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中国门头沟

永定河文化研究

百度百科

xufeng的博客

有孔铜钱的博客

京西古道的博客

双塔邨人的博客

赤脚走天下

留住京城那一抹来自历史的绿荫

六只脚户外线路

 

二、通衢古道


北京市社科科历史所研究员尹钧科先生在为《京西古道》 一书所作的“序”中写道:“自一万年来至商周时期,门头构区的深山里,先民的活动从未间断过。两汉至唐辽时期,西山腹地的 聚落村庄和寺庙已有不少,有的仍存遗址,有的延续至今,说明 西山腹地的开发已达相当可观的广度和深度。辽金元明时期,随 着采煤业的兴鼴和大规模伐木采薪,人们的足迹更是深人到沟沟涧涧、山山岭岭。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就会有道路踏辟出来,人 类的活动越频繁越广泛,踏辟出来的道路就越多越长。”更何況门头沟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地位,北出房良口,沿河口,可接居庸大道;南越大寒岭、大安山,可趋太行山东麓大道和紫荆关;西出天津关、奴才岭,路连飞狐道(太行八迳之 一);东出三家店、石门营,直奔北京城。历史上,北方强族南 侵,曾经过这里;中原汉室北征,也曾兵过东境;I唐宋五代,青白口曾设靑白军,以防西来之敌奔袭幽州I明代,横岭城,镇边城、常峪城(皆属宛平县)以及沿河城等,都是内长城军放要地,重兵驻守。日本侵华时,这里又是著名的平西抗口根据地。 总之,在门头沟区山间古道上,历史上既留下过外敌入侵者的蹄印弹痕,也洒下御外抗敌、保家卫国将士的血汗。……元明以 来,京城百万之众,炊爨多赖西山之煤。于是,运煤的骡驮成群成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囬囬。日久天长,在沿途的石板上便踏出了深深的串串蹄窝。”


三家店,地处要津,有数条古道,从这里四通八达。


(一)西山大路北道


古道西山大路是相当于今109国道的一条古代官山大道。在 “过山总路”王平口以东,分北、中、南三路通往北京城,三家店村中主街就是北道必经之处,且与其它各道有路相通。


西山大路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传说距今约5千年前, 黄二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怀来一带,黄帝取胜后建都于 (矾山附近),又劈山开路,从北京平原南下逐鹿中原,即是说远在数千年前已开通了怀、涿盆地穿越西山通往北京平原的山道。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今大村以北修建长城,即以西山为屏障,当然也必有道路相通。汉代,匈奴东支曾一度深入斋堂谷地,并以大寒岭与汉为界。大寒岭,有称大汉岭,就在西山大路必经之处。唐末五代时期,割据幽州(北京)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在 “四面悬绝”易守难攻的大安山建宫观、置玉河县,当“土皇上”,并修建东通幽州、北至斋堂及怀来、涿鹿的山道,为避开浑河水险,从王平口起改走岭上,经峰口庵下到圈门,再向东过 河至幽州城。千年古刹潭戒二寺,早已闻名天下,香火旺盛,从 而也就有了经由庞村、辛称、卧龙岗、岢罗坨和经卢沟桥、大灰 厂的进香道,继而从谭柘寺延伸到王平口。在漫长的历史中,陆 续形成了北、中、南三路,到王平口并合为一路向西的西山大 路。金代章宗皇帝曾多次沿西山大路进山游幸,远达百花坨(山);明清两代的皇帝也多次驾临潭戒二寺,留下碑石墨迹。明《长安可游记》对经圈门到百花山的路作了描述。曾任宛平县令 的沈榜则在《宛署杂记》中对当时京西的交通道路和村庄描绘得 像一张交通路线图。他写道:“自阜城门二里曰夫营,又一里日 二里沟,又二里曰四里园、曰钓鱼台、曰曹家庄、曰三虎桥,又 四里曰八里庄。又分二大道:一道二里曰两家店、曰松林村、日 阮家村、曰田村,又七里曰黄村、曰黑塔村、曰七家村、曰新庄村、曰北下庄村、曰撅山村,又八里曰磨石口,又二里曰高井村,又五里曰麻峪村,又五里曰五里坨,又二里曰三家店。西有 浑河,三家店过浑河板桥正西二里曰琉璃局,又五里曰务_里村, 又五里曰柔儿岭,又五里曰竭虎涧,又五里曰牛角玲,又三里曰 桥儿润,又五里曰落坡村,又五里曰马各庄,又五里曰桃园村, 又五里曰石古崖,又八里曰王平村。其旁横者……俱棋布王平村 之四方,无正路云。又十里曰王平口,为过山总路。一道自八里 庄八里曰南田村……近浑河有桥,其旁庞村、曰杨木厂(沿浑河 堆马口柴处)。“•…又十里亦至王平口,与前诸道相会于此。”据 色树坟石佛岭摩崖碑记载,明代对三家店以西西山大路北道的险 要路段进行大修,清代更加重视修路,包括对西山大路也多次重 修。当然,大部分修路工程是由民间组织捐资进行的。三家店白衣观音庵院内有一块与牛角岭一块同样内容只是落款有别的修桥补路碑。碑名“重修西山大路碑记”,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立。


