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中国门头沟

永定河文化研究

百度百科

xufeng的博客

有孔铜钱的博客

京西古道的博客

双塔邨人的博客

赤脚走天下

留住京城那一抹来自历史的绿荫

六只脚户外线路

 

永定河研究文集--京西古道 第十章 门头沟各镇古道 六、王平镇古道


王平镇东与妙峰山镇接壤,南与龙泉镇交界,西与原北岭乡和大台办事处毗邻,北与雁翅镇相连。永定河自安家庄北至韭园村东,贯穿全境。这里自古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煤业发达、交通咽喉之地。曾出土属于旧石器时期遗物,曾有汉代烽火台及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三年(545) 刻石,曾有辽金寺庙及元代垒塞遗址,至今尚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关城,还有众多有着悠久历史或曾经商贾云集的老村。


王平镇范围古今道路四通八达。古代道路主要有:永定河天然通边及河岸古道,西山大路及其通往大台、桃园的支路,经北岭通往潭柘寺的古道,上九龙山并可到门头沟圈门的古道,马各庄至道须、大窖等地的古道,抄近路通往下苇甸、丁家滩等地的古道等等;近现代道路有门斋铁路、丰沙线铁路、侵华日军“落沿警备路”、下清及清安公路(109国道辅线)、潭王公路等。

京西古道-王平镇地图
(一)西山大路


自三家店向西,经琉璃渠、水峪嘴,在牛角岭进人王平镇界,穿过桥耳涧、韭园、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王平村,在吕家坡村西进人原北岭乡界,经王平口、大寒岭、斋堂川可达房山、河北、山西等地;由三家店往东,连接北京城。


古道从牛角岭往西北方向下山,坡度不大,路面宽有丈余,路面墁石完整,散有蹄窝显现。至桥耳涧村不远处,路分为二,一路向西到东、西落坡。一路继续直行,经桥耳涧、韭园、东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王平村、吕家坡至王平口等地。略近一些。


桥耳涧,又名桥儿涧,当地人多称“巧(音)儿涧”。村中一沟,有石砌拱桥2座(村中及村西头各一座),村因桥得名。村距牛角岭约2里,古道从村纵穿。上村头有关帝庙,坐南朝北,俗称老爷庙,正殿3间,原有壁画;东房2间,已修复。院内有古银杏1株,临沟有古槐1株。关帝庙建于叫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前。
韭园村古道自桥耳涧村西北过古桥后折向北(偏西)不远即进韭园村。《宛署杂记》和牛角岭《永远免夫交界碑》上,均无韭园村名,但《宛署杂记》有桃园村名,且距马各庄不远,尚未到石古岩,疑为韭园村原名。原来多山泉,果树颇多,可能在某时期种菜多,且以韭菜为主,故更名为韭园。村东原有娘娘庙(也有说为龙泉寺者),出土过瓷器。此村原来还有龙王庙、菩萨庙等,已复建。


落坡村,1962年分为东西两村,马、姜二姓为大户。村中有古代军事寨墙、碉楼、地道等遗迹,今村人称其为“大寨”,还有关帝庙。村中核桃、柿子、櫻桃、梨树等果树颇多。关于大寨、地道、碉楼的来历,有金代关押宋朝徽、钦二帝之地的传说,与石古岩村东汉代烽火台为同一军事体系的说法,山大王所建山寨之说,但“元末垒寨”之遗存的可能性最大。落坡古村及其生态环境,与元曲大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个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意境吻合,且西落坡及南港村以马姓为主,故2008年建起“马致远故居”。村西有路通南港。南港村马兴寰参与乾隆四十二年(1788)申请免夫役之事,马怀印参与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西山大路后的立碑活动,马氏墓内以花为主的笔画是迄今为止在全区范围内发现的唯一的有清代壁画的古墓。


马各庄村原名马哥庄,后改称马各庄,由上、下两街发展为东、西两村,古道从韭园自东向西从马各庄村中穿过。盛产核桃、梨等果品和优质无烟煤等。东马各庄原有菩萨庙及皇姑寺,均已废毁。西马各庄原有温水峪庙,庙内有明代铁钟1 口,今存门头沟博物馆。据说,牛角岭杨八姐石像曾存西马各庄,抗日战争时期转存(或曰请)到大台村。东马各庄村内有古地道及马场,据析与落坡村“大寨”为同一体系或与明清马政养马匹有关。


