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14|回复: 2

探访京西古村落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16-2-24 15: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访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古道的沿线,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它们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这片明山秀水之间。这里峰峦叠翠,沟谷纵横,古道蜿蜒,是北京的西部屏障和交通要道;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是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名山荟萃,古刹错落,饱含浓郁的宗教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京西古村落--爨底下村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有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从横贯村南的古道上仰望全村,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颇为气派。村里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代风格,与北京的四合院并不相同。这里的大门都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各家的正房东山墙均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为长为大之意。爨底下的屋子盖得精致,那砖砌的垂花门门楼,循规蹈矩。下有门墩,上有门簪,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墙上是“福寿禄”的壁画,脚下铺着青紫两色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再看依山而建的四合院,虽然受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但该按规矩走的绝不苟简,走进门楼,必是雕砖镶嵌的影壁。墙壁上有很多花样,从清朝时期望子成龙、阖家欢乐、喜鹊登枝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到红色年代的领袖语录都很齐全,详细记录了村落历史的整个进程。
  院里虽然空间狭小,但每家的院落仍然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讲究的院子大都分为前后两座,左侧有小通道相连。前院正房住长子,左右两侧房住庶子。后院正房住老太爷,侧房为小姐闺房。不同的房间主人,连窗棂的图案都各不相同。整个院落主次分明,长幼有序。这一点,很体现爨底下的文化,即使僻居深山,也决不失了体面,乱了规矩。
  在爨底下村口,有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一个巨大的“爨”字书写其上。“爨”本是灶的意思,按巨石背后的说明,“爨底下村”是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可当地村民们对此则另有一说。他们解释此村的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韩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富足,看村后的大崖头似一大灶,便给这个村子起名叫“爨底下”。为使这个难写难认的“爨”字让别人认识和理解,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取其“大火烧二木,韩(寒)姓也兴旺”之意。看来村民的解释更能朴实地反映出这个村子的文化。

交通路线:苹果园地铁站乘929支线路公交车爨底下路口站下车即到。

自驾路线:沿109国道西行到斋堂镇前行2.4公里,抵青龙涧桥岔路口右转(直行灵山)5公里到达爨底下村”。

京西古村落--灵水村 千年古村
  灵水村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座古村落,距北京78公里,为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2005年11月,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灵水村儒雅、质朴、恬静和深邃之美。斑驳的房舍、蜿蜒的巷道,伴着寺庙的残壁、老宅的深院和古树的枝叶,都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岁月。
  享有“举人村”美誉的灵水村,为群山环绕,毗邻莲花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长方形。在村子的南岭上观整个村落似龟形,龟为“四神煞”之“玄武”,是主管北方的灵物,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玄武(龟)头朝南,尾朝北,三条东西走向街道与南北走向的胡同构成分明的龟纹,龟纹的大小块是由四合院组成的。有人说,灵水村的村名的“灵”字就由村落整体布局而来。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家族为主。现在村中居民为多姓聚集。
灵水村八景
  地处京郊深山老林的灵水村也有八景之说,这隐隐的让人感到灵水村与皇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连景观都仿效皇城。
  灵水村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有“灵水八景”之说,据说灵水村玄帝观墙上题记的灵水八景为:东岭石人、西山耸翠、南庵近眺、北塔凌云、龙泉观水、古柏参天、文星高照、挺松榆儿。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大同小异,其中有的景点是以古庙、古塔、水池为衬托,由于有些古庙、古塔、水池已不存在,则景点也消失。
  现在的灵水八景被认为是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

交通路线:苹果园地铁站乘929支线路公交车至军响路口站下车即到。

自驾路线:走109国道在王平与河北交叉口处,选择王平方向经河南台、雁翅到达斋堂镇,见一路标指向灵水村右转,四公里即到。

京西古村落--斋堂镇黄岭西
  斋堂镇黄岭西所在方位位于镇域西北沟内,东距镇府5公里,在109国道85公里处往北,沿川底下公路,至青龙涧口,有油路2公里至村。
  黄岭西土壤山地淋溶褐地,土层不均,多砾石,遂有“斋堂黄岭西,古村山后藏”之说。村落呈凤爪形,由上涧、下涧、西涧组成,村落面积6万平方米。植被以杨柳、核桃、山杏为主,山间以刺槐、木兰、山荆灌丛为主。
  黄岭西主要特产花椒远近闻名。一进该村地界,就能闻到花椒香。

