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旅游开发浅议--文化线路
京西古道位于门头沟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京西山区通往京师的佳通要道。同时也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的交通枢纽。古道两侧的历史遗迹及古道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经济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古村落文化还有民俗文化等等,整个华北 地区都是极其罕见的,是一条等待开发的文化线路遗产。
京西古道概述
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京西古道己不 再具有交通的价值•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 一体化的建设中京西古道也随着不断地消失、损 毁。任何事物都有萌芽、发生、发展、鼎盛、衰 落、消亡的过程,京西古道也不例外。
古道真正建于何时,已是无人知晓。我国 著名的考古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在所著《中 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一书中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长达30万年之久的“北京人”的后裔有一支 向西北迁到350公里之外的许家窑安家落户,成为 “许家窑人”。许家窑在山西大同东约60公里的 阳高县古城乡,大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就生 活在这里,他们是“北京人”的后裔①。根据贾 兰坡先生之见,我们可以推想,“北京人”后裔的一支在向许家演迁移的时候,必然要经过北京西 山,永定河河谷可能就是他们必经之路。② 京西古道纵横于门头沟区山区之中,历史 记载中古道历经金、元、明、清、民国长达800 多年,特别是明代以来古道经修建,成为联系山 西、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道路。按照功能可分为古 道可分三类:古商道、古香道和古军道,这些古 道统称为“京西古道”。
古商道方面,门头沟区大部分古道得以保 留,其实要归功于门头沟区的能源。有学者曾经 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认为如果没有门头沟的能源也许北京不能成为京师之地。自古以来门头沟的就有“一黑二白”之说。一黑指的就是煤业文 化,从辽代之后门头沟地区一直就是京城煤炭的供应基地。“京城炊爨,均赖西山之煤”③,王平口关城旁清咸丰年间修缮碑刻记载“牲畜托运煤炭昼夜不断”,这些记载同时也印证了阜成门上的梅花图。此外“二白”说的是石灰石以及叶蜡石。琉璃文化,琉璃烧造业这种严格受等级制约的文化也随着京师的建立应运而生。自辽金时期的兴起,至元代在琉璃渠设立了琉璃局窑场, 再到清代赵姓窑主受封为三品蓝顶子官爵,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商,可想而知京西古道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如此的厚重。另外,门头沟山里的干鲜果品、土特产品也通过古商道外运,城甩的食盐、布匹以及各种日用物品则通过古商道运进。
古香道方面,天下名山僧占多,门头沟一句 谚语道破:“先有潭柘寺,后有紫禁城”。门头沟地区的寺庙众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等最为著名,到寺庙进香的民众常年不断,庙会期间香客更是数以万计,从而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人们在前往寺庙的途中聚会.进行祭神、娱乐花会表演等活动,尤其是妙峰山香会是北方地区影响和规模最大的民间活动。被民俗专家誉为华北地区民俗的发祥地。香道各不相同,承载的历史也是各有特色。
古军道方面,门头沟区地处北京的西南部,山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8. 5%,同北京周边的群山相连,构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而交错在群山的京西古道也就成了北京西部的军事要道。在历史上门头沟区虽然属于北京地区内长城,但自 古的军事战略不曾被轻视,明清时期常年屯兵把守,现在还存在着由军户繁衍成的村落,像军庄、军响、千军台,以及沿河城、斋堂城等;“大道为关,小道曰口”,如:王平口、小龙门口、房良口等。当时所有军事物资、建筑材料的以及敌台之间联络等,均依靠京西古道通行。