马各庄向北到东石古岩村的古道因门板铁路的修建,已不见踪迹。 但从石古岩向西至石佛岭的一段古道,保存基本完好。


石古岩(音nie2)俗称大石古岩,又名东石古岩,古称石骨崖、石窟崖、 石窟窿村。《天府广记》和《明一统志》说:“在府西北一百一十里,上有石窟。”清康熙《宛平县志》说“在西北百十里,有石窟。”村东对面山上有汉代烟墩遗基,并于附近出土铁剑及箭镞等汉代兵器,可见这里早就是军事要地;明代又为黑石崖口所在地,与王平口、黑龙关、黄山店构成一道防线。穿村向西,再折向西北,古道原貌保存完好。途中过一深沟(桥子 沟,相传原称断龙沟),清同治十至十一年修复洪水冲断的桥涵仍在。桥外侧墙高约10米,底部过水涵洞高仅2米左右,砌石及填方量有百余方,足见工程巨大,但历经130余年,保存完整,亦证工程质量之高。由桥向西,即到石佛岭,古道修建于悬崖峭壁之上,路宽2~3米,北侧下方为门板铁路和永定河,石砌路基高约十余米,到河边还有三、四十米高,从路边护墙往下看,令人目眩,因此有人称之为“悬空古道”。再往西,有数米路段是将山体凿开了一个石槽修出来的,路面宽约2米,有不少蹄窝,地人称之为“石门”。过槽路西行近百米再折转向南,东侧峭壁上清晰地留有四方摩崖碑。1981年12月12日,门头沟区政府以“门政发[81]100号”文件宣布该处为第一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碑四块并列,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刻竣。一块记述修路情况,三块记载捐资众善芳名。束腰座,高1.1米,宽1.1米,一碑高2.4米,三碑高3.5米。碑云:“王平乃圣朝之基,乃宛平之治□地,……石窟崖东两浑河暴流,南北两山峡隘,水凶山险,润陡沟深,……每经风雪,行人危于颠沛,滚坡坠崖殃于斯者多矣!有明安禅师以修桥补路,务使民间不致登徒之忧。历风霜而不倦,越二三载方蒙遂志。深涧跨以坚桥,悬崖横以坦路。千百行人臻余庆,十方檀信沐洪庥。”参与修路者有锦衣卫、司礼监、王平口巡检司官员,以及高僧、善众。可见此路原已有,但崎岖窄小; 路为官道,颇受重视。


石佛岭又名石窟山。《宛署杂记》称“石窟山,在县西九十里。山临浑河,壁立千仞,一径上通,仅可容足。俯视河水,最为险阻。有一石窟,名般若堂。”修路摩崖碑之记事碑碑额雕刻三尊石佛,此地故名石佛岭。有“天下十三省,冷不过石佛岭”之说。


石佛岭至王平村路段古道,因开山及修筑现代公路、铁路,已不见其迹。从采石场而下,有西石古岩村、色树坟村,两村相连,但各为行政村。


色树坟村,据传因王姓墓地内有高大枫树,枫树又称色树,得名。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宛平县志》中已有“色树坟”村名。色树坟村南 ,二岩有古道通道须,村西有渡口通河北村。


西石古岩,俗称小石古岩,是从大石古岩分出的,村东头有色树坟中学(现称王平中学)。


王平村为古道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明初刘伯 修建北京城,民工由全国调集而来,完工后有不愿走者,被刘伯温安排到这里,为祝皇上平平安安,起名王平村。事实上,王平成村,比这要早得多。


村东北,河北村台地西北部,有“大魏武定三年(545年)刻石”,是南北朝时期东魏王朝为防御柔然族、库莫奚族铁骑入侵的建城记录;村西山沟内有龙岩寺古刹遗址,该寺始建年代可追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即有王平之名,隶属宛平县斋堂乡,元代末期建王平口巡检司及王平社。王平村后分为东西二村。《宛署杂记》上记录的王平村庙宇有龙岩寺、龙泉庵、娘娘庙(平顶山庙)、府君庙、马王庙等。平顶山庙(即娘娘庙)曾有庙会,十分热闹,民国初老九区区公所亦曾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娘娘庙被改作小学校,设有高小,附近十里八村上高小者均须来此。庙址在王平村煤矿食堂及俱乐部处。


现王平村派出所西北一民房院内有五道庙,为古道人村处,古道已被铁路隔断,过铁路小涵洞即东王平村村委会,院内有东庵大殿及其四至碑。大门口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石碾、石磨,其中就有2004年,村民在挖下水道时挖出的一件状如药碾但体型超大的石器,高0.71米、长2.4米 宽0.85米的一块天然巨石上有一个长约三尺、宽半尺左右的弯形槽,外配有直径一尺半的石磙。即熊梦祥《析津志》中记载的旱碾。而西王平村在2012年民居做外装修前基本保留了旧时商业街的风貌。


地宝西山孕,窑开石炭多;京城炊烟起,运煤靠骡驮。明清以来,京城百万之家,均赖西山之煤,运煤驮队日夜穿梭,把王平村发展成了商业一条街。西村上街西口,一棵古槐、几棵巨柳至今繁茂,依然在迎来送往,又像在向路人介绍古村、古街、古事。进街东行,瑞发骡马分店、白家油盐小铺、鞍子铺、魏家小铺、悦来骡马店、祥和成杂货铺、玉台厚杂货铺、张家骡马店、万成号杂货店、和源聚杂货店、万成骡马店、鞍子铺、棺材铺、广顺成杂货铺、庆德堂中药铺、范家杂货铺、肉铺、首饰楼、豆腐坊等几十家商号店铺分列在古街的两旁,可以想像,当年这里定是车水马龙、此进彼出,一派繁荣景象。下街路北广顺成院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大门槛高门阔,正对大门的砖雕影壁墙上清晰地存留着“鸿禧”两个大字;二进院落之间是垂花门。此院最早的主人王锦龙在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两次立功,五品顶戴和六品顶戴的军功牌至今还在其后人手中保存。王平村也有不少寺庙,如:马王庙、老爷庙等。还有大秧歌和五虎少林会,旧时每年元宵节还举办灯场。


