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京西古道之沿河城

2018-5-8 10: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64| 评论: 0

摘要: 京西古道重要村镇之沿河城历史、现实详解。

概况

沿河城位于永定河谷,多条山谷和道路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沿河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明长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紫荆关管辖。其东临向阳口、房良口(直至居庸关),西临天津关(直至紫荆关)。是长城防守体系的一个重镇,也是京西古道的一处重要节点。

沿河城关城目前保存良好,近年国家投资加以修缮,西门保存完好,题有匾额永胜;东门近期重修;城墙轮廓完整。城内民居大部保持明清建筑形式,部分宅院气宇轩昂、不同凡响,可以想象过去的繁荣。也有部分建设性破坏,各种小楼,毁坏风景,让人惋惜。

沿河城历史

沿河城军事要塞

沿河城实地详解

沿河城地理位置3D展示

地理要冲

沿河城位置图

沿河城位置

沿河城地理要冲分析

 

沿河城的历史

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 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据大明天启四年(1642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此处当年与七座楼同属沿河城管辖,所以楼台都是"沿字第X号"标序。

 

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冯子履所立《沿河口修城记碑》记载了建城的缘由:"国家以宣(今宣化)云(今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虏阑入塞,民闻警溃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能贴席而卧也"。因此朝廷于此修建守御城池,"命吏具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备之","凡数月告成事"。"无赤羽之警,藉公等策以期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边城要塞,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备,历朝修长城,其初衷莫不如此。此碑原立于沿河城圣人庙,四百年风雨折毁去上半,其余部分文字也风蚀严重,难以辨认了。 《沿河城守备府碑》《沿河口修城记碑》这两块石碑现存于沿河城办事处。 沿

 

河城内城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分东西两门。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

 

沿河城实地详解

沿河城1

沿河城5

沿河城3

沿河城4

沿河城8

沿河城军事要塞

  城垣  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由副都御史张卤(号浒东,河南仪封人)议修沿河城,数月告成。东门面向京城,故名之为"万安";西门面对蒙古各部来犯之向,故名之为"永胜";南北两门均为券形水门。东、西、北三面城墙为直线,南面城墙为弧形,城墙以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就,城墙上有马道,上有雉堞女墙,北城墙462米,两端建有角台,城墙上有马王庙、真武庙、火神庙,东西长一里,南北宽为半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山城竣工之后,附近山民陆陆续续搬到其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收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

  城中原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条胡同,现在尚存前后街,城外西关关帝庙内有把总的衙署,人称下衙门;城东有守备府衙(清时墙上大书都阃府三字),城东北角设有营房、小校场,城西南制高点上设有大板仓、望警台;城西设有火药楼、过营岗、大校场、演武厅、夏辕等设施。沿河城作为京畿西陲军事守备中枢,驻防之官明时为守备、清时为都司,官阶为四品武官,下辖十七道关口,空心敌台十七座,附墙台五座,烽火台九座,边墙五百八十丈,二三千马步军兵。

  城 门  沿河城城门之上皆有城门楼,因年深日久城门楼皆已坍塌,荡然无存。东西城门各名之为"万安门"、"永胜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目前西、南、北三门具在,其中南门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降大雨,雨水形成山洪从南门轰然而入,直接威胁后街村民的安全,遂由民兵将其垒闭。而东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丰沙复线时,因铁道部的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工具车过不去,便将东门擅自拆毁,使得今日沿河城只剩三门。

  敌 台  明隆庆初年至万历初年,兵部右侍郎汪道昆携总督刘应节(字子和,山东潍县人,隆庆四年在任)、杨兆(字梦境,陕西扶施人,万历元年任)等主持着重增建从居庸关过沿河口以西空心敌台二百余个,其中在现门头沟区辖界内,从沿河口始,共建有空心敌台十七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年修建),附墙台五座,烽火台六座(到明崇祯九年丙子又复建烽墩三座),边墙五百八十丈。在沿河城乡境内的有十一座空心敌台,其具体分布是:永定河口为"沿字壹号、贰号台"("沿字壹号台"在河之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百姓为在河上修建吊桥,而将其拆毁;"沿字贰号台"在长崖根头起的山岗上,抗日战争中为日寇炸毁);沿河城以西现在的沿河口河东为"沿字叁号台",河西为"沿字肆号台";进石羊沟走二里许,到二道城子,有"沿字伍号台";在黄草梁上有老百姓说的"七座楼",即七座敌台,其中六座为"沿字陆至拾壹号"敌台,外加一座未统一排号石结构的敌台,一共是七座。这七座敌台之间石墙相连,蜿蜒逶迤横排三里许,四五百年过去,七座敌台依旧巍然耸立在黄草梁之巅,雄风不减当年。

