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中国门头沟

永定河文化研究

百度百科

xufeng的博客

有孔铜钱的博客

京西古道的博客

双塔邨人的博客

赤脚走天下

留住京城那一抹来自历史的绿荫

六只脚户外线路

 

永定河研究文集--京西古道 第十章 门头沟各镇古道 一、永定镇古道


永定镇地处门头沟区东南隅,东临永定河与石景山区相接,南在卧龙岗至极乐峰大梁与丰台区交界,西有马鞍山(西峰岭)至红庙岭及牛心坨山梁与潭柘寺镇毗连,北在葡萄嘴至九龙山南大岭与龙泉镇接壤,历史十分悠久,文物古迹繁多,戒台寺天下闻名,西峰寺、万佛寺等底蕴至深.还有很多佛、道寺观及名人古墓。古今交通道路发达,尤以卢潭、庞潭、麻潭古道著称,在“京西古道”体系中,是主干道一西山大路南道经过的重要区域,多条古道均有遗存,有些路段落还相当“经典”。总的来说, 永定镇古道为五横(东西向为主)四纵(南北向)。

京西古道-永定镇地图

(一)东西向古道

1、卢潭古道

卢潭古道从卢沟桥起,经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至石佛村 东进门头沟区永定镇界,再经石佛村、戒台寺石牌坊、戒台寺北、秋坡村南至罗喉岭(又称西峰岭,俗称罗锅岭)、进人潭柘寺镇界。


清《日下旧闻考》载:“卢沟桥西北三十里为灰厂,出灰厂入山,两壁夹陉,行百折,径尽始见山门,有高阁在山中央,可望浑河,盖山麓至中板桥仅十余里尔。阁后有轩、庋岩上,折而右,即戒坛”。


据《门头沟公路史》载,每年(农历)三月初,为潭柘寺庙会之期,各地善男信女,达官显贵,以及绅商各界人士,竞相前往朝拜、祈福、络绎于途,极尽一时之盛。金章宗及乾隆皇帝均尝游于此。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皇帝驾临潭柘寺跸路经罗喉岭时,曾御制《过罗喉岭》诗一首“……清晨别潭柘,大干磐崛兀,隆崇高凌云,朝阳出其肋,过岭见戒台,石栈片时达……”。该诗描绘了罗喉岭雄伟壮丽的景象。


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日止,为戒台寺僧人说法之期,据《宛署杂记》载:“天下游僧毕至,商贾辐辏,其有地名曰秋坡,倾国妓女,竟往逐焉 云赶秋坡”。“十二日为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故行径之处,遇山坳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技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盖宛然图画云”。


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见卢潭路是一条由京师通往本区的石砌大 道,也反映出此路当时繁华兴旺情景。自唐始,由于庙宇的修建、帝王的巡幸、煤业的开采以及所需物料和每年庙会达官显贵拜佛、览胜,所需生活品,都需经此路供应,因此,这是一条交通运输比较繁忙的大路。


这条路,石佛村一段保存完好,当年“御道”风貌犹存。石佛村内古井南侧坡上的“龙井王碑”、北坡上民国十年修路石刻及村西路边巨大“阿佛”二字摩崖石刻仍在。村西明代永庆庵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日前保存最好、最大的摩崖造像群,旁边一座古桥也于近年出土。再往西,大块石板居中,稍小石块铺在两旁的石砌路面一直伸延到石牌坊,路面上的车辙沟十人清晰,游人可以设想,在那么大坡度的路面上行车,需要几匹马才拉得动一辆车,谁又有如此大的气派,大概只有皇家、甚至是皇帝一级的才行。


事实上,从进石佛村开始,佛教氛围渐浓,到摩崖造像群,已有如进入佛国,石佛村亦由此得名。再往上,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创建、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的石牌坊耸立在古道上,由额刻“永镇皇园”和“袛园真境”可知戒台寺与皇家之关系。过石牌坊往西约200米处,路南侧据说曾有一处翟提督府,至今只存一段残墙。


