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十里八桥古道(王平口至大寒岭)

2018-4-29 17: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4| 评论: 0

摘要: 京西古道之十里八桥段,重要线路及村镇详解。

西山大路、玉河古道、潭王诸道,在“过山总路”王平口合并为一路,西行经潘家涧、宅舍台、板桥、庄户、千军台等村到大寒岭的古道,因有8座古桥,人们称之为“十里八桥古道”。在《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规划》中列为A6线,属国家级历史步道太行山国家步道系统,是京西商旅古道的重要路段,又可谓是“咽喉”路段。 清乾隆《钦定日下旧闻考》引明代宋启明所著《长安可游记》,王平口“又数里至斋石台(后改称宅舍台,有称窄石台,俗称窄台), 路亦峻。又数里至板桥,村庄多以石板覆屋。至千军台,四山空翠, 欲湿衣裾。出谷二里许为王老庵,石涧淙淙有声,十五折见高松出天际,乃大寒岭也”。这是一段历史十分悠久、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古道,尤以古村、古桥、古幡会遐迩闻名。其中千军台庄户联村古幡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并有望升为国家级。 步道全长14公里,海拔350米至940米,平均坡度12.9%,适宜徒步旅行,原有古道保存率达71.4%。


十里八桥

全程可分为三段:东段,百岩子段;中段,十里八桥段;西段, 上大寒岭段。


---东段 包括“十里八桥”东数第一桥——玉成桥、百岩子悬空古道、王平口关城、大华矿旧址、岩里沟“百花石床”夏岩洞及盛 泉岩道观遗址等景观。乘929路公交车至灰地站下车,西南行不足百米,过“木城涧矿”刻石后见公路岔道口。下主路,走南(左)侧支路过沟,钻过铁路下岩石隧洞后左行往东,转南至古桥玉成桥。 该玉成桥跨涧单孔石砌拱桥,于清乾隆末年修建,民国十八年(1929 年)被洪水冲断,现仅东半段留存,故有人戏称之为“断桥”。桥西残垣断壁处为潘家涧村(俗称“潘涧子”)旧址,该村于1973年转户搬迁。原路穿村西北行,过宅舍台(旧址已被矸石覆盖)到木城涧火车站,今已不通。


从桥南沟东沿小路上行不远,即可走上百岩子古道。沿铺石古道 往南上行,路东为陡坡;路西为悬崖深涧,望之触目惊心,原有护栏 墙,已不存。古道宽3〜4米,路石稳固,光滑如镜,横有路牙,偶见零星蹄窝。上行见外侧一巨石处,即原王平口、潘家洞二村分界处。


再上行到往东拐弯落平处,路边有房屋残墙,原为酒馆。再转南, 过小岗。南侧古道被采煤者挖断为沟,沟对面岩壁之上有残墙,墙东为古道。修复时可架临时步桥或铁梯。再沿古道南行左转,路西古村旧址为王平口所辖自然村口子西(俗称“口西”),尚存多处院落残墙。往东上行不远即王平口关城遗址。关城城台已塌,门洞为豁口。里侧有区文保碑,碑前荒地上的仆地石碑为清咸丰六年(1856 年)所立的修城碑。碑面磨蚀,字迹不清,为敕赐修武校卫王平汛把总(兼王平口巡检司副司厅)刘占元所立。城门洞南北有伸延城墙。 往南城墙至山涧,保存较好,为明城墙遗存。山岗高处乱石堆为侵华日军炮楼遗迹。山涧南面山坡上城墙无存,山顶(裂缝坨)尚存古烽火台遗迹,日军炮楼已于2009年拆除。


城北往山上伸延的城墙,只存石垄残迹,为明前城墙遗迹,与大村北齐长城类似。城门洞往东古道,右为陡壁,左面梯田上原有王平口巡检司衙署及城隍庙。前行不足百米,为王平口大桥。可下桥,穿煤窑旧址到大沟土公路,沿路右(西)行,绕过口西村旧址, 沿在古道基础上修建的土公路西行至沟底。此处沟底原为十字路口,除口西路外,往左(南)进岩里沟,沟内有大水缸、二水缸等水文地质景观,有天然“影壁墙”地貌景观,有由大小五洞组成的“金章宗百花石床”遗址——夏岩洞及石鼓洞等,有明代佛寺、清代道观的盛泉岩三洞及摩崖碑。往西沿古道上山过岭,入木城涧沟,有原木城涧村、禅房村及金照山秀峰庵遗址,今为木城涧煤矿所在地。东北方向宽阔谷地为大华矿旧址,运煤轻便路及桥梁尚存,沿沟中公路可回至清千公路,往西不远即玉皇庙。