  上衙门  上衙门为明代守备府,清代的都阃府,位于城东街南,现在被百姓称之为"花大门"处,当初该院一连数进,规模宏大。1901年闹八国联军时被德国鬼子烧成一片白地,后被财主师义文买了这块火场,重新建起地主庄园,虽则华丽,但已非当年衙门景象。

  当时沿河城守备府下辖十七个险关要隘,它们是:三汊沿河水口、石巷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爨里口、东龙门口、天桥关口、梨园岭口、滑车安口、天门关口、洪水口、乾涧口、恶鱼涧口、夹耳安口、西小龙门口、支锅石口、毛葫芦安口。沿河口极盛时期则在明代中叶,据总兵刘效祖《四镇三关志》载:"万历四年丙子(1576)沿河口设守备一员、领中军一员、把总一员、巡捕员,额兵一千二百一名;沿河口下忠顺营官员三员,军八百七名、备御班军五十八名,额兵八百六十五名。盔甲一千二百二十一副,兵器七千八百七十件,火器五千四百一十五件,战马五十匹"。翌年,总督侍郎杨博题准又给沿河口战马一百匹。真可谓兵强马壮将卒如云。

  下衙门  关帝庙内有主管治安等项事务的把总办公,百姓称之下衙门。关帝庙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日本鬼子焚毁,早已倾颓,后有数十名八路军重伤员死亡将士被八路军野战医院夜葬于斯,"文革"期间在其旧址之上建起邮局。电影《手机》开头的镜头就是取于该地。

  夏辕  夏辕在现在沿河口东万柏山旁,乃驻军之所,清末沿河城守土之官朱大老,被德国鬼子捆绑于夏辕核桃树上,乱枪射杀。现在该处乃是一片良田,再无当年遗迹。

  大校场  大校场位于沿河口斜对过,背靠南山,与夏辕相对,与演武厅毗邻,乃沿河城驻军演习操练之所。现在已经成为梯田。

  小校场  小校场位于沿河城内东北角,与营房、上衙门相近,乃城内驻屯之军每日清晨齐队操练之所。现在已经起建房屋,成为沿河城乡政府宿舍。

  演武厅  演武厅在大校场之侧,紧靠河滩大道,合作化之后曾经长期沦为牛圈。当年乃操练比武之地,现在尚有断墙一截,依稀看到当年之风采。

  营房  在沿河城上衙门东北,北门之东,小校场旁边,当年是驻军之所,现在乃为一片民房。

  火药楼  火药楼位于沿河城西关靠永定河的山崖上,乃当年驻屯之军存储火药之所。1901年被德国鬼子放火炸掉,其址当可从韩甫臣房子的地基阶石稍见端倪。

  过营岗  过营岗是一个哨位,沿河城驻屯之官派出的哨兵,负责盘查来往人员。其位置在现在沿河城道班旁边的小桥附近。

  望警台  望警台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大板仓之下,沿河城驻屯将佐派人在此,视线所及即是观望由此到塞外相沿成线的烽火台有无警报,以便早做应对决策。

  大板仓  大板仓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南城墙之上,乃当地驻屯之军囤粮之所。该仓于嘉靖三十二年(1545)由巡按御使黄洪建议:"在该地添设一仓,储米粮"而兴建的,现在唯留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其上修建岗楼,控制全村。

  炮台  在沿河城四角均设有炮台。

  五大烽墩 即烽火台
其一、位于东岭和西岭交界处,在沿河城举目可见其四方台基。
其二、位于南城墙外,师家坟头起。
其三、位于后洼师义普坟边,当年烽墩地基尚留痕迹。
其四、位于万柏山尖,与日本鬼子炮楼相隔五十米左右,如果面对该山,左为烽火台,右为鬼子炮楼,站立在烽火台遗址之上,俯首可见沿河口河东、河西两座空心敌台及其短城墙数米。
其五、位于石羊沟大东宫与偏台之间,其址坍塌的碎石砖瓦尚能看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3 16:02 , Processed in 0.0064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