石牌坊北侧古松旁,另有一条古道,由此路西行,不进戒台寺而通往 (潭柘寺。由石佛村至罗喉岭段古道最后一次大修在民国十年(1921年)。


2、庞潭古道


庞潭路自庞村起,跨浑河,进入门头沟区永定镇界,经东辛秤、西秤、栗元庄、何各庄、石厂、苛罗坨,越罗喉岭,与卢潭路相汇,进人潭柘寺镇界。


此路自庞村至苛罗坨,均系平原地带,道路较为平坦,自苛罗坨起则系越岭线,盘山而上,至罗喉岭,则与卢潭路相并,是潭柘寺通往京师的另一条路线。由于此路平坦易行,且较卢潭路近约10余里。除夏季河水泛涨之期,须绕行卢沟桥至北京外,可说是沟通里外十三村及经石景山到北京的一条重要通商大路。因此,骡驮、骆驼等往来频繁,从而减轻了卢潭路交通运输的压力,起到交通分流的作用。


此道从养马场到永定河后,河两岸有6尺高石砌堤岸,河上有旱桥,旱桥至两堤为石砌甬道,为皇家及显贵进香道路,有护堤河兵守护堤岸,不许放牧蹬踏。《明实录》载:在明代在此曾设过桥税卡“马鞍山新城桥每车税钱五文,驮税三文,担者二文,背者一文,甚至徒手过者亦不免,土民谓此桥日得万余钱。”旱桥只在河水小时行走,水大时改道卢沟桥。


据老人讲,当年由旱桥过河后,有一过渠石桥,共有7块大阶条石砌筑而成的桥面。每块长1丈,宽1尺8寸,厚5寸,现仍可看到残存的阶条石。此渠桥过后是杨庄子。前行500米须再过一道过渠石桥。至此向西北方向行500米为东辛秤、西辛秤。从前是一座新城镇,上下共6条街道,是宛平县京西乡一个大的集镇,十分繁华。茶楼酒肆鳞次栉比,并有当铺、钱庄等,商贸及金融发达。由于新城镇位于外十三东南,地势最低,清康熙七年(1668)—场洪水将新城镇吞没,在它的上面冲成永定河的西河。人们在西河两岸旧址重新建村形成东新城和西新城,后来依谐音演化为东辛秤和西辛秤。


进香的香客从东、西辛秤经过时,前有挑钱粮筐子的人打前站,筐子内装入用纸制作的元宝和准备焚烧的黄纸钱以及蜡烛。挑钱粮筐子所经过的村,村民不分垂幼,一律躲避,不敢近前围观。村民畏官,惟恐治罪,直到解放前夕仍然如此。


出西辛秤途经哑巴河。哑巴河在卧龙岗村西北,是外十三地区沟渠溪流汇合处,所有山水都是由此注入永定河。哑巴河,早年有白杨树林. 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是强人出没的地方。行人被劫掳后,只得自认倒霉. 不敢往外说,要装哑巴,因此称“哑巴河”。


由此往西2里是栗元庄。路在一条土沟之中,两旁都是大片土地,由东入村有一眼水井供村民用水。村西北是奉福寺,系潭柘寺下院,村民不得去寺内水井取水。于是全村合议在村东凿了一口新井。


外十三大部分土地都是潭柘寺下院奉福寺管辖,所产粮食集中储存在在这里,加工成成品粮及油、酱、咸菜等运往潭柘寺。香客们进香多数要在奉福寺歇宿一夜,第二天有乘轿子的由庙里分派村民临时充当轿夫, 送至过岭到潭柘寺。据说抬轿子不给工钱,到达目的地后,但凭主人赏银多少是多少,一般没有不给的。