出西王平村往西一里,有花坡根,古道遗存复现。北山沟内即龙岩寺遗址,近年发现塔幢一座,汉白玉质,八棱幢身,高1米,通围1.12米,正面刻“龙岩寺住持宗主正纯公之塔”,余面刻正纯公行实,通微道人陈道先书丹,石匠徐清刊刻,提点(寺职)幸道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岁次甲戌孟夏辛已日立石所建,文曰:“大元国大都路宛平县斋堂乡王平龙岩寺,有正纯大师系卢江县人氏,先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间因赴大都资戒会,游历到本寺,正纯公拜礼显忠公为师,勤力苦吟,一志不移,六十余年如一日。徒弟幸道不忘师训诲之恩,竖立宝塔 以显其迹。”《宛署杂记》载:“龙岩寺,在王平村,元元统二年建,沙门幸道己,寺今废,有松一,亭亭如盖,相传为辽金所植。”对照幢文,可知元初平隶属宛平县斋堂乡,但书文年号有误,所说年代实为建幢年代。该寺遗址内松已无,残垣断壁仍存。从花坡根往西,长约100米的古道路面、墁石部分还在。


吕家坡,至少在明代已成村,原名果园,相传山西吕姓迁来后,且为大户人家;又因村落建于坡上,改名吕家坡村。村内也曾有一些商号店铺。因地下采煤,为地上居住安全计,住户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撤迁,至王平镇河北村。


(二)几条支路


明《宛署杂记》称:“王平村。其旁横者曰石鼓台、曰清水涧……各村,俱棋布王平村之四方,无正路云,又十里曰王平口,为过山总路。”可见王平地区除西山大路北道外,还有很多支路。主要有:


1、 韭园通往丁家滩路。在韭园大洞北,山岩陡壁上开有“之”字路上行,越岭后下山到丁家滩村。
2、 西马各庄至道须。东西马各庄之间大沟上,有三孔古桥及修桥碑一通,西马各庄村中有清嘉庆年间所修单孔古桥一座,过桥往西南即通往道须的古道,途经马家、傅家等地。道须以“道”得名,旧时煤窑众多,与马各庄村合作,扩修了这段古道,至今石砌路面及蹄窝尚存。
3、 南涧至北岭路。此路经瓜草地、北岭等村与西山大路中道及南道相通。
4、 东王平村至清水涧、安家庄、雁翅路,由东王平村东头上北坡,从落坡岭南面经过,到清水涧村。出清水涧村往西,一路通往桃园、大台,一路通往安家庄、河南台、雁翅、芹峪口。此路是永定河右岸道的一段,在东王平村村北、安家庄对面等地,尚有部分路段至今保存。
5、 吕家坡经北大岭至大台、桃园路。此路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西山大路碑记》中有记载。即“以至吕家坡、口子西、大岭各处要路冲塌6、通往河北村路。东王平村村东口,一路至永定河河边渡口,直至上世纪60年代尚有渡船往来。过河后路通河北村。河北村村北有东魏武定三年刻石,河床内还曾出土大石臼,可见南北朝时这里已有聚落,可能即《宛署杂记》中记载的“王平村,其旁横者曰石鼓台”。村东山包上有清代曾为镇国公的星海墓。


(三) 九龙山路


自落坡、南港村,分别有路上九龙山,后合为一路,到九龙山娘娘庙此路为九龙山后山进香道,又为九龙山南北往来通道,下山即圈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在使用。


(四) 精品古道遗存


王平镇范围内,古道遗存甚多,但最为“经典”之处有:


1、 桥耳涧牛角岭路。桥耳涧村村东南关帝庙旁边,古道原貌出现至牛角岭,路宽4米以上,所铺路面石完整,两侧有饭馆、酒馆遗址;上有“尿尿窝子”,村上不远处有通往落坡村的古道路口,牛角岭有关城、庙址、石碑。虽然“落坡路口”往上至牛角岭,古道两侧的土地于上世纪50年代由当时某位区领导决定划归妙峰山水峪嘴村,但古道应不受村界限制,当属地区文化遗产,尤其牛角岭在历史上一直是行政建置交界处,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远免夫交界碑记》为王平口巡检司所立。


2、 石佛岭路段。自东石古岩村上至色树坟采石场的石佛岭路段,“栈道”风貌至今遗存。古道建于悬崖之上,“石门”处蹄窝密集,明万历六年(1578)修路摩崖碑形特殊、规整。站在古道上,自南往北,古道、门斋铁路、109国道副线、永定河道、丰沙铁路,一目了然。如冬季行走,还可体验“天下十三省,冷不过石佛岭”的民谚。


3、 其它。如西马各庄至道须古道、花坡根古道、吕家坡至北大岭古道、东王平村至清水涧古道、落坡与南港至九龙山古道,也都有可瞻览之处。


返回索引页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