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京西文化的空间界定与文化特色

2019-8-22 13: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16| 评论: 0|原作者: 行走客

摘要: 【摘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根基入手,分析界定京西文化的空间范围,认为山水休闲文化、生态“和”文化、古道商旅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文化是京西文化的四大特征与表现,要打破对京西文化地域界定的传统观念,树立涵盖 ...
张景秋


【摘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根基入手,分析界定京西文化的空间范围,认为山水休闲文化、生态“和”文化、古道商旅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文化是京西文化的四大特征与表现,要打破对京西文化地域界定的传统观念,树立涵盖海淀、石景山、丰台和门头沟部分及全部行政区在内的大京西文化地域概念,有效整合资源,立足各自优势延展带动,成为集山水园艺、和谐生态、健康休闲、创意活力为一体的北京文化的西部品牌。
【关键词】京西文化:空间界定:文化交融:资源整合




谈到京西,在人们的脑海浮现的是位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和门头沟,与之相对应的京西文化就应该是以石景山和门头沟为代表的文化主题。也有人提到:京西地区从广义上说是指北京西部及周边地区,特别是指北京西山和永定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带①。如果以此为标准,京西以及京西文化就有了不一样的界定和特征。




一、以自然为界定:西山与永定河


北京作为华北地区冲积、洪积平原,得益于永定河与西山的交互作用。西山属于太行山脉,是北京西部山体的总称,其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以北到南口附近的关沟,以南抵房山区的马河谷,以西至市界,以东至北京小平原,约占北京市面积的17%,走向由北向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高度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


永定河全长548公里,为北京地区最宽广的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永定河全长548公里,自门头沟区三家店流入石景山区后,流经五里坨、麻峪、庞村、水屯等地,经衙门口村南流入丰台区。永定河可以说是北京的母亲河,其形成距今已有300万余年,早在3000多年前,永定河水浇灌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北京小平原上的繁衍生息,从定居地到北方军事重镇,再到北方政治中心,直至全国政治中心。


由此,要划定北京的西部地区,简称京西地区的空间界限,则以山水为界的自然划定是基础,结合行政区划,京西不仅包括正西方向的石景山和门头沟,还应该包括位于海淀西北方向的三山五园地区,以及位于丰台西南部的河西地区。


二、以文化为界定:农耕文化


中国文化的思想根源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北京西山与永定河地区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节相对较短促;全年平均气温为14度,全年无霜期为180至200天,年平均降雨量达到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占到全年降水总量的80%左右,分配很不均匀。这样的气候特征为北京西部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一方面,雨热同期和较为丰沛的降水,为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早期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人口的增加与聚落的发展;而暴雨对河流稳定性的影响,不仅影响到聚落的安全,更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从这一视角来看,对天的敬畏与对农业收成的希望以及农业生产的组织等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来看,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聚落的发展乃至城市的出现,均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


三、京西文化的四大特征


从自然山水和农耕文化的影响着眼,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京西文化可以归纳为四大特征。


(一)山水休闲文化


京西文化的主线是山水构建的休闲文化,其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交融,形成了京西文化刚柔相济的大家风范。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京西地区所拥有的天然山脉和河流,不仅是北京城的依托,更是形成京西文化主体特征的物质基础,西山与永定河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及其所造就的文化底蕴在此达到了完美统一。


1.重要载体:三山五园


将休闲与山水完美结合的当推三山五园。它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包括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座山丘和五座大型皇家园林,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包括建立涵闸,疏通玉河及长河,开通玉泉山诸泉眼,建立养水湖及高水湖,扩大西湖(后改称昆明湖),联通圆明园水系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从乾隆三年至四十年(1738~1775年)的37年间,新建或扩建了静宜园、圆明园、静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等一系列园林,西郊官苑基本联成一片,中间以长河及玉河相互串通,并将沿途的农田、村舍纳入园林观赏范围之内。帝王乘御舟游弋在河湖行宫之中,除领略园林的人工美景,同时也将农家生活纳入画框之中,园内园外混为一体。此外,在三山五园之间穿插了贵族大臣赐园二十余座,更充实了这片规模巨大的风景园林区。由于地形各异,故各园皆有特异的园林形态,有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也有天然山地园,基本汇集了传统园林的各类创作及各种园林构思。


