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大路西段文化遗产初探
近来,有幸参加了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和北 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组织的“京西古道文 化”实地考察,获得了可喜的收获。本文结合这 次考察对西山大路西段文化遗产谈一些感想。
―、国际“文化线路”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西山大路是北京目前保存最好、相对最完 整、延用时间最长的文化线路遗产。“文化线 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 新的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复杂 性,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往往是指拥有特 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 的文化遗产族群。”(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 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刊《文物工作》 2009年第5期)因此,探索西山大路西段文化遗 产,首先要了解当代国际“文化线路”的概念的 与其形成过程。前面提到的引文,对国际“文化 线路”概念的形成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摘记如下:.
1994年,“文化线路”的概念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清晰地提出,始见于世界遗产委员会批 准,西班牙政府资助下的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 产专家会议形成的《专家报告》。该报告指出, “文化线路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认为 文化线路是‘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强调不 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 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等” (同前引文)》这里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文化 线路是动态的;其二,强调对话和交流;其三, 重视多维度、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能和价值。表 明文化线路遗产概念的提出首先关注的是线路的 动态文化,特别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以 及与之相关的对话和交流,探索与之相联系和发 展的功能与价值。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0M0S) 在西班牙成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该委员会对文化线路定义为:“文化线路或路线的概念指的是一套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价值。正 是借助这套价值,文化线路才具有其意义。鉴别 文化线路的依据是能够证明线路自身意义的一系列要点和物质元素。通过在某段历史时期对某个社会或团体的文明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线索, 来承认某条文化线路或路线中能够联系到某个非 质价值的关键要素和实物”(同前引文)。本次 定义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其一,文化线路的意义 特指一套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文化价值;其二, 通过对某方面文明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线索, 研究和认识构成文化线路自身意义的一系列要点和物质元素: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文化线路”概念认识得到提升,特别是确定了文化线路的价值体系,以及其文化价值和关键构成要 的线索。
2002年12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 路科学委员会再次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 “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三点基本共识,即 《马德里共识》,其一,作为贴切的理解文化 遗产的途径,‘文化线路’提供了一种新概念, 以揭示文化遗产非物质的、富有生机的动态维 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内 容。其二.不能认为‘文化线路’产生于或将其 界定为诸如纪念物、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等文化 要素,相反,‘文化线路’是动态生成与富于生 机的,它的动态性和历史文脉已经生成或仍在继 续生成相关的文化要素。其三,从严格的逻辑的 科学观点看来,不宜认为‘文化线路’是‘线性 的’或‘非线性的’文化景观。即使当一些文化 景观位于某条文化线路上时,它们之间或许完全 不同,或许在地理上彼此隔绝、相距遥远。” (同前)这三点共识进一步明确了 “文化线路” 遗产的界定:它是一种理解文化遗产的途径和新 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遗产要素的物质 内容,文化线路不是线性或非线性的文化景观。
