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中国门头沟

永定河文化研究

百度百科

xufeng的博客

有孔铜钱的博客

京西古道的博客

双塔邨人的博客

赤脚走天下

留住京城那一抹来自历史的绿荫

六只脚户外线路

 

永定河研究文集--京西古道 第十章 门头沟各镇古道 九、雁翅镇古道


由原青白口、大村、田庄三乡合并而成的雁翅镇,位于门头沟区中北 部,东与妙峰山镇和昌平区接壤,南与王平镇和大台地区为邻,西与斋堂镇相连,北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东有张家山,南临清水尖和髽鬏山,西有塔岭、棋盘山,北有笔架山,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穿境而过,有清水河, 湫河、观涧台沟、黄崖沟、下马岭北沟等支流汇人,可谓山峰环立,河沟纵横,形成多处隘口,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水陆交通、尤其是陆路交通不仅十分发达,而且相当重要。

京西古道-雁翅地区地图
(一)永定河右岸道


此路经由东王平村、清水涧、安家庄,自河南台村东南进入雁翅镇界,经河南台、饮马鞍到下马岭南岸。自饮马鞍向西,有小径经黄崖沟到青白口,可避开过永定河之险。《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载“饮马鞍成村时 间大约有一百年,原来只 是部分下马岭的村民来此散居,后来慢慢人多起 来形成了村落。那时还没 有109国道,村民对外交 通主要集中在村北的山道。古道经过黄崖沟(属 傅家台村)可以到达斋堂 镇,是京西商道的一部分。村北曾经有一处清泉,泉水清冽,经年不息, 因地处商路要道,往来客商大多在此饮马,久而久之,便得了饮马潭的名字。后人则称此村为饮马鞍。”


《门头沟区公路史》载“自王平村北行,越落坡岭,至清水涧,跨浑河,沿河而上,经安家庄、河南台、雁翅、虾墓岭(下马岭)、青白口,至军下 (响),并人西山大路。此路称小南道,或北道。”事实上,安家庄村对岸,自“清凉界”沟口至“京西十八潭”口,再往北至河南台,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古道,可以证明自清水涧至饮马鞍村北,古道一直在永定河右岸,有渡口通往安家庄、雁翅等地。近年亦有人称此路为“西山大路”正路,似有不妥,除《门头沟公路史》已载明到军响才并人西山大路以外,由于此路很多路段在河边,一旦永定河发大水,便临时中断,从而不能保障“全天候”运行,而真正意义上的“西山大路,除三家店至麻峪、庞村及卢沟桥等几处有桥的渡口外,一直到斋堂、到怀来、琢鹿、涞水,都是避开永定河的。


但是,不能说西山大路比永定河右岸道历史悠久。因为西山大路修通之前可能河岸路已经存在了。


(二)田庄路(又称芹淤路)


今雁翅镇之原田庄乡地区,是斋堂与北京市昌平区的一条通道,内有古刹白瀑寺。


从雁翅镇芹峪口进田庄沟(一说下马岭沟),沿东南侧坡根到苇子水村。再行至田庄村,经松树村、高台村至淤白村,再东行经泗家水村向东越岭后进入昌平界。田庄村南有路经南山村到上苇甸。


《门头沟区公路史》载,自“芽峪口起,经苹子水、田庄至淤白村止,全长约30华里,平日干沟无水时,骡驮可沿干沟河滩地而行。……自淤白村东行,经泗家水、菩萨崖可达昌平县之高崖口或阳坊等地。田庄地区的农民,每到秋收之后,或农闲季节性,大部习惯地到昌平镇进行贸易,交换农副产品。芹淤路向西可与西山大路相连接,形成沟通斋堂地区与昌平(区)之间的重要交通运输干线。斋堂地区的煤炭可通过此路运往昌平。因此,此路又是一条从宛平县至昌平(区)的通衢大道,有着交流物资、沟通文化的重要作用。”