---中段 即东起玉成桥、西至千军台坑(俗称“七百”)之间, 伴行于清水涧沟畔长约5公里的一段古道。清水涧沟,古名清水河, 源于大寒岭,在清水涧村东、落坡岭西汇入永定河,是永定河的一级支流,俗称大台沟儿,斋堂人称之为“岭东沟子”。从入河口至玉皇庙为下游,原有清水涧、东桃园、西桃园、大台、宅舍台(包括潘家涧)等村,当地称“东五村”;从玉皇庙前至今千坑段为中游,有禅房(含木城涧)、东板桥、西板桥、庄户(含东坟)、千军台 (含北台子)等“西五村”;由千坑至大寒岭为上游,无村。这些村庄至晚到明万历年间已经存在,有的可追溯至辽金时期;傍(清水)河穿村古道的历史更为悠久,后以“十里八桥”著称。八桥者, 除前面已介绍的玉成桥外,往西依次还有黑虎桥、金锁桥、福龙桥、 鳌鱼桥、卧虎桥、庄户小桥、千军台老桥。由于潘家涧、宅舍台至木城涧火车站段古道因有矸石山已不能通行,故徒步路线可选择灰地公交车站或玉皇为中段的起点,乘929公交车或延续东段线路。


玉皇庙,位于清水涧河北岸台地上,为道教全真派北京白云观之下院,创建于元代,名曰栖云观,相传是在金章宗游幸王平口时的行宫基础上所建,明代以后改称玉皇庙。金章宗,金朝第六代皇帝,金迁都于北京金中都开始后的第三代皇帝,是卢沟桥及京西“八大(行宫)水院”的建造者,曾多次往返于经过王平口的古道,留有很多故事。相传游幸王平口时,在玉皇庙(栖云观)之前的行宫处理事务,随行文武官员驻大台,御林军一部驻千军台,宫女等驻秀峰庵,他和爱妃李师儿驻岩里沟夏岩洞百花石床。元代,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驻长春宫(白云观),弟子清和大师尹志平遵其命在燕家台建通仙观,往来途中驻栖云观(玉皇庙),留有赏月诗为证。 
因位于中心位置,故明代起为大台沟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之中 心、庙会花会聚会之所在。清末重修时,庙内建新学堂,灵水举人刘增广撰文的石碑仍存于庙内大殿前廊。


过玉皇庙前大桥后往西不远,公路里侧岩壁上至今留有清乾隆、 道光年间修补道路功德摩崖碑。碑文中记有东至昌平、石景山,南至房山及丰台长辛店,西至琢鹿马水口及蔚县,北至怀来及门头沟大村捐资芳名,可见此段古道涉及面之广、交通地位之重要。摩崖碑所在,为黑虎桥址,桥于修门斋铁路支线板桥站时所覆盖。由此西行,前有公路路口,沿左路上行不远,即板桥村唐家地。再前行经四槽下坡至金锁桥。下坡处有古道遗迹。


金锁桥,位于东板桥村之东口,是“十里八桥”中唯一跨越清水河的大桥,重建于清乾隆末年,桥东头刻有摩崖碑记载修桥之事, 立有功德碑记载捐资芳名,后者仅存立碑石窝。由桥西公路右侧上台阶,即见古道。西行穿村,中间有曾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的三圣庙(村民称东庵庙)遗址。村北山坡上是打响“髽鬏山战役”的地方。村西北港沟沟口古桥即福龙桥,是“十里八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长有35米。桥东头北侧曾有“吉星高照泰山石敢当碑,桥西头,有“西园翰墨”影壁墙及碑楼,碑楼之上为供奉天、地、水三官的三官庙址。北港沟内,曾有杏林寺、灵隐寺、娘娘庙、龙王庙、菩萨殿。旧时,千军台、庄户村的天人吉祥圣会和东西板桥村的吉祥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在娘娘庙举办福龙山朝顶进香庙会,设“天人道场”,由玉皇庙道长主持。庙会于2006年恢复。


由福龙桥沿古道西行数十米,可见过街楼,楼前影壁墙上曾书“紫气东来”,过街楼上为关帝庙,今已修复。旁有古槐1株,为一级古树。 过街楼西路北,今建有福龙山庄,可供食宿,拟建新“古道驿站”。 
前面,古道复现,2014年,市区文物部门拨款大修。


沿古道前行不远,有跨涧古桥——鳌鱼桥。再前行至东坟村旧址, 过村到黑牛寺沟沟口,有卧虎桥。桥北黑牛寺沟内,曾有板桥村所辖黑牛寺村,因有黑牛寺而得名。该寺毁于“龙扒”(即泥石流)。 该村北山上,即海拔1524米的髢鬏山(明《宛署杂记》称之为“西山之祖”)主峰。山上存有1937年中日“髽鬏山山之战”留下的战壕、师坑及军人遗骨。