自上世纪90年代,政协门头沟区学习与文 史委员会就开始有目的的组织专家学者对京西古 道进行实地考察,对京西古道的形成,发展,及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性的挖掘整理。 1993年《门头沟文史》第6辑收录2篇关于古道的 文章;1998年《京西揽胜》一书中“漫道雄关” 篇重点介绍京西古道;2002年门头沟区政协编写 出版《京西古道》专辑,全国政协《人民政协》 用一整版报道京西古道;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 台及门头沟区电视台都播放过京西古道专题节 目。京西古道己经成为门头沟区一个标志,是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二、文化线路遗产概念的提出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单霁翔撰文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中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系,一种文 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单体或地点的总和。同时,文化线路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概念,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提供了新的观念,对于文化 遗产的外延拓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专家会议,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 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 遗产的一部分”。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0M0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召开的会议上,成 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 2002年12 月,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再次在西班牙马德里召 开会议,以“与文化景观相关的文化线路在观念 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为议题,通过了关于“文 化线路”的三点基本共识;2003年3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 事会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进行修订;2003年5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 的委派下,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又一次在马德里 召开会议,形成了《实施指南》关于文化线路内 容的讨论稿;2005年10月,于我国西安召开的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 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聚焦于“文化 线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形成了有关 《文化线路宪章》(草案)的决议,从此,我国学者开始给予“文化线路”更多的关注;2006 年,在巴黎再次召开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会议,旨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比较性研究。
门头沟区古道众多,沿着京西古道文化线路遗产涵盖的文化类型众多,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既含有门头沟区特有的地域特点,也含有华北地区交流和交融的历史沉淀。一条条京西古道就像一条条珍珠项链,把门头沟区的文化串联起来,形成历史文化长廊。古老的京西古道是中华民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古道两旁的寺庙、古塔、关城、茶 棚、过街楼、古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 个个活化石,牵引着人民,探寻古老的历史,在 这条“古代文化长廊”上仿佛听到了古道上骡队 的驼铃声以及人声鼎沸的喧闹声。