苇子水,明代已成村,由多姓氏村民组成,后只剩高姓发展至今。除东西主干道外,村东山一路经田庄南山可到上苇甸,村西北经石梯儿路,走甜河涧可至山神庙、大村。


田庄村,为该地区中心大村,村落历史亦十分悠久。《宛署杂记》称:紫荆寺,在田家庄。相传隋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分居,议分紫荆树),一名枯死,兄弟感悟,复合,荆亦复荣,即此地也。”今村内紫荆坨下有“大佛殿”不知何庙,疑为原紫荆寺址。由此分析,田庄村的成村年代,可追溯至隋朝。村西青茶岭娘娘庙及村北崔家坟,各有青茶古树(黄连木树)1株,亦可佐证田庄村的古老。田庄村往南,经南山村往南越岭,有古道通炭厂、上苇甸。村西头走毛儿岩古道15里到大村。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104军军长安春山曾由大村至田庄,走妙峰山后山逃到北平,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也有军队经由此路。田庄村东面的田台村、松树村,往北也有一条山路通往大村及杨村。


淤白村,元代建村,村中主街之上街称白瀑岭,下街称淤泥坑,后发展为一个整体抗日战争时期合名改称淤白村。村东隘口名白瀑口,为军事要隘。村北八里金城山,有古刹白瀑寿峰禅寺,通称白瀑寺,始建于唐代, 辽、金、元、明等各代均有重修。有金皇统六年(1146年)圆正法师塔及元代 源衍长老塔幢、本勤禅师塔幢,有元元贞二年(1296年)《大都宛平金城山白 瀑寿峰禅寺产业记碑》,明隆庆二年(1568年)《金城山白瀑寿峰禅寺重建大 悲千佛记碑》等文物。明隆庆二年碑文曰:“金城山去京都百余里,东接白 羊城,西达沿河口,北抵镇边城,大约俱□□舍有奇。万峰叠翠,四面□□ □居其中,山形环抱,林木森蔚,百禽飞鸣,泉水溜涌,盖幽然胜境也。建于□□唐间,相传以为尉迟敬□□□。辽、金、元时皆重修,记石为潦水所摧,兹不考矣。”按此碑文,白瀑寺始建于唐代。碑文中还多处提到“古道”,可见此古道十分古老。淤白村另有路通马刨泉、上苇甸等地。


泗家水村,明已成村,称寺家水,抗日战争期间改称泗家水。村东路通昌平,村南山路通禅房。


据《门头沟区地名志》载:“田庄村,旧时为斋堂川物资集散地,有古道通淤白、高崖口至南口,为历史悠久的古道之一。”抗战期间曾为我秘密交通线,包括英国人林迈可等,诸多仁人志士经过此路,往返于北平与 抗日根据地之间。现公路多以原有古道线路为基础,而古道多被破坏。


(三)大村路


大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边防的险关要隘,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从芹峪口往北,进人大村古道,经四十五岭到大村。


大村位于门头沟区北部,现属雁翅镇,原设大村乡,辖大村、房良、杨村、马家套、山神庙、跃进等6个行政村。大村位于常峪沟中的一块小盆 地上,是该地区最大的村子,原称常峪村,清代改称为大村。


村南现存北齐长城遗迹,东西走向,蜿蜒约两千米。明代长城从大村 北侧经过,自东北的居庸关,经大村连接重要的守备城池沿河城,在大村地区设有常峪口、常峪西口、方良口、南石羊沟口、北石羊沟口,并有驻军。 这个地区的村庄也大部分形成于明代。为了军事上以及当地居民出行的需要,而形成了由大村为中心,通往四方的数条古道,统称为大村古道。


