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川清水河,古称大安山北溪、玉河、百花川、灵源川,清代始称清水河。位于北京西山腹地,南有百花山——髽鬏山大梁, 北有东灵山——塔岭大梁。河谷宽阔,故以川名。河畔古今道路,为北京西部深山中交通枢纽。以斋堂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往东至青白口,往西至双塘涧口,全长40余公里。虽然古道已被公路覆盖, 但古城、古镇、古村、古寺、古墓,以及古人类、古军事遗迹所映射出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遐想无限。沿着昔日的古道一今曰的国道漫步、狂走、骑乘、驾车浏览,一定能得到丰富而愉悦的身心体验。在“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中,此线路编号为F1线。 徒步路线及沿途景观 此路可分为四段进行徒步游览。 ---青白口至军响 可称之为塔岭沟段,长约7.5公里。可乘892路公交车,或驾车至青白口村。 青白口,位于清水河与永定河交汇处。两河之水一清一浑,在尚未融合时,青白分明,青白口由此得名。还有一说,称古代曾设青白军于此,青白口由此而名。此说虽存,但当地人一般认为,青白军之名或许因设在青白口而称。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出土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石磨棒1套,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已有先民居住生活,可称之为“史前文化”;地质学上,有青白口系(纪)和青白口穹窿之名,可称之为“地质文化”;青白军驻此,清末设青白口镇,石港口巡检司从石羊沟移此,“管傅家台等村二十有五”, 可称之为“军事文化”;民国时期,中共地下交通站设于“一元春药铺”,崔显芳、魏国元及焦若愚同志活动于此,可称之为“红色文化”;村之南北,各有一古渡口,村南刘公沟渡口处后建青白口大桥,村北青白口渡口尚存双体桥板洞,出村往西北路通沿河城,往西南路通军响,可称之为“古代交通文化”。上述诸文化均有存迹, 可绕村、穿街一一观览。 村西北公路路口,往西通黄土贵、碣石、杨树地、避静寺、东岭、 沿河城。在可视范围内,近山顶部曾有采石场,出产阶条石,除当地建筑使用外,还曾用于北京故宫大修;河西楼房是军工企业9123厂址;往南,河谷变窄,名日塔岭沟。两岸高山陡壁,曲折蜿蜒,刻石称“塔岭春深”。如将清水河比喻成一条龙,那么青白口是头,塔岭沟是颈,斋堂川是身,双塘涧是尾,七里沟、马栏沟、达摩沟、塔河沟、灵桂川、爨柏沟、大北沟则是足。 塔岭沟内,我抗日武装曾用枪打下日军飞机,堪称奇迹。支流法城沟内有法城村,历史上为养马之“放场”,谐音改今名;今以印蜂而著称,已办有多届“蜜蜂节”。 旧时,清水河水流小的季节,河谷滩地就是商旅通道:上世纪20年代为“门斋铁路”西段;40年代初,为侵华日军修筑的“傅(家台)龙(小龙门)警备路”。汛期水大时,人们走山上,即翻越塔岭至桑峪村。沿公路徒步上行,见有新、旧两座“塔岭沟大桥”时转西, 河谷豁然开阔,即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斋堂川了。迎面路南小山上原军响乡机关旧址,今已建成星级“斋堂山庄”,食宿皆佳。 ---军晌至斋堂 可称之为“军斋段”,路长9公里。斋堂山庄西 ;加油站处,路分两道,左行至斋堂,右行经桑峪去灵水,进而可越楼岭至沿河城。侵华日军所修“警备路”,名曰“军沿路”,路名碑今在林子台村。后有详述,此处略过。路口迎面山梁,即清水河与灵水沟分水岭。军响村与桑峪村之间的台地,古称“城子台”。明《宛署杂记》载:“城子台,在军庄(误,应为军下)村,离县一百六十里。 相传古屯军之所,上有土墩四。”军响村位于台南坡下,故称军下,后改称军响,有人误以为是发放军晌之处。 军响村南面所对沟谷即七里沟。由门头沟、房山过来的两条古道在两岔口会合后北行至军响。沟口东曾有娘娘庙并办有庙会。 沿109国道西行不远即到东胡林,名扬世界的“东胡林人”即出土于村西马兰黄土阶地中。再前行,河南密林丛中有西胡林,曾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村东往南沟谷通往通州略,是经大安山至房山的古道。再往西,路北新村为高铺村新址,河南沟谷为“双龙峡”,即火村及“双龙峡景区”之所在。该村于明代是存放马口柴处,名曰火攒村。相传刘伯温曾来此逮金鸽子,因未遂而生气地用火炊(通 条)擢地而得名。南山上盛产杨木柴,在此加工成宫中所用马口柴,结筏经清水河、永定河漂运至石景山之庞村,再打捞上岸,晒干后运往京城。火村还以盛产红杏驰名京城。 