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京西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

2019-7-2 11: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22|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孙克勤 提要:在北京门头沟区分布有3O余座古村落。京西古村落,把传统庭院与崎岖的山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原始的民居风貌、古朴的山地四合院、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堪称我国明清山村建筑和乡土 ...
孙克勤


提要:在北京门头沟区分布有3O余座古村落。京西古村落,把传统庭院与崎岖的山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原始的民居风貌、古朴的山地四合院、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堪称我国明清山村建筑和乡土文化的典范。京西古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


关键词:京西  古村落  遗产资源  地域文化




门头沟作为京城的西部屏障,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辽统和十年(992年)清水镇上清水双林寺建造的经幢,上刻村落有:清水村、斋堂村、胡家林村、青白口村、僧道岩村、矾山村、交道村和齐家庄村,见证了这些村落悠久的历史。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斋堂镇东胡林村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东胡林人”遗址,见证了当时人类已开始在此生活。1981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燕家台村附近的西龙门涧出土商代贝币100余枚,贝币作为原始的货币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说明这里在商代就已有人类从事商业活动。这一切都足以证明门头沟区是孕育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03年,川(爨)底下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灵水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素有“中国琉璃之乡” 美誉的琉璃渠村人选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然而,在门头沟区还有30余座极具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村落群。昔日连绵起伏的群山阻碍了这些古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但却造就了它们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和浓郁的乡土文化。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JL京)人文经管学院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课题组对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群进行了多次考察,基本查明京西古村落的分布状况。这些古村落包括斋堂镇辖村:川(爨)底下村、灵水村、桑峪村、杨家峪村、双石头村、柏峪村、马栏村、东胡林村、西胡林村、沿河城村和灵岳寺村。清水镇辖村:上清水村、燕家台村、杜家庄村、齐家庄村、张家庄村、塔河村和黄安村。雁翅镇辖村:碣石村、田庄村、苇子水村、淤白村。王平镇辖村:韭园村。龙泉镇辖村:琉璃渠村和三家店村。妙峰山镇辖村:樱桃沟村、涧沟村、上苇店村等。永定镇辖村:石门营村、万佛堂村、石佛村。潭柘寺镇辖村:鲁家滩村和平原村等①。京西古村落蕴涵着儒雅、质朴、恬静和深邃之美,有着优美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文物古迹、风格各异的建筑、浓郁的乡土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中国乡村文化特质的古村落群之一。


一 古村落的遗产资源


京西古村落拥有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京西古村落群是我国北方古村落聚落文化的明珠,是具有深厚乡村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产。京西古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②。京西古村落民居蕴涵着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和规划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古民居对于当代和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古民居。在京西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非川(爨)底下村莫属,川(爨)底下村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0余套,住房有500余间,建筑多为砖瓦结构,建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整体精良,布局合理,装饰华美。1998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JlI(爨)底下村的广亮院、双店院、石甬居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灵水村举人故居宅院更是闻名遐迩,如刘懋恒、刘增广等故居。这些宅院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栋,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和文人风雅,堪称中国北方村落建筑的典范。西胡林村至今仍保留下来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朴典雅的深宅大院,雕刻精美的跨山影壁,装饰华美的大门楼,飞檐翘角的屋脊,让人目不暇接。民居石雕、砖雕、木雕形态各异,精美华丽。许多宅院的大门前仍保留完好的抱鼓石和门墩石。天盛店宅院位于琉璃渠村59号,建于清末。天盛店过去属村中邓家,以贩油为业,为京西著名的店铺。正门在南,有门楼和影壁。整座大院有围墙。东侧临街门为拱形,可走车马,前后院子有穿厅门和过道。宅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院内方砖墁地,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青石台基,磨砖墙,硬山清水脊,板瓦顶,整体建筑精良。琉璃渠村琉璃厂商宅院是清代的建筑。清代乾隆年间,皇家御用琉璃厂迁到琉璃渠村,由工部派员主持烧造。京城的重要建筑,尤其是故宫、皇陵、园林等重要皇家建筑使用的琉璃饰件,基本都由琉璃渠窑烧制。也正因此,当时工部在琉璃渠窑的督烧机构设立了这个宅院。198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琉璃厂商宅院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寺庙遗址。在京西,佛教、道教、儒教交流碰撞,融会贯通,和谐共存千年之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博大包容精神的一个缩影。京西古村落遍布许多宗教寺庙遗址,如灵泉禅寺(灵水村)、南海火龙王庙(灵水村)、天仙圣母庙(灵水村)、灵岳寺(灵岳寺村)、天主教堂(桑峪村)、龙王观音禅林大殿(马栏村)、双林寺(Jz清水村)、灵严寺(齐家庄村)、圣泉庵(燕家台村)、关帝庙(碣石村)、白瀑寺(淤白村金城山)、关帝庙(琉璃渠村)、龙王庙(三家店村)、白衣观音庵(三家店村)、二郎庙(三家店村)、妙峰山娘娘庙(涧沟村)、仰山栖隐禅寺(樱桃沟村)、潭柘寺(平原村)、关帝庙(鲁家滩村)、三义庙(韭园村)、关帝庙(石门营村)、龙王庙(下苇店村)、天主教堂(张家铺村)、天主教堂(曹各庄村)等。


