  京西古道中,几乎所有道路均与军事有关,还有石门营、军庄、王平村、王平口、青白口、白瀑口、房良口、长峪口、沿河城(口)、向阳口、东小龙门口、西小龙门口、东龙门口、西龙门口、关津关、爨里口(南暗口)、梨元岭口、洪水口,以及军响、罗(锣)班、简昌(箭厂)、公涧(弓箭)铺、罗古(锣鼓)台等地名,也无不与军事和军事古道有关。比较典型的、或者说可作为军事文化游的古道路线主要有黄草梁的天津关路,连接明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的“西奚古道”和经由妙峰山、雁翅、斋堂等地的红色交通线。


京西古道
王平古道
  三、宗教信仰与庙会进香等紧密结合的进香道
  古今中外,无论是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还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宗教信仰都具有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我国从上古时期的巫教到后来的道教、佛教等,渗透到了地理与人文的方方面面,“神”、“佛”寺庙及其庙会和进香道路相继出现。如果《宛署杂记》所称门头沟区灵水村灵泉寺和百花山瑞云寺“起自汉时”属实的话,那么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进入中国后不久即深入到了北京西山腹地。随后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灵严寺、柏山寺、白瀑寺、大云寺、仰山栖隐寺和通仙观、栖云观(大台玉皇庙前身)、太清观以及妙峰山、百花山、九龙山、福龙山、九泉山、平顶山等地的娘娘庙等数以百计的佛、道、俗神寺庙陆续建立。其中有不少香火非常兴旺,为求神、敬神、娱神以及自娱和庙市等进香、庙会活动及其通往寺庙的进香道也应运而生。其中潭戒二寺及九龙山、妙峰山、百花山娘娘庙会的进香道自成系统、相当有名且遗存也多。
  潭戒进香道有卢潭古道、庞潭古道、麻潭古道及戒台寺与西峰寺之间的进香道。卢潭古道自长辛店大灰厂接太行山东麓大道,石佛村段古御道至今保存完好,车辙尤存,且有摩崖造像群、石牌坊等重要文物古迹;岢罗坨村娼妓桥及秋坡村名也折射了戒台寺庙会的盛况。
  九龙山娘娘庙主奉九天玄女娘娘,可谓卓立不群,且与门头沟煤业文化相融。其东平岭、中平岭、西平岭、岭后道等进香道中的中、后两路至今大部遗存。
  百花山在瑞云寺、显光寺、胜泉寺、福田寺、关帝庙、龙王庙等寺庙群基础上,又将九天玄女(农历五月十八庙会)、王母娘娘(建有蟠桃宫)、碧霞元君(娘娘庙内塑像)等“娘娘”崇拜结合在一起。还形成了马栏、田寺、黄安、曹家房等多条进香道。其中黄安经黄安坨上百花山的进香道遗存最多。
  妙峰山庙会香火甲天下,妙峰香道最多、也最有名。“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路盘旋而上,势如绕螺。(香客)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至迄,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⑥除京城以西、以北平原路段外,仅上山路就有以车耳营为起点的北道、以北安河为起点的中北道、以大觉寺为起点的中道、以香山为起点的中南道、以三家店为起点的南道和以下苇甸为起点的西道等数条,至今均大部保存。众多学者沿香道考察庙会民俗文化,使妙峰山被誉称民俗文化田野调查发祥地。不仅如此,妙峰香道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红色交通线”的特殊作用。


