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妙峰山进香图》研究

2018-6-13 14: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56|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妙峰山进香图》研究   民俗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古代保留了许多民俗学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少保留在文献、绘画中。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清人无名氏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 ...
《妙峰山进香图》研究

  民俗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古代保留了许多民俗学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少保留在文献、绘画中。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清人无名氏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以下简称《进香图》),这是一件反映清代后期北京妙峰山庙会的民俗绘画作品。该图为纸本设色,无款,纵205.5厘米,横114.6厘米。图中巧妙地运用了写实记事的手法,采用工笔淡彩,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春风和煦时节,前往妙峰山进香的盛况。此图虽非出自名家之手,但是,能朴实而又形象地描绘北京妙峰山的山势风光,庙宇建筑,朝香风俗的绘画,还是不可多得的。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部,距京城约70余里,山中寺庙甚多,素被北京、天津一带居民视为进香胜地。清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九称:“京北妙峰山香火之盛闻天下。”1929年奉宽著《妙峰山琐记》谓:“妙峰山即妙高峰之凡称,亦名阳台山”,此山峻而秀,妙峰妙名。正因为妙峰山具有这种特定的环境和优越条件,也就成为人民群众每年必到的朝山圣地。


  妙峰山香会每年在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行,为期半个月。前来赶会的人除了络绎不绝的乡民外,还有不少有组织的会众香客。


  这些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每年会前,他们就在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会启,招收会员。因此,各种类型的圣会、善会、香会、社火性团体组织很多。凡地区、村落、商会等集体性组织都在寺庙立碑记事,以示虔诚。据奉宽《妙峰山琐记》卷三中所记,当时保存的碑碣中比较著名的有:康熙五十年四月十五日妙峰山流芳碣记;雍正戊申年、丁巳年乙未日京西马鞍山石厂村妙峰山顶上进香碑;乾隆三十五年四月十四日十人膏药老会碑;嘉庆十年四月西华门南池子西铁门会议沿路茶棚施献茶叶圣会碑,等等。这些碑碣不仅是妙峰山进香的历史见证,也是民间进香组织形式的反映。各会都以入会人多为胜,每到进香之日,皆列队出驾,举旗打幡,陈鼓乐队,大显进香者的神威,《进香图》正是上述景观的掠影。


  大体说来《进香图》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妙峰山的庙宇建筑。


  妙峰山的庙宇多为依山而建。寺院以道教建筑为宅,其中也有一些佛教建筑。从图上可以看到,在被一条崎岖漫长的进香道路隔开的左右山巅上,各有一座寺庙建筑。在右边山巅之上的是“灵感官”,又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乃是妙峰山地区最突出的香主代表。该庙是明崇祯二年(公元1630年)以前建造的,座北朝南,有正殿与东西配殿,四周是白色围墙,院内古柏参天,阴森肃穆。正殿围墙后开有旁门,西北处还有回香亭。从外观看,石阶高盘,门外左右立有高大的神杆,后面还有白衣送子娘娘殿。正殿内供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像,右边有“子孙圣母广嗣元君”像,左边有“日艮光圣母明目元君”像;正中设神位,置法器,挂幡幢,帷幔;殿前设有拜台与香池。东配殿为广生殿,西配殿为财神殿;同时还设有王三奶奶殿、五圣殿、三教殿,等等。庙内还有乾隆二十五年四月立“灵感宫”小石额。庙外前檐悬有慈禧太后书“慈光普照”,“功侔富媪”、“泰云垂荫”的扁额。整个庙宇由于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在建筑规模上一直比较完整,香火也数百年不衰。相传“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因而视为山川之灵,是能主宰天下人民生春得物的女神,因此,当庙会之期,香客如潮,分别以抱拳、举香、跪拜、行走等各种姿势上香参拜。由于山颠上的寺庙东部还有一条进香旧路,因而,又有许多香客循东垣而来,入门进香。在与“灵感宫”相对的左边山腰间处为“灵官殿”,其规模小于“灵感官”,是由东西南北四殿组成,从建筑风格上说,它是仿于上殿。在此祠西北处还建有三座神殿,即喜神殿,关帝殿和观音殿,殿与殿之间立有碑碣。山寺多临石崖峭壁,因此香客需绕道而上。故沿途及庙宇门前,还设有茶棚、商摊。“灵官殿”旁边还建有草棚式的水房,供香客休息饮用。