三、京西古道文化路线推荐
(―)西山大路北道
《宛署杂记》⑤记载:“三家店西有浑河。 三家店过浑河正西约二里许曰琉璃局,又五里曰务里村,又五里约柔儿岭,又五里曰蝎虎涧,又五里曰牛脚岭,又三里曰桥儿涧、又五里曰落坡村,又五里曰马各庄,又五里曰桃园村,又五里 曰石骨崖,又八里曰王平村……又十里曰王平 口,为过山总路”。
这条文化线路中古道把村庄串联起来,每 一座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过了永定河来到琉璃 之乡的琉璃渠,西山大路从琉璃渠的大街穿过。
沿着古道往西行,第一站就是三官阁过街楼,它 是琉璃渠村的标志性建筑。琉璃渠的大部分文物 遗存也与琉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过街楼始 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券洞之上供奉着文昌帝和三官,称之为三官阁,每逢正月,城台之上要点灯,又称灯阁。过街楼创建和祖籍 西琉璃窑主赵邦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显示出 明的过人之处,到琉璃渠经商创建一座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拉近了与当地人的距离,融洽了与当地人的关系,增强了与当地人的团结。过街楼一碑刻《琉璃局文昌东阁记》,对当时过街楼的创建有过详实的记载。⑥
三官阁过街楼上的琉璃装饰最能显示该村的特点,也是该地区保护级别最高的过街楼。过街楼硬山挑大脊,黄琉璃顶,正脊由黄琉璃构件组成,大脊正中置墨绿色门楼,门钉历历在目, 黄色抢框。门楼顶上站立着黄绿相间的宝象,身驮宝瓶。门楼两侧是精美的琉璃鸦吻。口吞正脊所饰的大朵黄色宝相花,两条游龙遨游在波涛之 中,大脊上,相对而立的十只黄色琉璃小兽,及 垂脊上的十只黄色琉璃小兽,惟妙惟肖,栩栩如 生。充分显示了琉璃烧造业的高超水平。其寓意深渊,宝象和宝瓶寓意平安有象。三官阁所供奉的文昌帝和三官也表示出古人重文化追求美好的生活。
琉璃厂商宅院位于三官阁过街楼的西侧, 清代所建,是显赫一时的皇商赵氏第十六代传人 赵春宜主持窑场事务的办公处所。赵春宜受封五 品蓝顶子,琉璃厂商宅院也是一座按等级建筑设 计的标准二进四合院。该四合院坐北朝南,整座 建筑均已回廊相连,其供暖系统采用地炕及四面 火墙环绕(与故宫取暖形式相同)而成,俗称盘 缠,其房顶铺有锡被,用以防雨,价值昂贵,不是普通人家用的起的。
万缘同善茶棚,建于清代,亦是清同治光 绪年间主持琉璃烧造业的物品官员赵春宜,专为妙峰山庙会南道香客所建。原来妙峰山香道并不通过琉璃渠村,而是从三家店向北经军庄,再向西到陈家庄,进入西北涧,经仰山到妙峰山。赵 春宜为提高琉璃渠村的知名度,促进本村的发展,拿出一年的俸禄,建造了这座茶棚,并取名“万缘同善”,以供香客途中歇脚之用,并免费提供食宿。这条香道虽然是通往妙峰山最远的香道,但是其沿途景点最多,风景最秀丽,经此路的进香者也是最多的,占进香人数的一半以上。 万缘同善茶棚的建筑也是极有特色的。三合院形制,大门外两侧的八字墙上镶嵌有四块菱形琉璃分别为“万、古、长、青”四个字,字的底部为绿色的透明釉。一进大门正房为勾连搭式,前为卷棚顶,后为硬山大脊,所有琉璃均为本村烧制,与故宫的用料相同,并在朝廷备过案,且请用了少量的黄琉璃。在三合院的东侧还特别建造了车马大院。香客及游客从这里可以换成轿子或”爬山虎”朝顶,并将车、马停放在此处。此外还有建于清代的关帝庙,据说也是赵氏家族所建。解放以后关帝庙曾经做过大队部,村委会及学咬.还做过九龙山娘娘庙庙会的办公场所。 2004年,区政府投资对关帝庙进行了修缮,修缮后还原了其历史面貌。
琉璃渠因烧造琉璃而著名,村内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较高档的四合院,这和琉璃烧造业, 还有地理位置不无关系,琉璃渠作为古道运输的出山口,大大小小的商铺极多,现在村西还保留着多处商铺旧址。游客们沿着古道之路,除了欣赏到物质文化还可以参观琉璃烧造的过程一一到玻璃璃制品厂去参观。
过了琉璃渠游客们可以沿着古道一直往西 行,过丑儿岭、到蝎虎涧……到水略嘴村观看牛角岭关城,以及古道上的蹄窝。
(二)西山大路中道
西山大路中道这条古道是距区中心最近的 一条古道,所承载的历史也是门头沟区最集中,
最有特色的。历史记载唐末幽州军阀刘仁恭建大 安山馆时,为连接幽州城与大安山而修筑的。这 条古道的所在之处基本属于刘仁恭所设置的玉河 县境内,又称为玉河大路。明清以来成为千军台 一带运煤道⑧。明《宛署杂记》记载:“石景山 之右径十里曰大峪村、后台村。又五里曰城子 村,又五里曰龙门村、曰中峪村,又四里曰东辛 房,曰西辛房……又五里曰官厅村,又十里曰峰 口鞍……又十里亦至王平口,与前诸道相会于 此。”