京西古道
王平口西行古道
  四、纵横交错、内连外延的商旅古道
  所谓商旅古道,即主要用于商贸(经济物资运输)和旅行(包括人们日常出行)的古道,也泛指军事和进香等“专业”道路以外的各种古代道路。京西古道中的商旅古道,连接着北京和黄土高原、内蒙草原,连接着沿途两侧的村落和山川。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京门大道
  所谓京门大道,即由北京至门头沟的古大道。从老北京城出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城门洞刻有一朵梅花,作为进煤之门的象征)向西至永定河或者说到达北京大西山的山根,或者说是平原路段的古道,也可以说是以运煤为主,可行车马、骆驼的平原大道,按《析津志》和《宛署杂记》记载,元代时已能走牛车,明代更成为通衢大道,民国初期改建为京门公路。虽然古道原貌已无存,但是二里沟、四里沟、八里庄、五路、模式口、五里坨等地名,336、370等公交车路线,仍有昔日这条大路的影子,模式口村立有“京西古道”的标志石。另外,由西直门(旧时俗称水门)至小西山,经香山或温泉可到门头沟军庄地区,出广安门经卢沟桥、大灰厂到门头沟的古道,也可以算入“京门大路”系统。
  (二) 西山大路
  所谓西山大路,狭义上是指三家店经牛角岭、王平村、王平口至大寒岭的这段古大道,俗称北大道;广义上还包括经圈门,峰口庵至王平口(又称玉河古道或西山大路中道)的这段运输大道和经里、外十三及十字道至王平口的古道(又称潭王古道或西山大路南道)。再由大寒岭至斋堂及伸延至房山、涿鹿、怀来的越岭道。由煤窝两岔口分一路向南越岭经瞧煤涧可至大石河畔各村;由西胡林和火村向南越岭可至大安山;由张家庄奴才沟越岭可至涞水县镇厂(今九龙镇);经小龙门、洪水口、东灵山、九山越岭可至涿鹿;经沿河口、石羊沟等地可至怀来。
  截至目前,峰口庵、丑儿岭、牛角岭、石佛岭、百岩子、大寒岭、天津关等地,仍保存着大段块石铺砌、蹄痕累累的古代大路遗存,见证着昔日物流人行的繁忙景象。
  (三)永定河左岸道
  分布于永定河(自上而下)左岸的古道,主要有基本上是沿着河岸的小北道,由海淀经香山或温泉到军庄地区的古道,由昌平高崖口等地至田庄地区的古道,由下苇甸经上苇甸至田庄及大村地区的古道,由大村至沿河城地区的古道等等,经由东山村打鹰洼的石砌盘道、炭厂至南山的古道,遗存较多。
  (四)永定河漕运水道
  永定河曾有湿水、卢沟河、浑河等多个名字,也曾经河水滔滔、波涛滚滚,有过漕运的历史。《后汉书·王霸传》载,汉代时,上谷郡(郡治曾在今怀来县官厅东南辛堡大古城)太守王霸曾“陈委输可从湿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即将蔚州、涿鹿、怀来盆地所产粮食经永定河漕运至幽州(北京)。《新唐书·韦挺传》记载,为东征高丽,唐太宗李世民曾派韦挺“遣燕州司马安德行渠,作漕泸转......自桑干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金史·河渠志》记载,金代朝廷曾“议决卢沟,以通京师漕运。”并开凿金口河。《元史》载,元代郭守敬曾建议重开金口,“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而国家博物馆所藏《卢沟运筏图》更展现了大量木材顺永定河漂流而下,再由今麻峪、庞村一带打捞上岸,运往京城的场景。熊梦祥《析津志》赞曰:“西山所出烧煤、木植、大灰等物......海(河)运至大都呵,好生得济有。”明代《水部备考》记载:“卢沟(桥)而上,舟楫时有之......自大同县古定桥起,至卢沟桥务里(龙泉务)村止,约八百里内,可以舟行者七百二十七里。”《宛署杂记》记载斋堂之火村、石景山南之庞村附近,是堆放、晾晒马口柴的地方,说明也是通过永定河漂运的。


京西古道
玉河古道
  西龙门涧发现窑藏贝币,军庄地区出土战国刀币,蔚、涿、怀来盆地盛产粮食,内蒙古盛产牲畜及毛皮,北京大西山盛产木材、石料、大灰、煤炭、木柴、木炭、琉璃等供应北京,众多古村落及其商贸、文化活动等,上至皇帝、达官及专家、学者到北京大西山旅行,都构筑并发展了遍布京西的商旅古道。三家店、琉璃渠、城子、圈门里、河南街、王平村、王平口、板桥、煤窝三义号、灵水、斋堂、清水、沿河城等地都曾经是商贾云集的地方,斋堂地区还有“上矾山、下城子”之说。
  京西古道不仅仅是道路,更是文化,是古往今来人们在永定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活动所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交通文化。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内容丰富,遗存颇多。既包括道路本身开辟、使用、维修、扩展到被现代交通所取代的历史过程和事件,也包括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和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山水文化、地质文化、村落文化、军事文化、宗教寺庙及民俗文化、物产文化、商旅文化等等。要不断地挖掘其内涵、保护其遗存、开发其资源,让其继续“为人民服务”。
  (作者为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专攻古道研究,成就显著。)

  注  释:
  ①③⑤尹钧科先生为门头沟区政协文史委《京西古道》(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出版)所作之序。
  ②明·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序》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③清·李开泰等《康熙宛平县志》(内部资料本)
  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18 10:48 , Processed in 0.0081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