(三)古建筑遗址。京西古村落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代表性古建筑有:龙王庙戏台(灵水村)、戏台(沿河城村、张家庄村)、圈门戏楼、过街楼(桑峪村、琉璃渠村、万佛堂村、平原村、黄安村、西板桥村、石厂村、军庄村、梁庄台上村、小龙门村)、万佛堂塔(万佛堂村)、敌台(沿河城村)、城门(沿河城村)、碉楼(韭园村)、牛角岭关城(韭园村)、大寒岭关城(煤窝村)、万缘同善茶棚(琉璃渠村)等。


(四)古人类遗址。东胡林人遗址是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因为发现于东胡林村,故被命名为“东胡林人”。在这处遗址中共出土3具骨架,正中一具少女的骨架,有颅骨、枢骨、股骨、髌骨、胫骨、耻骨和趾骨。两侧各为一具男性成人骨架,仅存一些体骨和头骨碎片,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左侧股骨、腔骨和骸骨。东胡林人遗址的发现说明了一万年前人类就在此定居和生活,这里成为孕育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五)京西古道。据史料记载,京西古道始建于辽代,最早是京城通往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商旅通道,山里的煤炭、干鲜果品、土特产等通过商道外运,城里的食盐、布匹和各种日用百货也通过商道运进山里。京西古道按用途分为商道、驿道、香道、御道、军事古栈道和乡间小道。京西古道是一种文化,是古代商贸往来、筑城戍边、进香赶会等人类活动的体现,特别是古道两旁残留的古迹、碑刻、关城遗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烙印,蕴涵着独特的古道文化。


(六)文物古迹。在门头沟区古村落出土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如在清水镇燕家台出土的商代贝币、军庄镇军庄村出土的文物有战国时期的青铜戈和青铜剑,在永定镇上岸村出土的北朝东魏文物一佛二菩萨立造像,在龙泉镇龙泉务村出土的辽代白瓷贴花炉、黄釉绿彩罐、辽三彩菩萨像等。清水镇上清水村的双林寺经幢(辽代)、清水镇齐家庄出土的马镫、黑釉梅瓶、青釉瓷盘(元代)。这些出土文物均被保存在门头沟区博物馆。在京西古村落群遍布着许许多多文物古迹,如皇家文书(灵水村)、三禁碑(灵水村)、“中西合璧”的时辰钟(灵水村)、通仙观碑刻(燕家台村)、商代贝币(燕家台村)、贞节匾(杨家峪村和西胡林村)、百年小学课本《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等①。此外,龙泉务村的龙泉务瓷窑遗址和柏峪村的长城砖窑遗址均被列入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七)抗日战争时期旧址。在京西古村落至今仍保留有许多抗日战争时期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司令部(马栏村)、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马栏村)、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塔河村)、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旧址(塔河村)、昌宛专署旧址(黄安村)、昌宛专署党校旧址(黄安村)、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杜家庄村)、八路军平西司令部第一驻地(西斋堂村)②。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古村落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延续至今。2006年,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西幡乐、京西太平鼓、柏峪秧歌戏、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西斋堂山梆子戏、苇子水秧歌戏、淤白村蹦蹦戏、千军台和庄户幡会、琉璃渠琉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古村落的地域文化价值