2.从皇家特权到市民共享


这些山水园林和建筑,无论是依照自然而建,还是人工巧思妙想,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徜徉在风景园林中的人得到休闲放松,这些闲情逸致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汇集成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典型的如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园,没有皇帝特别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胡广曾做诗:“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树色镜中悬;却带西湖连内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诗曰:“笑指蓬莱石,春桃几树花;仙潭驯白鹿,童子戏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车长者家;凭君磨素壁,重过赋青霞。”②那种闲适既是人民向往之,又带着帝王家的优越。现如今的三山五园是北京市民休闲健身话家常的地方,秉承了山水怡情的文化特质,增添了众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生活气息和活力,如重阳节登山、香山红叶寄情等,使得过去属于皇家的山水园林更接地气,成为北京民众的休闲文化场所。


(二)生态“和”文化


京西文化源自农耕文化,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人对自然的有机利用与改造,追求人地和谐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处世哲学,也是京西文化的核心。


1.京西稻:农耕文化的展示


侯仁之先生曾在讲他以北京城为毕生研究对象时说道:从山东来燕京大学求学,到了海淀,被一片稻田所震撼,故而想去探究原因。这片稻田就是著名的京西稻。


京西稻主产于北京市西部海淀区的功德寺、六郎庄、青龙桥、蛮子营、黑龙潭、西马坊等地。属粳稻亚种,颗粒圆润,晶莹明亮,蒸成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尤宜煮粥,汤汁澄滑,香气四溢,但米粒不散碎。产区居玉泉山附近,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泉水灌溉,水温平稳,水温与气温差异小,适宜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致结实率高,垩白率偏低,米质优良。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种植,清雍正年间稻田面积有所发展。乾隆帝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京西试种,称之御田;所产米供宫延食用,称之贡米。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改土治水,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并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做好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先后推广“银坊”、“水源三百粒”、“黄金”、“白金”等良种,1976年开始选用“越富”作为一年一熟的春稻主栽品种,近年又筛选出“秋光”做为麦茬稻主栽品种,并小面积扩大试种“幸实”优质新品种,同时少量种植香稻等特异品种。京密运河建成通水后,种植地区已从原来的海淀乡,逐步扩大发展至四季青乡、永丰乡、温泉乡、北安河乡、苏家索及东北旺农场等地。④京西稻在北京的种植面积曾一度接近12万亩。


但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土地性质的不断变迁,现在全北京除海淀上庄的2000多亩种植区外,仅剩海淀公园的1.5亩京西稻田风景区,以供游人参观。京西稻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粮食作物,更多承载的是一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人地和谐之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


2.古村落: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礼制思想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以孔子思想为准绳的《周礼·考工记》强调儒家的规矩与规制;但在京西的村落建设中,却遵循了荀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此为准绳的《管子·地员篇》就主张聚落建设应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这些道法自然的建设思想在京西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是由于京西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所限,依山就水,村落自然蜿蜒,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京西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文化理念。


如今在京西,还能表现出这种古村落建设思想的多位于门头沟区,也是提到京西文化人们最常想到的地方。典型的代表如斋堂的爨底下村,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村落,至今还保存较为有清晰、完整的明清古民居聚落形态和布局。村庄依山而建,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为对称,76户约700间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利用有限的土地,随着山势呈扇形延展,村落整体布置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正如北京日报的报道①:


爨底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虽然距京城有90公里之遥,却凭借村内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成为北京市对外展示自身历史文化的绝佳名片。


在村中穿行,可以看到大片的四合院群落。此处的山地四合院颇有特色:依山就势,随坡起伏,房屋体量不讲整齐划一,地宽则高敞,地狭则底窄,建筑用料,就地取用,宜石则石,宜瓦则瓦。再衬上青山翠谷,丽目薄云,远离喧嚣的市井,避开帝都的荣华,实为一处休闲静心之处。


京西的这些古村落正是生态文明的典范,也反映了京西文化中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文化精神。


(三)古道商旅文化


谈到京西文化特点,一定会提到古道。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条支线道路,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这些古道构成了京西独特的多元文化通道。


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④,从京西门头沟经石景山模式口到京城阜成门,一条关系皇家与百姓的煤路成为北京重要的能源通道,在以驼铃为景观主题的古道上,驼马成群结队,运送煤炭、石材以及周边省市土特产的商旅、进京赶考的学子、朝圣的香客在京西古道上穿行往返,构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等地的贸易通道、交往通道和文化通道。


从地理位置上决定了京西古道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中国南北方的交通通道,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文化、农耕与游牧文化、防御与贸易等对多种文化交融的通道。如今的京西古道以煤为主的能源运输功能已经消失了,但古道沿线及两侧的多元文化风情和故事值得整理与发现,这是京西文化,乃至北京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