  第二部分为攀登妙峰山的香道。


  进香的群众主要来自京津地区,他们一般从宣武门、阜城门、西直门、德胜门等地出发,进香道路有四条:北道、中道、南道和旧北道。途经大觉寺、北安河、三家店、聂各庄等地。由于山道崎岖,路途遥远,进香赶路时必须昼夜兼行,一般来往需要三天以上,不少进香者还携带家室,备有干粮,相偕同往。当时在北平流行一首《妙峰山》俗曲,就是描写一位贵夫人从阜城门外到妙峰山进香的具体行程。三条进香的道路,最后都汇集在妙峰山脚下的涧沟村,然后再从涧沟村北上,经过八里蜿蜒的山路,才能抵达妙峰山之巅。《进香图》的第二部分,就是描述了从涧沟村到妙峰山顶峰的情形。


  在涧沟村北面,有一条很长的峡涧水域,从山上直流而下,横断绝山路,其间在水流上还设有一座平板木桥。


  进香一般需要有一个程序,有沿路祀祠、众火落宿、登山、报号、朝顶、进香、回香、酬山等过程,所以来往需要数日。尽管如此,朝顶进香者依然人山人海,其中有骑马者、乘舆者、坐轿者,步行者更是浩浩荡荡,无首尾之分。《旧都文物略》称:“四月妙峰山之娘娘顶,则香火之盛,闻于远迩,环畿三百里间,奔走络绎,方轨叠迹,日夜不止。”大有神宫显灵之妙境。山道还时常伸延到依山而建的其他寺院或者散居的民房之中。道旁两边还有各式茶棚、商摊,以及桃木手杖集市,行商者多击鼓敲锣,以招来客。


  从《进香图》所绘画的众多进香者中,以乡民装束者居多,也有一些官吏、侍从。他们中间许多人是肩置搭袋,腋夹衣包,有的还挑担而来,手举柱香。另外还有许多携儿带女,扶老挽幼的善男信女,其中年老体弱者则手持木杖,艰难而行。山道上还有许多身着破衣,手拿食器的乞丐,沿途向进香者乞讨。还有些香客采用三步一拜,五步、七步一磕,甚至采用锁身、背鞍、滚砖、镯镣、耳箭、悬灯等多种敬香方式,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心情。在神像前,无论男女老少,还是体弱多病,都争先恐后肃穆一拜。有些体力孱弱不能朝顶者,也要到半山腰处的“灵官殿”报号参拜,以焚香遥拜的方式,了此心愿。


  在熙来攘往的人流间,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举旗、撑幡、敲鼓、打锣、吹号等列队道驾的结社组织,他们走一段吹打一阵,以示助威,为进香者开道。


  进香结束以后,人们必到峰顶上的回香亭拈香、酬山,然后才可下山。在归途之中,顺便还要购买绒花、纸花、绒幅等饰物,戴头插帽,以示“戴福还家”。


  第三部分为以涧沟村为中心的娱乐活动。


  《进香图》还以相当大的篇幅绘出妙峰山香会的商品交易,文化娱乐的盛大场面。涧沟村,又名三岔涧,妙峰山脚下,地势偏低,又位于水边。由于它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又居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进香路线的交汇点,南来北往进香赶会的人很多。涧沟村的建筑多以土木结构房屋为主,也有许多临时性的大棚、帐篷。村内还有一条以东西大街为主要干线的街道,街道东部主要是进香、还香、回香等各种香客往来的通道,商贩、商摊也多云集于此,商品多样,叫卖不停。街道北部是行商坐贾的铺面商户及食品小摊,卖水售物,待客前来,在街道南入口处,有一座人字顶木结构的高大戏台,台上的演员们穿红戴绿,束发涂脸,在锣鼓声中,行腔运气,进行生动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在路南还有不少从三条山道上而来的香客,有扛灯的,背包的,挑担的,骑马的,步行的。路北更是挤满了纵横交错的茶棚、茶摊和一些临时搭成的简易式焚香祠龛,许多棚堂门外,还高挂旗幡、香灯。茶棚一般是用苫苇或帆布结扎而成的圆筒形建筑,一端多用支帐挑起做出口处,有的则在圆筒形棚中间,翻卷或挑起一处为通道。很多茶棚都是倚门设灶,灶上置灶锅,旁边还放有种类不同的食物,


  只有个别在棚外搭灶,其上置长嘴高炳的大茶汤壶,供应开水。另外几个凉棚式的茶棚,内摆长桌条凳,供香客歇脚品茶。尽管茶棚、茶摊的建筑形式都十分简陋,但仍挤满了香客。其中还有不少进香者川流不息地频于各个棚内出入。可见茶棚、茶摊其数量之多,在《进香图》中是占有突出地位的。


  在上山通道的四周平地上,还有许多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有各式戏班,歌舞圣会,箫鼓弦乐的民间弹唱,武艺高超的精湛表演,杂耍、撑杆等民间各种演技,这些前来争相赶会的献艺者,大为游客助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场面中,还夹杂着许多传统的游艺活动,如拉洋片、说大鼓、赌博等活动,这些所谓带有“还愿福佑”的民间文化娱乐,极大的丰富了香会的社会内容。