这条古道文化线路的所有文化基本都和煤 业文化有关。沿着城子村西行可以看到煤业的发 展史。首先途中我们会一直伴着一条泄水沟,这 条沟还跟门头沟的命名有关——门城泄水沟因其 出山口处的圈门村而得名为“门头沟”,圈门一 带也己用“门头口”作为了该地的地名。正是因 为门头沟的煤炭闻名全国,解放以后北京市政府 在此地设行政区时,将“门头沟”定为了区名。 门城泄水沟原是一条天然的季节性河道,西起横 岭、向东经天桥浮、圈门、东辛房,至城子下 八十注入永定河。下游平均宽30米,平均坡度为 4°。这一带的煤炭因资源丰富、煤质优、易开 采,自辽代至今已开采了千年,是我国重要的无 烟煤生产基地。清代康熙皇帝曾经明确指出: “京师炊爨均赖西山之煤”。
清代,煤矿排水日以继夜,长期不注重维 护河道,造成排水不畅,导致煤价不稳。为了增 加生产,平抑煤价,朝廷和民间几次对这条泄水 沟进行了修建。清朝初年、乾隆二十七年、嘉庆 六年,加上解放后的1953年都有相关的文字记 载。2006年门头沟区被列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 区,为建设好京西保护屏障,现圈门一带的煤矿 已全部关闭,门头沟区的采煤事业将逐渐成为历 史,这条泄水沟也将成为京西煤炭事业的一个历 史见证。
接着西行至圈门相继可以看到大戏楼、过街楼、药王庙、窑神庙等等。大戏楼是古代用于酬谢窑神的,现在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腊月十七,作为窑神生日,各个煤窑摊钱,在大戏楼演大戏三天,祭奠窑神:大戏楼现在保存良 好,道光十年(1830年)“歌舞升平”的匾额还 保留在戏楼里,整座戏楼雕工精美,木质透雕腾 龙,古朴典雅。圈门窑》语是文官形象。此外门 头沟区还发现另外三种窑神形象,有首题钢鞭武 将窑神,有木刻神码子窑戶,还有倒提钱串,手 持开山斧武士形象的。倒提钱串的窑神形象是铸 造神像者想象中的,因为煤窑工人工作危险,生 命没有保障,挣一个花一个,从不存钱,所以心 目中的窑神倒提钱串。
继续往西行还可以看到天桥浮、三义庙等 文物遗迹。天桥浮一带在解放以前曾是国民党军 队扼守的一个重要关卡,附近山头有多处碉堡, 历史上曾发生过著名的“天桥浮战斗”,至今天桥浮村还竖有在此牺牲烈士的纪念碑。再往西就可以看到通往峰口庵关城的十八盘古道。这段古道也是距离区中心最近、最有特点的古道。十八盘有“路凡十八折”之说,古道最宽处达六七米,均为片石、圓石铺砌,每隔1至1. 5米便有一道条石茬突出路面,大大增强了路面的坚固性,使平铺的石块不致顺坡移动,路外边有的地方还砌有栏墙。峰口庵关城为古道重隘,有“京西第一隘“之称,是古时北京西过永定河、经圈门、走十字道、穿王平口抵达煤窝斋堂的必经之路。峰口庵,又叫峰口鞍,因其地势如“两峰夹峙,以乘骑马之形意”而得名。又名风口岩,因南北两峰在此成“V”形之底,一年四季山风连绵,在此掠过,风势疾急,常年不断。此处还是门头沟区的行政区域三镇划分之地,以西南为永定镇,以东为龙泉镇,以北为原北岭地区。再往西行100米就可看到最为震撼的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凹凸的蹄窝达百余个,褐色的岩石表面像玉石一样,经过长年牲畜的踩踏有了一层包浆。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开 始关注和探索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能否有效 结合,把文化和自然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兼具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通道。门头沟区境内的 京西古道拥有特殊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动态特 征的线型文化景观,在以后的发展和开发上完全 可以遵循文化线路加以保护利用的。
【参考文献】
-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旧石器考古学家、 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 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贾兰坡
- 《论京西古道形成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北京 市社会科学院尹钧科
- 《大清会典》卷951页
- 《关于门头沟古道开发利用的几点浅见》永定河 文化研究会刘德泉张守玉陈歌
- 《宛署杂记》
- 《京西古村琉璃渠》
- 《京西古道》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所长齐鸿浩
- 《门头沟区文物志》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文物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