从栗元庄西偏北行约3里到何各庄,再西2里到石厂村。何各庄村东路北曾有关帝庙,村西北有太清观,均已废毁。石厂村原东、西各有一座过街楼。西过街楼毁于清乾隆年间。东过街楼于1994年被拆除。东过街楼整体为青石砌筑,通宽10米,进深与高均为6米。门洞用大青石搭成,为方框式,有对开石门两扇。门额题刻“石厂东栅栏万历庚辰 (1580年)孟秋重盖造”。西过街楼外建有圆照寺(已毁),坐北朝南,三间开。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庙前建有大青石结构山门。石厂村系封闭式村子,过街楼建有围墙延至村北山麓。山坡上有明代采石立碑一块。碑高2.4米,宽0.86米,厚0.22米。从石厂村西行2里到岢罗坨村。岢罗坨村曾名拴马庄、李家峪。据说最初开通此路时,再往西上山只能步行,因此骑马的人要将马匹拴在村西头一户姓李的人家门前,托李家人照管,因此称拴马庄。后来李姓人家发展大了,改称李家峪。至清乾隆年间发生震惊朝野的“西山老祖案”时,这里还称李家峪。随着皮、谢、安、陈、刘、王等姓氏在村里的发展,并且村民多称香客为“磕头的,再加上前行即罗喉岭,因此村落又更名为岢罗坨。现村西上山路至罗喉岭段,长约600米的石砌路面保存完好,尤其是路面上既有蹄窝,又有状似车辙的痕迹,为进香与商旅两用古道的代表性路段。在东经116。04'07"、北 39°52'44"处的路边一块巨石上,刻有“念佛”2个大字,据落款,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二十一日所刻。


3、 龙山煤道


何各庄西、石厂及岢罗坨村北,有一道东西向、西高东低的山梁,当地也称龙山,又因明朝时曾在采石厂界内而称“官山”。山脊上曾有大道,宽约2米,坡度较大的地方路面由石块铺砌,近年改为防火道后,已似少见到古道原貌了。此路由何各庄村西龙尾巴坡附近上山,经碑界尖,井儿洼、火墙子、大鞍口进人潭柘寺镇东村界内。


罗喉岭至牛心坨之间的大梁上,有一段称红庙岭,盛产煤炭,旧时曾有很多煤窑。石厂、石门营、何各庄、上岸等村,几乎家家养牲口(以骡子为主),用于驮煤。
1986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更翎、程鹏举等专家据清代《行水金览》,及上世纪四十年代《再续行水金鉴》,编出并出版了《再续行水金鉴. 水定河编》一书。书中讲道:“石景山(一作石经山),迳宛平县西三十七里,其上有金阁寺。(永定)河循其麓而西南流,抵旱桥口(即前文“庞潭古道”中所讲旱桥),要隘也。西赴潭柘、戒坛,及西山运煤,皆由此路”。即官山运煤路到何各庄与庞潭古道相合。


4、   麻潭古道


从麻峪过永定河,进入门头沟区永定镇界,经侯庄子、四道桥、桥户营、曹各庄、冯村、万佛堂,到红庙岭进入潭柘寺镇界,再经桑峪、平原二村到潭柘寺,也是一条通往潭柘寺的比较重要的古道,全长约40里,至少在明代已经通行,后人称之为“麻潭古道”。四道桥、桥户营亦因桥得名。由西辛称附近接庞潭古道,向西北到万佛堂村,也是此路东段的一支。轻此有人称之为“新潭古道”。此路万佛寺至蛤蟆石一段古道,由大块厚石板铺成,现保存较好,最大的铺路石长3.17米、宽 1.17 米。民国周肇祥曾走此路,在其所著《琉璃厂杂记》中写道:
“万佛堂在浑河西,距戒坛、潭柘皆十余里,……自三家店下车,取道麻峪……峪西村庙后一古槐已槁,皮尽脱,苦死灰僵石,千年外物。浑河水落,土人柳为笼,满贮鹅卵石叠河中,架木为桥,便行旅,惟门头沟驮煤索驼过者税铜币一枚。……南行穿山而西抵冯村。道旁见慈济废寺,明万历李太后建,清康熙辅园公吴有同妻赵氏修,有碑一。……村尽,沿涧复 西行,仄径一线,或断或续,时行枯涧中,不啻九曲之孤。山村有门额,曰‘誓永不分爨村’,惟李董二姓四十余户居之。自云清初从龙入关,给地耕种,岁纳租于二王府。寺更在村上,拾级登,殿宇圮尽,不惟无僧,且无佛。万佛从何来?复从何去?可悲也。丛莽中一碑,为成化九年敕赐万佛禅寺开山讷庵辩公营建记。总督军器印□□少监渭水尹得撰,钱塘汪容书,广平程洛篆。内监能文,居然于诵。记称万佛堂创始不可考,金大定间居民怜其废,改作上岸村石大店。元末罹兵焚,宣德壬子辨上人偶偕宗师源公至其地,若有夙契,遂以作兴为己任。上人□兴赵氏子,幼慕清净,不乐居俗。从故僧录阐教岩进公学浮屠法。其父殁,母不许远出。明年,佯为游山,复至诛茅,亲荷畚锸。既成,不人城市,以了此生。道俗倾慕,四方檀越输金帛,太监莫公倾囊以助。法弟广通为僧录左阐教,具其绩请于朝,特赐额,仍以万人旨名。正统八年戊午事也。又一石,大书曰‘十方海会丛林”’旁有字曰‘万历壬午重修万佛寺永远常住之碑,。墙西临涧,塔院在涧尽头,居民遮其前。缚棘赛路……涧西旧有一僧寺,一尼寺,皆废,,尼寺之北山有塔,砖筑,颇庄严,顶已坠,额曰“开山寿塔”。塔复为人穿,仰视其上,陷一方石,镌交加金刚杵,缭以云气,涂彩茜丽,疑出烧造,不知何僧塔也。……上下坡陀以宝林寺。寺早零落,十余年前殿宇付一炬,颓垣三面包山麓,犹足见规制之宏敞。宣德十年五月,内宫监太监王直提督上林苑,偶经斯处,爱其藏聚,询知古寺基,谋于同志,发愿兴复,率中贵梁颖,僧人悟清等捐资营造,范铜为钟,告成奏闻,赐额“宝林”,正统八年毗陵胡滢撰碑,蒋守约书,青社吴亮篆。又同年一碑,述建寺缘起,未署佛弟子太监王查谨识。阴镌开山住持悟清。西东两序,僧人助缘匠作姓名,皆青石精刻,至今完好。”