过卧虎桥往西一段古道无存。沿公路前行不远,路北松柏院内,为抗日烈士韩祥海墓。再前行,见有两株古槐处,为庄户村东庙。庙为龙泉庵,明朝万历年间已建,近年修复。当地人称之为三教庵,正殿内供儒、释、道三教之祖。庙为千军台庄户古幡会走会时的东起(终)点。前行为庄户村旧址,村北小桥子沟沟口曾有古桥,人 户小桥,被洪水冲垮,遗迹无存。过庄户村新址,村西八里沟(曹 沟)沟口有古桥尚存,曰千军台老桥,又称千胜桥。西行百米,即军台村东路口。东南行,为公路;西南行,走台阶路上千军台村; 北行进沟可至曹家铺、马家洼、黑牛寺,路通大寒岭。


千军台村东头,为两村幡会接会处,每年正月十五下午,千军台幡会—众在此等候。庄户村幡会到此后,举行起会仪式,游人观众,摩肩接踵,拥挤不堪。

 

沿古街西行,可见古槐1株,主干中空,人可穿过。出村往西, 曾有茶棚庙(供地藏菩萨),原为两村走会西起(终)点,庙毁于“龙扒”, 今走会到北台子村返回。走会时,队伍长里余,幡旗猎猎,幡乐悠悠。 花会表演,游观者随行,可谓山中之盛会,元宵节之“狂欢”。


千军台村南一沟谷,名曰南港沟,古道路通房山大石河。该河河畔长操、李各庄及南窖水峪等村有中幡会及“银音会”。银音会很多曲谱与千军台庄户幡乐相同。1937年,国民党第十四集团军之 第十四军一部先头部队,走此古道到千军台,随即与前来阻援的日军在东板桥村与四槽之间打响枪战,拉开了“髢鬏山战役”(国民党军队称之为“庄户会战”)的序幕。


千军台坑东南西港沟内,有古羊水庙圣泉寺,庙址无净大师覆钵式石塔近年被盗毁。此路古道通大安山宝地洼村。千坑西南沟内,古道路通瞧煤涧及大安山元港村(今大安山矿八二〇,医院处,即唐末五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建“大安山馆”当“土皇上”之旧址)。


千军台坑,929路公交车终点站路北,有京煤集团八二〇林队队部。由队部东侧小路口而上,即通往大寒岭的古道。


---西段 由八二〇林队后的古道往西北行,至沟西家属房处,即王老庵址,俗称王老庙。明代已建供奉王抟老祖(即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的师傅),为门头沟区范围内唯一供奉鬼谷子的庙宇。建于大寒岭下古道旁,富有深意,有待考证。过沟往西北走土公路至风井,风儿东占道复观,沿铺石古道盘转上行,3公里到大寒岭,大部分古道原貌尤存,有土公路穿插并行。土公路为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勘探队在原侵华日军“警备路”基础上所建,路通煤窝。由千军台坑经八二〇上山,另一勘探队公路一直修至老龙窝,今已成防火道。


王老庵北面的沟谷内,有几处为深涧瀑布,人不能通行,此为古道由沟西盘转而上的主要原因。沟东陡坡上,有石板塘遗迹。旧时,千军台村在此开采石板,供当地建房之用,部分出售,八里沟内亦有类似石板塘,有青色优质石板,沟西古道旁可见青色或紫色页岩, 但是不具开采价值。


大寒岭关城,位于百花山——老龙窝——蟹鬏山——清水尖大梁最低处隘口,海拔940米,东北侧山尖名鹌子坨,连接桃树崖尖;侧山尖名东摘星岭,经欧李台东延至千军台村北松树坟;西南侧 (有大寒岭主峰,古称摘星岭。关隘处,古称大汉岭,曾为汉与匈奴交界处,故名。此地又为水文地质上的清水涧(河)与七里沟分水岭, 元末至清末王平口巡检司与齐家庄巡检司、民国时期老九区与老八区、今大台地区与斋堂镇分界处,可见其在人文、地理上的重要性。关城城台犹存,为王平口军事防区与巡检司范围4座古关城中最大的1座。地处风口,四季有风,冬季尤其寒冷,故称大寒岭,而当地百姓则音称“代和岭”,有民族融合之意。


关城东,宽阔缓坡台地上,为大寒岭毗卢寺遗址。该寺明代建有观音菩萨庙大士殿,清道光元年至四年(1821〗~1824年)大修扩建, 更名为大寒岭毗卢寺,主供大日如来。寺内添建窑神、马王、关帝等殿及文昌阁和茶棚,规模宏大,碑石多方,今仅存道光四年(1824年) «大寒岭毗卢寺添建文昌阁记》碑。除寺庙建筑残墙外,还有古井1眼, 供牲畜饮水石槽1个。寺前山坡上原有“状如伞盖出天际”古松1株,1928年周养庵(肇祥)、傅增湘等6位大文人游百花山途中过此, 见古松有慨,纷纷赋诗以赞。


徒步十里八桥古道,终点于此,再往西就是七里沟煤窝古道了。徒步游者,既可原路返回,至千坑乘929路公交车回城;又可东行越鹞子坨与东摘星岭之间的垭口,沿防火公路经曹家铺回到千军台坐公交车;亦可西北行出七里沟至军响再乘车。

十里八桥地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19 14:21 , Processed in 0.0066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