2003年5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派下,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又一次
在马德里召开会议,形成了实施指南关于文化线 路内容的讨论稿,其中关于文化线路的定义为: “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 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 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 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 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 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 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 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 体现”。(同前)这一定义说明了文化线路的如 下特征:“首先,它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 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 路线的内容:城镇、村庄、建筑、码头、驿站、 桥梁等文化元素,还有山脉、陆地、河流、植被 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其次,作为一种 线形文化景观,它的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 国际的,也可以是国内的;可以是地区间的,也 可以是地区内部的;可以是一个文化区域内部 的,也可以是不同文化区域间的。第三,它的价 值构成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既有作为线路整体 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地本身作为 山地、平原、河谷等生态系统拥有的生态价值; 不仅包括分布在其内部的建筑和其他单体遗产自 身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 值。”(同前)
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 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 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该宪章认为: “任何交通线路都服务于某个特定而明确的目 标,并具备自身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 特点。文化线路必须要满足下面的条件:必须来 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 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持续及 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必须 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 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 态系统中。”(同前)这个定义在原有的历次 提升、凝炼基础上,集中确定在有机联系的三个 方面:反映人类的互动行为及价值观的交流;促 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集中在相关历史联系和 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自此,该宪章成为 国际文化线路保护的基础性文件。
纵观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关于“文化线 路”概念10多年的讨论和发展,特别是其相继取 得的多项成果,对我们认识和研讨身边西山大路 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国际文化 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 断扩展保护对象由遗产本体向周边环境和视觉 嗦道扩展,遗产形态由点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 遗产类型由静态向动态和活态扩展。在此背景 下,文化线路概念显示出文化遗产认识观念的演 变、边界范围的扩展以及宏观构架的完善。
二、西山大路西段文化线路遗产涉及的范畴 与资源;
西山大路以王平口、大寒岭为界点,可分 为东段、中断和西段,西段是指自大寒岭以西通 往内长城关(口)外的大道。
过大寒岭关城,经煤窝诸村向北出七里 沟,再过清水河到军响村,路分两条。一条经前桑峪村,进桑略沟,过灵水村,翻楼岭,过林字 台村、王龙口村到沿河口村;向西北,走石羊沟 过石港口,经关子、新庄户、白羊石虎等村,至河北省怀来县境。另一条沿清水河西向,经东、 西胡林村、东、西斋堂村,向西路又分两条。一 条进青龙润,过青龙涧村、双石头村、爨底下 村、柏略村,上天津关、二道城子、黄草梁, 下行至河北省怀来县境;另一条从西斋堂溯河西 向,经高铺村、下清水、上清水,进北沟,经梁 家庄台下、梁家庄台上、李家庄、燕家台村,进 东龙门涧过椴木沟村,向北越山岭进苇子沟达河 北省涿鹿县境。自上、下清水村顺清水河往西走 还有一路,经杜家庄、张家庄、齐家庄,沿北山 根向西,进北沟,经双塘涧村,往北五里到洪水 口村,过洪水口经江水河村,向西进大地沟,达 河北省涿鹿县境。