2007年,在冯村附近曾出土两通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碑,一为曹各庄吉胜寺重修碑,一为牛心山慧禅院重修及地界碑。此二碑之碑文,均由北京大报恩寺高僧林泉从伦所撰。林泉从伦为金代高僧、曹洞宗之宗师、仰山寺住持后为国师的万松行秀的弟子。可见此路在元代时已通。自万佛堂新村往西,一路上可见开山寺塔、万佛堂老村过街楼、万佛寺遗址、古道及路旁3处“佛”字刻石,由红庙岭往北,可上“定都峰,’(即古称牛心山,俗称牛心坨)。


5、冯村西路


由曹各庄往西,经现在的冯村到老冯村,再到黑港,原有一条山道。 由黑港分一路往西北到赵家洼,分一路往西南经艾洼村越红庙岭到桑峪村。冯村村西路南有宝林寺,黑港村村北原有桃花庵,现存开山祖师塔。塔建于明代,高10米,砖石结构,六角形五级实心密檐式,须弥座及束腰处雕有麒麟、白象等瑞兽,菊花、牡丹、大丽花、萱草等花卉及仰莲、万字不到头纹饰。是门头沟区野外保存最完好的古塔,1981年第一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桃花庵尼姑未守戒律,与僧、道私通,连同庵庙,被十三妹所灭。


由于万佛堂至桑峪村的古道艾洼村东南山坡蛤蟆石往西至红庙岭 已被荆棘、杂灌遮严不能通行,很多游客不得不下行到艾洼村旧址,再沿义洼至红庙岭古道上行去定都峰。


(二)南北通道


在永定镇范围内,主要有四条南北方向的古道。一是稻地路,二是永定河右岸路,三是王村至葡萄嘴路,四是岢戒香道。


1、   稻地路


永定河自城子东至卧龙岗东,河道曾分为两岔,东西河道间是一个狭长“河心岛”,统称“稻地”,现西河岔已无,稻地”上,曾有永新庄、杨庄子、白庄子、东辛秤、增盛庄、继永庄、四道桥、东园子、大有庄、铃铛树、下狼窝、五道沟、侯庄子等大大小小十几个村落,后来又有卫星队、坝房子等村庄。在这个“河心岛”上,曾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土道。把各村联结起来,前些年在原有土道基础上,修成了一条南北向公路,拆迁前有“931支2线”公交车可通。


2、   永定河右岸路


即连接卧龙岗、西辛秤、上岸、桥户营及葡萄嘴东的一条通道。可能十分古老,甚至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由于地处平原,及社会发展的原因, 原有的古道早已荡然无存。