1、 大村——芹峪


大村经四十五岭至芹峪的古道(有称四十五岭古道)是大村地区各村通往门头沟区腹地的主要道路,从芹峪口向西可达军响、斋堂、沿河城等地;向东经雁翅可达门头沟的门城镇。这条古道从大村起向南,走西峪鸭脖、狼虎沟、古家坟、棒槌山、棒岭台、龙沟、长沙岭、立石台到芹峪。长约18公里,均为越岭线,是翻山越岭的古山道,号称“四十五岭”。该古道未经铺砌,完全属自然形态,但坡度不大,可走行人和骡驮。在斋堂公路修通以前,原大村公社的干部去区里开会,都是走这条山路,到芹略口后折向东去,到雁翅坐火车。


现今这条古道已经荒废,被南(口)雁(翅)公路所取代。


2、 大村——镇边城


从大村向北,沿镇边城沟谷北行,4公里到市界,再北行4公里,即到达河北省怀来县的镇边城。镇边城是明代内长城上的一座重要的守备城池,大村地区长城各口均受辖于镇边城。镇边城在历史上亦曾隶属宛平县这条古道既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又是一条古商道,沟通了大村地区与河北省怀来县镇边城及横岭地区的商贸往来。这条道路完全是沿沟而行,因而道路比较平坦,可通车马,运输比较方便,现今已被大(村)镇 (边城)公路所替代,成为门头沟区出境,达张家口及内蒙等地的一条重要通道。


3、 大村——昌平老峪沟


从大村向东北经杨村、方良就进人了昌平县的老峪沟乡,经马刨泉折向东,经新开村、高崖口、西峰山、流村镇向北,即到达南口,从这里向北达居庸关,向南经阳坊镇可到京城。这是大村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商业古道,大村地区出产的马套扁、核桃等于鲜果品大多是通过这条古道运往昌平的南口、阳坊及京城去贩卖,大村地区的人们赶集到南口、阳坊,或去京城也大多走此路;同时也是西奚古道(明内长城“三关”联络道)中的一段。现此条古道已被公路所代替,是门头沟区出境的一条重要通道。


4、 大村--珠窝古道


这条古道形成较早,又称九河沟路。在明代《宛署杂记》上已有记载, “曰沿河口、白杏叶口、曰朱窝村、曰马家套、曰长峪村……。”这是一条大村地区长城关口与守备城池沿河城相连接的军事通道。从大村向西,经得胜寺附近折向南,走九河沟(湫河)可达珠窝村。这条古道完全是沿山间沟谷而行,两侧山峦峭壁,十分险峻。河道干枯时可通行人,骡驮,现已修通水泥路至新马套村。走出山口即是云山庄园,向南通傅家台,向西即为珠窝村,从珠窝村向北即是珍珠湖,从这里可达沿河城。现今此路已修成水泥路。


5、 南石洋沟路


从新马套对面西口子进南羊沟至“道沟”岔口,往左(即南)通芦子水及向阳口,往右可至怀来县水头及明长城圆城子。在南羊沟口与道沟之间,有梯子沟,通梯子壶(我昌宛怀联合县公署曾在此办公)及芦子水。此沟已辟为南石羊大峡谷景区。


6、 大村---  田庄路


跃进村经甜河涧可至苇子水。
山神庙村有一条路至田庄。
从大村走毛儿岩沟至田庄。
从杨村有一路至田台、松树两村。


7、 大村 ---  向阳口


此路即西奚古道中的一段。即从大村沿湫河至九河口,先向北再转西经庙鞍至向阳口。


(四)永定河左岸道


自安家庄、雁翅、芹峪口至下马岭,越下马岭鞍至太子墓,再前行至傅家台,经渡口可过河至青白口,或继续沿岸前行,可至湫河口、珠窝、向阳口、沿河城。此古道除下马岭鞍越岭道外,大部分路段先被“门斋铁路”所取代,后被侵华日军“警备路”中的“落沿路”所破坏。  


(五)青白口至碣石路


由青白口村往西,沿水泉子沟南西行,一路越塔岭至后桑峪,一路通黄土贵,一路经碣石、书字岭、东岭等村至沿河城。这也是一条由古军道发展成的商旅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不少贩运牲口的、或者往大红门送牛、羊的还在走此路。

 

 


返回索引页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