此外,还有斋堂经北山村、白虎头村、郝 家村、牛战村、石河村至林字台、沿河城的古 道,大寒岭至大安山,东、西胡林村经通州峪至 房山,斋堂经马兰至房山大安山、金鸡台和百花 山,清水经达摩庄洪水略至百花山,塔河口至黄 塔、百花山,张家庄村东南越努财岭至河北省涞 水县境,以及沿河城村西北经檀木沟至河北幽州 的古道,以及“西奚古道”等,为突出重点,本 文暂不予单列。
前述四条大道可称之为:军响至石港口大 道(又称军沿路),斋堂至天津关大道(又称天 津关路),斋堂至洪水口大道(又称洪水〇路) 和清水至椴木沟大道(又称清水北沟路)。以此 四条大道为基点,可以摸索到西山大路西段文化 线路遺产涉及的地域与范畴。
其一、变通的出关(口)路线,每一条大 道都有两条以上的支路。这些支路有的起点一 致,有的出关(口)一致。例如,军响至石港口 大道,有斋堂经经北山村、白虎头村、郝家村、 牛战村、石河村至林字台支路;经沿河城西北有 檀木沟至幽州支路,出龙门口村向西北进龙门 沟,到榆树湾、龙门沟村至麻黄峪支路;从沿河 口向西经龙门口到刘家略村,进西湖涧,上骆驼 铃,接天津关支路等。斋堂至天津关大道,有出 爨底下村往北上山,绕过“一线天”(古南暗 口)润底,经柏峪台,往西过杨家峪口北至柏略 村支路,有过青龙润村向西至黄岭西村,向北, 转东至柏峪村支路等。斋堂至洪水口大道,有双 塘涧村往西,经小龙门村过小龙门口,达河北省 涿鹿及蔚县境支路;有过毛葫芦安口越山岭到河 北省涿鹿及沬水县境支路。清水至椴木沟大道, 有自燕家台后山走大梁至棋盘岩村,越岭至河北省涿鹿县境支路:有自燕家台村西龙门润,经天 桥关,向西至洪水口支路等。
主路和支终的存在,反映了这条文化线路 流动和变化的过程,记载了与此相关的地区之间 的人类交往,及其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 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 流,保存了古村落、古商贸、古军事等众多的文 化遗产。因此,四条大道及其支路影响和涉及的 区域,就是西山大路西段文化线路遗产涉及的基 本地域。
其二、迁并的古村落.每条大道都是一个古村落带。确定主路和支路的主要依据之一,即 是古村落建村的早晚,是否从主道的村落分支出 别的村落。
西山大路西段沿线的古村落建村历史一般 都比较悠久,在明代以前建村较多。尔后,逐渐 分出一些新支,另建村庄。有的建在大道旁, 有的建在笑道通达的山中沟谷旁,再逐渐沟通大道支路。有的原在大道旁,后两个以上小村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大村。例知,军响至石港口大道,军响村原为军下村,成村于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以前,为200多户居民的大村, 曾分为军下台上村、军下台下村。桑格村元代初期(1263)已成村,为近500户居民,分为前桑峪和后桑略两村。灵水村曾用名凌水、冷水,明以前(1368年前)成村,有户200余,曾分出一 支建牛战村,分出一支建林字台村。沿再城原名三岔村、沿河口及三岔沿河口,金代(1115-1234年)已成村,近年又并入一些小村,住户达到近600户。石羊沟内原有关子、河杨树、黄土嘴、王门子、新庄户、白羊石虎、大安、杨木林子、大东宫、小东宫、木子港11个自然村。此外,在这条大路旁还有小村王龙口、兴业口(杏叶口现称向阳口)等。其他三条路的情况亦是如此。
这些大道上古村落的繁衍和发展,尤其是 商贸运输业的流转和运行,带动了整个链条,经过历史的磨练,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 些遗产就是今天探索这段文化线路的丰厚资源。 以往,我们接触较多的是这段道路本身的考察和 研究。实际上,只有将村落与人类生活生产和道 路的发展变迁结合起来,才会收到更好的结果。
其三,多彩的道路情结,与路相关的民俗 和民间艺术,形成了众多与路连在一起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建道路、维修和养护道路既是一个整 体,又是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的活动,有时 还是互不相干的人们各自的一时之举。
在这次考察中,向导刘成海讲述了一个合 村修路的村规,每到修路时,村内各家要有力的 出工,无力的出小米或肥羊,集体干活,集体就 餐,比过年还热闹。实际上,村民修路主要的还 是为了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他还讲了一个刘 寡妇许愿修路的故事,这就是清初康熙十年修建 的军响至石港口大道上最好的一段路,人称北白墙。北白墙是一段道路护墙,最高处8米,路 宽3. 3 — 3. 5米,折市尺应为1丈,漫石路面长51 米,相当15丈。护墙出路面,高2尺,宽1尺。 护墙外镶有一块高0.5米,宽0.17米砖刻,字为 “大清康熙十年……夏灵水村众……修”。在桑 峪天主教堂后山,珠窝湖古道旁有摩崖刻石,上 书字:“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内修道,人 人方便。张臣尹会仲善,人人开心,石匠赵月、 谷清。”在斋堂至天津关大道古隘柏略口山上, 有一摩崖刻石,文称“明正德岁次乙卯(1519) 孟夏日守口千户李宫修”。
由门头沟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的《京西 军事遗址》一书中,记载了的有关官方出资修路 的史实,以及民间戏曲艺术、花会表演等触及到 路的相关材料,非常珍贵。从中可以捕捉到路以 外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 附加的功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 的、地方民俗的史实。因此,文化线路的研究视 觉应更宽阔,把一切可以收到的资料细化,把文 化遗产资源抓紧探深。
其四、都市与边塞的往来和交融,每条大道都有丰富的历史和故事。以往我们注重较多的是道路的功能,很少深入探寻与路相关联的事项和演变的具体情况与规律。相比较,军事的强于商贸的、普通生产生活的、日常交往交流的(包婚姻、宗教等)、人群迁徙的、国家和地方管理的等等。在军事方面,民国以后的史实很少提及。