3、 王村至葡萄嘴路


此路由何各庄向南,经石门营、王村,往南越岭进入丰台区界,通往大灰厂、长辛店,接京易大道,可由卢沟桥进北京,亦可通往房山、良乡等地;由何各庄向北,经冯村、曹各庄,越葡萄嘴至大峪,接玉河古道,可至城子、圈门、三家店等地。有人说是“盐道”,有待考证。上世纪40年代初, 侵华日军在此路基础上修建了所谓“警备路”。现只有王村南至岭南上两区交界处,以及通往月严寺的支路,石砌路面古道大部分保存完好。


4、 岢罗坨至戒台寺路(岢戒古香道)


此路有2条,一条自岢罗坨村内古桥向南,直接上山通往戒台寺,长约5里,典型的人行进香道,民国十年(1921年)最后一次大修,现大部分保存完好,中间有一过沟处由大厚石板搭桥。一条自岢罗坨村先向西再转南,经由秋坡村到戒台寺,为“赶秋坡”之路。《宛署杂记》载“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秋坡。……戒坛在县南七十里,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所,自四月初八说法起,至十五日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竟往逐焉,俗云赶秋坡。”民国周肇祥《琉璃厂杂记》曰:“从岢罗坨西行,人家夹涧,古槐大数抱,草树蒙密,多桃杏梨栗,约五里至石牌坊,明万历二十七年造,额上刻菩萨像。”现此路古貌无存。但是有故事。


秋坡村村民乔贵银老人讲:“可能是年代太久远的原因,书上说的‘赶秋坡’的事村里人听说过的很少,不过我也听过有关妓女住到秋坡的民间故事。说是早在戒台寺建庙的时候,有两个僧人曾到皇宫去化缘,没能见到皇上,但见到了娘娘。娘娘问他们:‘你们想要什么啊? ’看着他俩不说话,娘娘就说:‘柴米油盐要吗? ’僧人直摇头,她又问:‘那金银珠宝要吗? ’他们还摇头。娘娘生气了,骂了一句脏话便赶他们走了。没过多久,娘娘生病了,御医没治好,皇上后来又请了一个高人来瞧,高人问娘娘是不是最近得罪过什么人?娘娘说起先说没有,后来想起骂过这两个僧人,就照实说了。高人说戒台寺的僧人怎么敢得罪,于是就想法子,说既然你骂了人家什么,就得给人家送去才是。宫里于是招了一批妓女送道戒台寺去,但寺里是坚决不会留的,没办法就让他们住在了秋坡一带,因为在这干活的工人多,她们也不缺生意,赚的钱一部分则上交给寺里, 为贴补修建房舍的费用。”


岢罗坨村村民安国良老人讲,蒋介石夫妇曾经走过这里去潭柘寺进香。说是1929年,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到潭柘寺进香礼佛曾经过岢罗坨村。他们先在石门营刘鸿瑞家留宿进餐。第二天途经岢罗坨村,在街北一个很讲究的门楼跟前,宋美龄让轿夫停下了,在护卫的跟随下进了这家人院,这家宅院的主人是王汉臣,在北平有布铺,雇有几名伙计,是岢罗坨首屈一指的富户。当时,王汉臣并未在家,家里人见有位阔太太进了院门,并不认识,看着身后跟俩腰上别盒子枪的护卫,心里十分胆怯。宋美龄见到王家人后,怕产生误解,当即打招呼问能不能找口水喝。王家人便指引客人到客厅喝水。王家人把宋美龄送出大门,向街上一看,见前边那顶轿子旁有个人身着便装,头戴礼帽,挥手向村民致意,便认得是蒋介石,由此得知原来要水喝的就是宋美龄。蒋介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后,返回时又能到石门营的刘鸿瑞家停歇,再回北平。


除以上几路外,还有石厂、岢罗坨至万佛堂抄近山道。


(三) 古道遗存路段


1、 王坡村南及月严寺路。
2、 石佛村至石牌坊及戒台寺公路转弯处。
3、 岢罗坨村往南至108国道路段香道。
4、 西峰寺前至罗喉岭段。
5、 万佛堂老村村东、万佛寺西至蛤蟆石段。


(四) 侵华日军“警备路”


1、 庞潭路,西峰寺西南至罗喉岭段基本保存;
2、 石门营往北至葡萄嘴段无存。

 


返回索引页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