西山大路由王平口往西,经潘涧子村、窄石台村、东西板桥 村、庄户村、千军台村,越大寒岭,过煤窝,走七里沟到军响, 转西经东胡林、东西斋堂,一路经青龙涧、双石头、川底下、柏 峪台、柏峪村、天津关、黄草梁、下麻黄峪到怀来;一路沿清水 河到齐家庄,从洪水口进大地沟越岭后到涿鹿,再北走经张家口 至内蒙古,向西南走飞狐道至太行山南和山西。正经八摆的是一 条古代国道,其走向亦与今109国道大致相同。


(二)永定河左岸道


如果说,西山大路北道基本上是沿着永定河右岸(自上游而下)行走的话,那么,河左岸亦有一条古道,人称“小北道”,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存在,而且从三家店去妙峰山进香的香客,先是走此路,后来才改走琉璃渠。这条路,向南,沿河岸可到卢沟桥’向北到军庄,分一路向东,可至京城、北安河及昌平;一路向西,在陈家庄向西至下苹甸,向西北至妙峰山。如果追溯历史,从军庄附近考古发掘和出土的烽火台遗址不难分析出卑在故 国时期,就已有了这条路,只不过三家店至军庄一段由于河岸多 陡壁,人工开凿拓宽艰难,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拓修。及至近、现代,不仅羊肠小径成为通车公路,而且已成为国道。


明 <宛署杂记> 载:“县之西北,出西直门……曰大觉寺、曰孟窝村、曰东山村、曰香峪沟、曰杨家坨、曰寨口村、曰灰峪村、曰军庄村、曰陈家庄、曰仰山村、曰三义涧、曰冷角庄(今| 陇驾庄)、曰弹里(担礼)村、曰丁家滩、曰下苇店、曰上苇店j ……”。这里没有提及三家店与军庄之间的路,只说了军庄东西道路,可能是因为这一段路不是大路。不过,清代就有了记载。


康熙年间,朱彝尊编录《日下旧闻考》,后来乾隆皇帝让窦光鼎、朱筠进行考证、增补,修成《钦定日下旧闻考》,书中说道:“出 磨石口至三家村(店),浑河倒映,崖壁峭绝,皆作丹黄青碧色, 河流其下,迳行其上,度十里入军庄。”另有一本书《长安可游记》记载说:“三家村(店)尽,出浑河岸、八里过军庄,外临 陡崖、内倚绝壁,以两手扪石而度,抵枣园,背河入山。”由此 可见,那时三家店至军庄的路窄小险峻,这可能也是妙峰山进香 南道改走琉璃渠的原因之_。


民国三十年(1941年),侵华日军为占据西山战略要地,掠| 夺京西煤炭资源,曾在各村强行摊派劳工,修筑所谓的警备路, 其中一条即“卢沿路”,自卢沟桥起,沿永定河左岸北上,经庞村、北辛安、模式口、五里坨、三家店、军庄,再绕行北安河、髙崖口、了思台、马刨泉、进大村,经九河口、向阳口到沿河城。卢沟桥到军庄一段,基本上是在永定河左岸古道基础上拓修 而成的。虽然,修警备路是为了侵略,并遭到我抗日军民开展“破交斗争”的抵制。但拓宽了三家店与军庄之间的攀岩小路, 为后来修建109国道奠定了基础,这恐怕是侵略者始料不及的。


更有趣的是,在“平津战役”中,1948年12月10日下午,国民党104军拟从镇边城南逃,经大村走“卢沿路”逃回北平,被我解放军第四纵队的一个师跟踪追击,另一个师走山道轻装跑步赶到前面进行截击,在镇边城北面的横岭把敌军压缩包围在一条山沟内,到次日早晨,敌104军全部被‘“解决”。
永定河左岸古道,历史上亦曾有过整修。下苇甸东南五里,北岸边岩壁上有摩崖碑记载修路一事,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立。


(三)清代增修运煤道


俗话说:“明修庙,清修道。”是京西矿区人民对明清两代政  权的一句评说。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及至明清国都,人口愈来愈多,对京西煤炭的需求量亦愈来愈大。用煤的范围愈来愈广。(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日:“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除大官外,其惜薪司当给薪者,不过数千人之烟爨”o也就是说,单以木柴取暖做饭的已经不多,绝大部分人都改用煤了。另一(明)人吕坤在《忧危疏》中讲:“京师者,朝廷暖心之地也……一日无煤米,则烟火即绝。”把煤与粮看得同等重要。清《帝京时纪胜·熏炕》说:“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利便o"京西煤炭储藏丰富,开采亦有相 当规模,仅门头沟区范围,当时已有煤窑数百座。但如何把这些煤运进京城(包括城近郊区,特别是海淀一带)则成为问题,仅靠三家店至阜成门一条路,已远不敷用,增修运煤通道,已为当务之急。于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1年)皇帝下令,将于公寺(香山碧云寺)前山岭削平,修成通道,以运煤及便利交通。


这条路,往东,经海淀至西直门,原来已有大路;往西,经过街塔、七圣庙(即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所演的那段因挖煤而断了水脉的那段故事)、挂甲塔、善佛寺、谭峪、河涧、南宫至三家店。于公寺前煤厂街成为三家店与西直门之间的一个煤炭转运站,至今煤场街地名仍在沿用,至三家店的运煤古道亦有迹可寻。

 


返回索引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