  数百年来为什么妙峰山香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历久不衰呢?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种原因。


  首先,植根于虔诚的宗教信仰。


  宗教的兴起是基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软弱无力,自阶级产生以后,又增加了阶级压迫的因素,从而使宗教长期延继下来。到了明清时期,作为宗教产生的上述两个因素仍然存在,对水灾、旱灾、地震、疾病、人祸还不能得到控制,又经常突发性地危及人们的生存。然而人们又不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总以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自己,是鬼神在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皈依宗教、迷信鬼神成为阶级社会人们的基本信仰。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①同时,在社会上也还有一批从事宗教活动的人,而历代统治阶级正是利用宗教这一武器,作为麻醉人民、统治人民的工具,因而宗教活动十分流行。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妙峰山基本是以道教寺院为主,所供奉的主神是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泰山娘娘,原供于泰山。顾炎武《日所录》卷二十五《湘君》条中称:“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道教把“东岳大帝”尊奉为泰山之神,认为“东岳大帝掌管人间生死。”碧霞元君女神受大帝之命,主宰人间生育,又充任保护儿童的神祗。因此,碧霞元君在民间有深厚的尊奉基础,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妇女,把她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祗。到妙峰山进香者,以妇女为众。碧霞元君祠庙不仅泰山有之,而且其他各地亦有,而妙峰山就成为京津地区祭祀碧霞元君的一个中心。同时还应该指出,妙峰山也掺杂一些佛教的色彩,并且与民间流行的原始信仰结合在一起,使妙峰山庙会成为中国北方农村各种信仰的一个缩影,故香火最盛。


  妙峰山进香期间,主要是祭祀各种神灵,烧香上供,顶礼膜拜。其次是通过占卜,求知未来吉凶祸福。再则,是古代巫术信仰在民间的影响。例如《进香图》中的道路两旁码放有许多桃木手杖,香客都争相购买,人手一杖。这种桃木杖除了对登山有一定的助行作用之外,主要还具有驱鬼避邪的作用。巫术是人们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利用超自然的手段来影响和控制对方的巫教活动之一,如求雨、打鬼、驱邪等都是重要的巫术形式。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桃木有灵性,具有驱鬼的神功。《淮南子·诠言训》高诱注:“大杖以桃木为之,由是以来鬼畏桃也。”正因为在民间曾流传此物有驱鬼、避邪的作用,乃至商贩们如此大量出售,以迎合广大香客的需求心理。又如进香者在离开妙峰山时,还要购买一朵或数朵绒花、绒幅、纸花等物,戴在头上,认为花、幅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戴之而归,就是“带福还家”,可以去灾求吉,这实际也是一种巫术信仰的影响。


  进香的目的,除了祈福禳灾,渴望农业丰收外,祛病和求子也是其重要的目的。众所周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广大农民、市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疾病经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婴儿的死亡率也很高。因此。人们想通过进香活动,拜祭碧霞元君,祈求神灵保佑。同时,妙峰山除供奉碧霞元君外,还供有子孙圣母广嗣元君、喜神、白衣送子观音等其他主宰生育的神明,这也是广大香客所崇拜的对象,以此祈求生儿育女,人丁兴旺。人们正是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上妙峰山进香,这也是当地寺院庙宇香火兴盛的重要原因。


  其次,妙峰山香会不仅是一种以宗教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活动,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商品贸易形式。明清时期,北京农村地区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基本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随着城镇手工业发展,农副业产品的商品化,小手工业者愈来愈多,加上人们对生活用品需要日增,所以,除城市商业活动外,在城乡之间也出现许多定期性的集市贸易场所。妙峰山香会做为一种民间性的社会活动出现,也必然要成为众多的个体经营者关注的贸易场所。在这种自然形成的乡镇贸易交流中,多以当地经商者为首位,次之为京城内的商贩和外地商贩。他们一般都无固定的摊位,多在香道两旁结搭临时的棚子或席地而售,还有不少肩挑手提货物的小贩,穿行在香客来往中举物叫卖,只有少部分商贩是用租赁当地的房屋或地段临时设铺开店。这种乡镇性的经济贸易形式,对丰富和活跃香会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每年香会开市之日,商品什物云集,其间有干鲜果品、青菜面点、日用农具、木器花草、衣履冠带、笔墨纸砚、杂品器具等等。食品小摊,如花糕、油果子、烧饼、饽饽等争相露市,大显京城风味之特点。其中还有不少摊贩专售进香物品,如香炉、香烛、柱台、纸签等。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品,如纸花、纸灯、泥人、面具,以及各种麦秸编成的玩物。李虹若《朝市丛载》中记录当时流传这样一首诗:“逢期还庙顾盼兮,三十六行色色齐,若遇人丛挨挤处,留心剪绺窃东西。”它生动的描绘了象妙峰山这种庙会上的真实情况。