古村落,作为聚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古村落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京西门头沟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古道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灵山、百花山、妙峰山、龙门涧、永定河、清水河等)等。


京西古村落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民间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古村落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注入了雅致、空灵的意境,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厚的乡土文化。这些古村落也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息,通过凝固的建筑和非物质遗产传承给了后人,留住了昔日历史和文化的烙印。京西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和乡村规划凝聚了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建筑的典范,发掘和研究这些建筑资源,对于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琉璃渠村自元代就以烧造琉璃而闻名,享有“中国琉璃之乡”之美誉。琉璃渠古村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琉璃文化,开发文化旅游是其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平原民俗旅游村位于京西潭柘寺镇域,坐落于千年古刹——潭柘寺脚下,为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坐落在清水镇燕家台村附近的龙门涧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岩层变形,产生褶皱和断裂,后经溶蚀作用等形成了北方罕见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和大峡谷。这里的峡谷、沟壑、石林和溪流,可谓千姿百态,集奇、险、峻、幽为一体,有“京西大峡谷”之称,是了解北京地区地质演化的天然博物馆。


坐落在北京门头沟区的古村落群向人们展示了其古老、神秘、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京西古村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清代以来民间就有舞中幡、踩高跷、跑旱船、山梆子戏、秧歌戏、天仙会、灯会等民俗文化,世代相传。遍布古村落的山梆子戏、秧歌戏、蹦蹦戏、皮影戏等地方戏种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特别是京西的古幡乐更是闻名遐迩,享有“南有纳西古乐,北有京西幡乐”之称。在千军台村、庄户村一带盛行的民间正月十五的古幡是山区古庙会的产物,是以颂神和祭神为主要内容,充满了明清古韵遗风,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今天已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形成了京西独特的民间风俗。京西门头沟区著名的戏班子有斋堂镇的京都六和班、清水镇的宽顺班、煤窝村的喜顺班。各种民间花会表演有几十档,如中幡、跑旱船、少林会、转灯会等①。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
行。清末,太平鼓传人门头沟地区。太平鼓是流行于京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太平安乐”,这一活动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当地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是对太平盛世和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柏峪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还是戏曲之乡,梆子戏、秧歌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腔调,原汁原味。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历史传说、古朴的乡土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柏峪村完整的民间文化体。时至今日,燕家台村许多传统的保留剧目,全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延续至今。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不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就会逐渐消失。山梆子戏是京西门头沟区分布广泛的盛行剧种,是当地人对此剧种的泛称,从“山梆子”的山字便概括了它的地域性②。门头沟山梆子戏分布的主要村落有:西斋堂村、柏峪村、桑峪村、沿河城村、马栏村、张家村、杨家村、燕家台村、齐家庄村、上清水村、下清水村、黄安村、洪水域村、龙王村、小龙门村、梨园岭村、田庄村、马家套村等。山梆子戏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2007年,西斋堂村山梆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戏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京西门头沟区是盛行秧歌戏的代表地区之一,分布的代表村落有:苇子水村、柏峪村、黄安村、涧沟村等。2006年,柏峪村秧歌戏被列入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苇子水村秧歌戏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蹦蹦戏是门头沟区民间戏曲剧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淤白村、田庄村、灵水村、川(爨)底下村、涧沟村、曹各庄村等。2007年,淤白村蹦蹦戏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门头沟区的皮影戏代表性村落是下苇甸村,下苇甸村皮影戏在京西曾风靡一时,是京西民俗文化的奇葩。


京西古村落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形式,保护古村落的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探索在古村落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乡村聚落的基本形式的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我国乡村社会文化的典范。京西古村落群旅游开发和规划应定位于以保护、传承、发展古村落文化为主线,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开发,建立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乡土文化旅游区,树立京西乡土文化旅游形象。


京西古村落的山地四合院、历史遗存、乡土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堪称我国北方明清山村建筑史和乡村社会文化的典范,具有历史、建筑、艺术、美学、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古村落保留的价值不仅仅是古老建筑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的文化内涵。京西古村落的发展目标应遵循立足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使古村落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邮编:100083)
本文责编:杨海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3-29 08:06 , Processed in 0.0087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