斋堂因北面白铁山灵岳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唐朝初期贞观年间,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斋堂往北走灵桂川古香道8里至寺。香道东有斋沿路,即经九龙头、白虎头、牛站,越楼岭经林子台、 王龙口而达沿河城。 斋堂北皇城峪曾有古城,年代不详,有人疑为大宁城,有人疑为古玉河县城,均有待考证。东斋堂村亦曾为明代古城,东城门仍存,是沿河城之辅城,清代曾驻绿营兵,齐家庄巡检司亦由齐家庄移此。西斋堂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平西抗日根据地之中心。村北山上娘娘庙遗址仍存。斋堂南面对着的大沟为马栏沟。闻名于世的马兰阶地、马兰黄土得名于此。抗战时期,我八路军平西挺进军肖克的司令部设在马栏村。经马栏村可上百花山,是旧时北京人上百花山的一条古香道。 ---斋堂至清水段 原长7.5公里。因建斋堂水库,须绕行青龙涧村东口,使路程延长至10公里,可称之为斋清路。出西斋堂村往西北方向徒步行进,路北山上有宝峰寺,历史也很悠久,今保存尚好。房山云居寺高僧通理大师(琢鹿矾山人),即由宝峰寺而来。寺川狼窝沟内尚存宝峰寺和尚塔。 公路大拐弯处(青龙涧口),直行即天津关(黄草梁)古道, 经双石头、黄岭西、爨底下、柏峪、黄草梁、麻黄峪至怀来、琢鹿, 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商、军兼用大道。向左转弯上行,再右行即斋堂水库大坝,可赏湖光山色,为斋堂川一颗亮丽明珠。库南一沟内有大三里村,建有影视基地。 沿109国道行进数公里,见库边村庄即高铺老村,清康熙《宛平县志》记载为雕窝铺村。因位于库区内,建库时迁至斋堂东,但旧址仍存。继续前行,数公里即到下清水村。此路主要浏览库区风光。 ---清水至双塘涧口 长约15公里,可称之“清双路”。 清水村为古代交通枢纽,成村于辽代以前。由下清水村东过河往南,进达摩沟(也称达摩河),有达摩庄、上达摩、西达摩及洪水峪四村,越岭路通房山金鸡台。由上、下清水村之间进大北沟, 途径梁庄台下、梁庄台上、李家庄、药王庙、燕家台,可至龙门涧,再经“九山小道”可至“三祖圣地”矾山。上清水村北双林寺,辽代巳建,辽统和十年(992年)石经幢上载有很多军名、地名、官名、人名,极具史料价值,现存于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清水村至晚于元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后来改为烧缸,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现窑犹存。现清水“百花人家”香飘京城,“阿芳嫂山茶”也很有名,将建“古道驿站”接待食宿。出清水村西行2公里余到田寺口。进口往南,路通田寺村、福田寺及金章宗赐额“胜泉施地”的胜泉寺 (俗称田寺石堂)。越岭往南,可至史家营,岭上西行至百花山,由村往西可至黄安坨。 田寺口往西3公里到塔河口,路通塔河、黄塔、黄安、黄安坨、八亩堰等村及百花山、白草畔及房山史家营、涞水野三坡地区。 由塔河口往西3公里到杜家庄。该村成村于辽代以前,村北杜家坟曾有不少辽金石幢。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著名的“杜家庄毒气案”,侵华日军犯下以毒气杀我村民之罪行。 杜家庄村西口路北,有碰水沟,路通梨园岭、药王庙,明代曾 设有驻军隘口。 沿公路西北行2公里余到张家庄。该村东南奴才沟为通往沬水镇厂一带的古道,辽代曾设弩财镇使,元代由齐家庄巡检司负责把守。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某部占用奴才沟,在村西北另修越贝子岭公路(今名张马公路)。村中兴隆寺址尚存直径1米多的古杨树及古戏台,村内还有多处古民居院落。 由张家庄西北行1.5公里到齐家庄村。村内有唐武德年间创建的灵严寺及多处古宅。元代设齐家庄巡检司,辖斋堂川五十八村。村北青愣山朝阳洞为明代弘业寺遗址。另有牛眼洞出土旧•石器时代多种古动物化石,可能为古人类遗存。出村沿古道基础上所修土公路西北行1.5公里到双塘涧口。古为古道十字路口,今为三条公路路口。往东北路通大村;往北过双塘涧村、洪水口可上灵山,通矾山;往西直行经小龙门、小龙门林场、大垭口入河北琢鹿界。古道南经天河水,越岭台安至岭南台,进而可经涞水镇厂到野三坡及易县紫荆关。东经瓦窑可上梨园岭,昔为西奚古道(古称皇太妃岭道),今为双大公路线。西经西小龙门口、毛葫芦安口或支锅石口,可至琢鹿孔涧及马水口。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9-16 16:05 , Processed in 0.0067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