  香会上的中小商人和小商贩,还相互进行竞争,他们往往利用每年会期所谓“庆善”之日,既可来此进香,又可增加收入,因此,商贩聚集很多,以满足进香赶会者的需要。


  香会中除了各种商贩外,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他们尊重同行义气,按各自的行当自愿组成各式善会、茶棚等组织,数以百计。凡入会者都募捐集款,纯属是义务性服务,其中有粥茶老会、拜席老会、缝绽老会、盘香老会、巧炉老会、燃灯老会、修道老会等等。每会还都设有会号,如“子孙”、“万代”、“公益”、“长善”诸名,为进香赶会的人们义务服务,施席、送香、补鞋、燃灯、修锅碗具、供粥茶等。


  茶棚在香会中更为盛行,处处皆有。每年开庙之日,除了部分庙堂可暂时供香客住宿休息外,各茶棚也成为大多数香客食宿的场所。茶棚内供应的茶汤品种甚多,又称为茶点,用开水冲制而成,有油面茶、米面茶、豆面茶以及其他种类的食料。有的茶棚还供应稀粥或水饭,如黄米粥、玉米粥、豆汁粥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老字号招牌的茶社式饭棚,供菜肴糕点或设宴酬宾。携朋带友者,可以集此欢饮,共度良宵。妙峰山善会、茶棚集款助善,是进香入会者们积极热情的事业,这种独特的便民服务性工作,既为广大进香者提供了方便,也给香市增加了兴旺的色彩。不过,其中不少善会是由“板头”们控制,他们从中渔利,敲榨勒索,时有发生。


  第三,妙峰山香会,除了具有宗教性和贸易性等社会内容外,还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之内容。


  每年旧历四月的北京妙峰山,大地回春,山青水秀,桃杏盛开,春意正浓,此时进香赶会不仅是为了求神去灾,也有游春的意义。


  游春又称踏青,本是古代男女交游的重要方式。古往今来,沿袭不衰。早春的四月,人们喜欢盛装赶会,以此饱览春色,购买爱物,开拓社交,从心理上抒发对大自然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求得精神生活的满足。


  《进香图》正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中国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缩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称:“过会者,乃京西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到妙峰山进香赶会,有文会与武会两种。文会一般是指为朝山进香者服务的善会,武会则是为上山香客表演、娱乐性的组织。武会组织绝大部分也是自愿组成,并以各自的艺技结成圣会。他们纷纷携带戏装、乐器、武功器具,打出各自的会旗,比较有名的有:中幡圣会、杠子圣会、狮子圣会、踏车圣会、少林五虎圣会、大鼓圣会、清音圣会、音乐说唱圣会等等,另外,还有托偶、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戏、相声、大鼓、评书之类。


  庙会期间的献艺也是来进香的,然后就地着装试身,进行表演,有摔跤、比武、耍叉、玩杠、爬杆、撑幡、骑射等,既有一人独演,也有双人对练,还有十几人的集体表演。武功献艺者则赤身裸背,舞刀对枪,自娱神功,博得观众围观。


  《进香图》画面上涧沟村大街两旁,还设有几处华丽的戏楼,台上正有几个献艺者表演。当时,戏剧种类十分丰富,有小戏、词曲、杂剧等等,但是,内容多以佛道教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表演者挥袖起舞,行腔作唱,演技精彩,维妙维肖,随着琴声、唱声、打击乐声,以及从围观者中爆发出的叫好声,给香会增加许多娱乐气氛。图上还有唱大鼓、说评书、弹曲的场面。其中大鼓是以架支鼓,鼓小而扁,两面皆可击。说唱者侧立打鼓,伴唱者坐旁弹奏,从鼓词到弦曲,绘声绘色,具有朴实的民间艺术风格。图上还有比较新颖的拉洋片活动,许多香客争先观看,执事者一边手拉洋片,一边对画中的风景加以说唱,仿佛把人们带到诗情画意之中。


  此外,在涧沟村近邻处的游艺场所,还设有一座四方形的大型赌博场所,内有十六间赌房,在每一个赌台四周,都挤满了各种不同身分的赌客,围观者也很多。在轮盘赌案前,人声、牌声、骰声、中彩的喊声此伏彼起,有的赌徒还为输赢当众闹事吵架。这是旧社会庙会中陋俗的一个侧面。


  综上所述,可知清代妙峰山香会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妙峰山进香图》形象地说明了,妙峰山香会不仅是北京地区较大的民间朝山进香活动,还兼有民间商品交易和文化娱乐内容,这对研究北京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历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学术价值。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3-29 06:19 , Processed in 0.0092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