(四)民风民俗文化


由于京西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得京西地区所表现出的民风民俗更为鲜活生动,也更具有世俗生活的特质。如今这些生活印记转化成京西民间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在建筑、饮食、衣着、手艺以及婚丧嫁娶等非常具有传统价值的载体上,这些载体既可以是物质的文化载体,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载体。


京西文化民风民俗特点集中体现在传统庙会、民间戏曲和民间传说等表现和展示上。如门头沟在春节期间主办的“京西大庙会”,就是以妙峰山的传统庙会为核心,联合潭柘寺、戒台寺,将民俗花会表演、特色小吃、特色旅游产品、商品展销会以及生态、民俗踏青活动有机结合。再如,以颐和园苏州街宫市为代表展示宫廷文化的庙会。宫市历史悠久,从乾隆午间的宫廷买卖街沿袭下来,宫市将江南水街、园林美景、皇家文化和异彩纷呈民俗表演融合在一起,叠凳舞狮,杂技表演,相声表演、投壶游戏、捏面人等多种民俗活动展示,将市井文化与皇家文化相融合,营造一种吉祥热闹的文化氛围。


综上,京西文化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空间位置,山水交融、农耕与游牧交替、商旅与戍边相济、市井与皇家共生的多元组合,构成了大京西文化的独特性。


四、京西文化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


(一)打破传统空间概念的束缚,树立大京西文化地域


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与北京内城相对关系来看,京西的空间界定不仅仅局限在内城正西方向的石景山和门头沟地区,还应该包括海淀的西北、西南地区和丰台的河西地区,构建一种大京西文化地域的框架和理念。


从文化构成上看,京西文化是北京西部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特别是从北京的山水文化和农牧交错文化的根源分析,京西的空间界定都应该进一步扩展为大京西的地域范围,这样才能会更好地整合北京的西部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当代文化大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下,北京西部围绕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规划建设、石景山文化休闲创意产业规划、门头沟国家步道规划建设以及丰台园博园的建设,无一不是京西文化四大特征的集中体现,但就目前状况来看,还存在各自为政,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延展度不够形成规模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空间界定上进行调整,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大京西理念。


(二)立足优势,延展带动,协同创新


京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文化特质上来看,西山和永定河共同构成了山水交融的文化本底。因此,对于京西文化而言,多元交融、协同创新是今后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从对京西文化的四大特征分析中也可以看到,京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和谐生态、健康休闲、创意活力在京西文化中已经是根植于内的特质。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对一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适当恢复的必要性。


1.建议恢复六郎庄的村落格局与京西稻的历史


据记载,京西稻的主要产地是海淀六郎庄村。今天的海淀公园就建在六郎庄之上。六郎庄有“京西第一村”之称,清代曾是京西稻试验区,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①现在的六郎庄已经全部拆除,部分称为海淀公园,还有一片土地闲置,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要建文化创意园区。无论这个文化创意园区规划如何,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六郎庄曾经在三山五园中的地位和价值,应该恢复其古村落格局,展示京西稻的历史文化,用特色村落装载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与内容有机结合。


2.将国家步道贯穿京西,成为生态、和谐、健康示范


门头沟结合京西古道,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国家步道,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步道作为近年来世界范围流行的一种城乡共享健康空间,已经被人们所认知。京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改造现有步道系统,结合北京的绿色步道规划,将三山五园的香山、颐和园到石景山的八大处再到门头沟古道最后延展至丰台河西,规划修建一条山水相济、民俗纷呈、新村新貌的国家步道,结合策划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使之成为北京展示现代与传统统一辉映的国际文化品牌,也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增添活力,扩大整体影响力。


(三)集中整治周边环境,营造符合定位的整体环境


京西地区由于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渐进阶段,造成目前整体环境,特别是生活卫生环境和居住环境不尽如意,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青龙桥、圆明园、颐和园公园外围等一些地方房屋建设不规范,道路狭窄路面破损,生活垃圾外露等,这些现状是亟待需要整治的。对比国外的皇家园林及其周边区域,很难看到这些现象。今后,因以“整体性”理念替代“单体”,作为京西文化来讲,更是一种整体性表征的典范。因此,在进行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规划建设中,不仅要关注景区内部的景点、场景、园林、建筑或者每一处古村落和军营等的恢复,还要关注带周边整体环境的清洁治理和美化,让整个区域的环境呈现出一种协调美,与皇家园林美景的协调,与历史文化景区地位的协调,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居民整体生活方式和素质的提升。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12-5 23:17 , Processed in 0.0188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