西山大路最突出的特点是城市的(京都)、持续的、综合的同边塞外联系的纽带,因此,其承载的文化非常厚重。西山大路西段处于这种往来和交融的前沿,文化的表现更突出、更典型。 例如,这些道路上主要村落军响、桑峪、 灵水、沿河城、东西胡林、斋堂、爨底下、柏峪、上下清水、燕家台、齐家庄等的商号发达,几乎都有骡马店,有的还不止一家。每条大道上 都有一些军户村。例如,军饷至石港口大道的沿河城村,斋堂至天津关的爨底下、柏峪村,斋堂至洪水口大道的洪水口村和小龙门村,清水至椴木沟大道上的燕家台村等。每条大道上都有一些相继从一村迁出或从塞外、房山迁进居民,组成的村庄和大村中零散的外姓村民。例如,灵水村、牛战村、林字台村、向阳口村、沿河城村、 爨底下村、梁庄台上村、梁庄台下村、李家庄、 木沟村、上清水村、下清水村、双塘涧村、江水河村、天河水等。在这些大路上进行的婚丧嫁 娶、宗教祭祀、走亲访友的事项也很多,特别是迎娶口外的媳妇,一直是门头沟地区的古老传统。此外,还有出行和运输的工具(牲口驮子、背架子、爬山虎、鞑拎、背篓、花楞、大车等)、称谓、禁忌和习惯,以及地区方言等。
在以往的交往中,门头沟地区的普通百姓,肩负了解和沟通北京城与口外、中原与塞北 在社会发展信息、文化、经贸、思想等的交流责 任,这种交流无论从广度一一可达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等地,深度一一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族群、民俗等都是国内其他地方不可比
的。
其五、自然生态的历史变迁与传统的科学 维护,一直伴随着道路的修建与使用。西山大路 西段与东段区别之•是沿沟峪顺河边走势(东段 则多越山跨岭,开山修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 很少破坏,在修建与维护过程中注意防治水土流失。
沿沟略修路的好处很多,既可以节省工费, 又可以保护自然生态,例如,在军响至石港口大 道灵水至楼岭段,我们看到很少有开山的痕迹, 大量的是顺沟边坡地而行,多处人工垒石砌护墙 填土,有些地方由于年久失修,流沙淤路,路面 宽度仅剩50公分左右。此段道路不是通铺石板, 仅是较少路段铺设,大部分为土石路面,但在上 坡处,尤其是翻山包的较陡处,修之字路,铺石 板缓坡度。有的还阶段垒砌石阶,以缓上下坡 度,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在路石的铺设规格、 排序、协调、选用石等诸方面,也有一些传承的 规矩和方法。特别是这些大道历千百年而不毁 坏,其中必有一些门道和规律。
西山大路西段在近一百年间经历了巨大的 变动。仅以斋堂至沿河城路为例,已先后改造成 日伪警备路、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合土焦砟路、油 漆路,现仍在扩建。自然生态景观经历巨大的改 变,受到严重考验。这些自然生态方面文化资 源,也是很丰富的,需要我们去发掘。
其六、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的记述与旁引,单类讲薄弱,综合看非常丰富。近年来,我区的史地民俗爱好者在进行门头沟区文史、永定 河文化、古村落、古道与民俗等探索的过程中, 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工作有了一些新的 突破,取得了不少成果。
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包括史籍、报刊、档案、书札、信函、铭刻、小 说、诗歌、杂记、文稿、契约、书画、工程设计 与图纸等等,我们现在接触的还仅仅是一小部 分。北京社科院尹钧科、吴文涛著《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参考数目达165种,有关门头沟的 档案上千卷(件)。分别收藏在门头沟区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保定市档案馆、张家口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中国第二档案馆(南京)、大连市档案馆以及门头沟区周围的区县档案馆,还有北京及河北省文化、文物、水利、交通等专业部门和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以及军队的档案资料室。书札、信函、杂记、文稿等大部为私人收藏,近年来多有出版,有些则同档案收存在一起。铭刻包括石刻、铜絮、以及其他材料的刻记,是门头沟区文化重要的村料资源,虽经多次整理,仍有遗漏。听说本区国土局张云涛同志正在全力做收集整理石刻工作,己经出了两本书,很受欢迎,但铜刻、以及其他材料的刻记涉及还比较少。关于门头沟地居的报刊资料由于庞杂、数 量太多,缺乏整理,实际也是一个宝库。
有关西山大路,特是西山大路西段的文史资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不是我们过去不重托.而是我们下的功夫还不够。前面提到的文化事項,大多需要实地考察,亲身采访,归纳整理,根多地方和知情人正以较快的速度消失或减少。
有人说文化线路遗产包罗万象,实际上也 不是。它只是以一条线为轴,形成一个磁场,注 重的是它的流动和交流,强调除其主要方面之外 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能和价值.文化遗产的发掘 和保护目的是为了发展当代文化,这是核心。
三、西山大路西段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影响
西山大路西段文化遗产是西山大路文化遗 产的一部分,其特色与中段和东段略有不同,重 要的在于道路运输的侧重点和道路涉及的文化类 别,但其价值与影响区别不大。虽然近年来“京 西古道”文化研究提到不少,但笔者以为还需加强。
1北京城郊历史文化的综合宝库;
关于门头沟地方文化的特点,门头沟人 特别是文史工作者提到了不少,从山水文化到煤业文化,从“黑白黄”(煤炭、石灰、 琉璃)到“九支文化”(水文化、名山文化、古 代交通文化、古代军事文化、古都古城与古村落 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煤业文化、地质文 化、革命斗争文化),都不能从总体上囊括和起 到代表作用。区博物馆在1984年筹备门头沟区简 史陈列时,提出城郊文化概念,后来研究中断, 再未被提起。2005年,筹备《从历史走来的门头 沟》陈列过程中再次提出,得到北京文物界一些 专家的认同。
城郊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区域概念、 政治和经济概念,也是一个当代发展的概念,具 有鲜明的特色、突出的理念和不断创新的功能。 这个特色可以统领门头沟区的各个方面,例如政 治、经济、宗教、民俗和永定河文化、古道文 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革命斗争文化等 等。因为她一直生长在北京(以及以前的大都、 燕京、幽州等)城的郊区,同城市发生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一直生活在这片大山里,用大山的自 然宝藏养育城市;一直兢兢业业的为城市的运行 和发展服务。当代和永远,门头沟地区由于自己 的地理环境限制,只能作城郊,不能作城区,其 城郊文化的特色只会加强,不会消失。
门头沟区的城郊文化在北京地区甚至在全 国都具有唯一性,因此可以称之为北京城郊文 化;西山大路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北京城郊文化 的内涵、特色、联系和文脉,西山大路西段处于 最西端,城郊文化的作用、功能、效果更明显和 典型,因此,其文化遗产的价值首先是北京城郊 文化的综合宝库。通过对这段文化线路遗产的研 究,北京城郊文化的脉络、特色和影响会更显突 出。
2、 北京边塞交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西山大路是北京边塞交通的运输道路之一,是北京地区延续时间最长、保存相对最完 整、官方和民间采取多种方式修建、维护和使用通往边塞的交通道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不断 多的研究成果使其成为北京边塞交通发展历史 的活化石。
西山大路西段较中段和东段更典型。一方 面,历史更悠久。斋堂川是北京人的发源地之 一,有10万年前的前桑峪人,1万年前的东胡林 人,在古道旁的沿河城、大东宫、燕家台、齐家庄,都发现了门头沟区的早期居民遗迹。永定河大峡谷还可能是北京人西去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这里大道纵横,连接了内长城的重要关口, 沟通了房山、昌平和内长城的横向联系,建立了古老的一个个交通枢纽:军响、沿河城、斋堂、清水、燕家台等;再一方面运输功能更全面,包括商贸、军事、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建设与维护道路的人群和组织更加多样,个人出资修建道路的情况比较多。最后,道路的发展变化最大最复杂,既有道路走向的改变,又有道路管理性质的改变。例如日伪警备路和国道。由于地处深山,至今在这里仍可以找到最初的影子和遗迹, 在国内大中城市周边很难再找到摹本。
3、中国历代都市陆路文化线路的重要代 表。
“文化线路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概念,为 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提供了新的观念,对 于文化遗产的外延拓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单霁翔文,同前)近年来,我国迅速跟进国际 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进程。2005年10月, 在我国西安召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我国学者开始给予“文化线路”更多的关注;2009年4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会议,会上,全体代表发出《关 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正式拉开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序幕。
实际上,我国关于古代道路的研究起步很
早,最早是关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 究。门头沟区关注古道起于1983年,开始古道的 研究,兴于1993年,2002年己出版了第一本《京 西古道》图书。近年来论文频出,成果丰硕。但 是,将其引入文化线路研究和保护,尚处于开始 阶段。究其原因,重要的在于对西山大路的价值 和影响认识还有差距。西山大路不仅是一条地方 古道,更重要的,它是北京存留较少的文化线路 遗产之一,是中国历代都市陆路文化线路的重要 代表。西安有秦直道,唐代以后西安不再作为都 城。其他做过都城的城郊古道存留很少,北京原 有的其他区县保留的古道很难和门头沟区相比。 因此,作为国家的都城与边塞及其以外地区民族 和人民的文化交往通道,这条文化线路不仅在北 京、在国内,既使在国际也具有一定位置和特 点。如果说作为一条古代商贸大道,西山大道不 能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大运河同日而语;如 果说作为古代官方大道,西山大路也不能同秦直 道相提并论。但是,从整体上认识文化线路,特 别是作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功能的文化形 态,西山大道与前者同样具有突出的特色和极高 的综合价值。通过研究和探索,实现文化遗产外 延的新拓展,我们将会有一些新发现,一些关于 西山大路文化线路的新成果,在北京、国内或国 际上都将具有普遍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西山大路的研究和保护, 笔者逢议有关方面和古道爱好者,多接触一些国 内外关于文化线路遗产研究的动态、信息和成 果,在区内传播一些相关的文论和知识,这将大 大有益于提高我们的事业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