黄岭西村八看点
  山村民居
  千米曲径石块铺就,山村民居耸立两旁。墙壁里出外进,巧用空间。山墙上的太极图,邻街面的板大门,对门口的影壁墙,翘起的房脊,联脊的砖雕,高低错落的宅院和歪邪透出的门窗以及三合、四合、套院,构成了一幅幅山居图,名副其实的移步易景。
  木兰树王
  上涧北坡,贾秀才坟旁,一米多粗、二十多米高的木兰子树,学名栾树,华北罕见,堪称“木兰树王”。枝繁叶茂的树冠,由青变黄的树挂,黑珍珠般的木兰子项链,勤俭持家无一懒子的谐音树名让你不得不去瞻仰。
  北庵石雕
  村内北涧尽头,有庙曰“灵泉庵”,位于村北,俗呼“北庵”。山门、大殿、配殿厢房皆有。尤为巧妙的是,将寺庙建筑与民居手法融为一体:地块小,没有天王殿,将护法金刚刻于山门的门腿条石上;大殿戗沿砖是普通民宅的“鹤鹿同春”的砖雕;下部墙腿石上的横石雕以“福到眼前”;腿石则雕着佛教的宝相花。是佛教文化与山村建筑的巧妙融合。
  山字梯田
  黄岭西村,地无大块,环顾四周,层层梯田。“一亩十三堰,地块组成山。越往上越小,数数数不全。拿起草帽走,帽下是一堰。”村内几百亩地皆由众多13堰组成。如此梯田,斋堂少有,京郊难寻。真可谓“关窗掩此景,开门见春田。”
  漫山古柏
  沿黄岭西北进柏峪涧,有庵曰柏峪寺;北行则是柏峪、柏峪台诸村,此等名称皆由漫山古柏而得。就在那柏峪寺(此乃俗称,庙称清泰寺)旁,粗的柏树比比皆是,有自然生长,而半坡上的树群似是人工造就。据说,这还是经过明代修筑宫殿和清代伐柏碾香之后留下的古柏群落。一睹漫山古柏,定会终生难忘。
  花椒飘香
  人怕上万,树怕成片。黄岭西村,不论是院中,道旁,山上,田间,处处有花椒。花椒之树,耐旱易活;花椒之果,亦食亦药。采摘时节,人未进村,先闻飘香。青椒泡菜,红椒调味,乐在亲手制作,亲手采摘。
  “画眉石”窑
  《宛署杂记》所载“画眉石”,为金代宫女描眉之品。“黑色而性不坚,磨之如墨,拾之染指。”就是黄岭西等处所产的“青煤”,百姓俗称为“青灰”。“青灰”含油,旧时画眉,后来刷墙刷瓦。
  写生画苑
  综合上述诸多看点,加上南面的“连山佛”、三条“明清古道”以及“灵泉圣水”等古老的传说,这里便成了影视基地,写生画苑。

      公交路线:929支线公交车从苹果园地铁站直达爨底下村,在黄岭西口下车。

自驾路线:从北京沿109国道西行,到85公里处,进入爨柏线,到黄岭西口左转行1.8公里即到。

京西古村落--清水镇张家庄村
  清水镇张家庄村落有很多古民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一个接一个的挨着,感觉紧凑而幽深。之间的小巷是用青石随意铺成,甬道上长着青草,两边的高墙用石头垒砌,相对着形成婉转自然的小巷。
  这些四合院形制大抵差不多,每一个小院都有一个精致的门楼,三、四步踏阶,青石长条。
  沉稳端凝的鼓形门墩石一边一个,上面有细密的砖雕纹饰。门楼两侧的墙壁上画两幅闲散疏落的长方形水墨,烟气弥漫,山色辽远,飞白处题:“红山绿树碧溪桥,清风秋色满山腰”,另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尔知年。”有的人家不画山水,在两侧墙壁上用很精致的刀功刻成对称工整的砖雕纹饰。门楼上面倒挂着门楣,木板镂空,雕刻花草,枝蔓勾连,显得文秀俏美。门楼两侧的立柱砖墙上有博风,左刻莲花,右刻牡丹。砖雕为方形阳刻。踏上门楼台阶,往上看,可见彩绘棋盘格及藻井,云纹连绵,意态飘逸。
  出了小院登上西坡,田地里禾黍离离,迎风摇摆,回首向下俯视,只见村落里四合院的屋顶彼此相连,瓦棱起伏,如凝固的波浪,动静参差,凝重端祥,颇有古代士绅受人尊重敬爱的儒家气象。

公交路线:由苹果园地铁站乘929路公交车至张家庄村站下车即到。

京西古村落-王平镇韭园村
  王平镇韭园村位于京西九龙山麓。该村成村古老,应在辽金时代,因村中有些古迹是在金元时期。该村是京西古道上的“王平古道”出入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在古时,京城里的人们要以煤炭为薪,而西山遍藏乌金。于是,京西和山西、内蒙古一带的拉煤运货的驼队、马帮就来往在西山古道中。
  远古风烟,筑城御边,驼队铃响,马帮来往,宗教活动,使古道、西风、驼铃、瘦马等神奇故事流传在古道两侧。现门头沟区有古道很多,如从三家店村到妙峰山的古香道、从大灰厂到戒台寺的古香道、从圈门过街楼到潭柘寺的古香道、从斋堂到沿河城的古道、从清水涧经爨底下到柏峪村的京西古道、还有这条“王平古道”。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京西古道最早的始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
  最值得韭园村民们骄傲的是,在韭园村的西落坡小村内,有我国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故居坐西朝东。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进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间。现马致远故居已经完成修缮,已正式对游客开放。“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对京西古道沧桑历史的写照。
  韭园村在九龙山脉的环抱中,四周是山峦叠翠,树木葱茏,风景幽丽。村中有多眼清泉(小桥流水),泉水清凉甘甜,成为村民的生活用水,并多有果树,像核桃、柿子、枣树、樱桃、桃、杏、李等,尤多古核桃、古柿。游人到韭园古村可访马致远故居,体会千年古道悠悠之情。

公交路线:由苹果园地铁站乘929路公交车至石古岩下车左行1公里即到。

自驾路线:阜石路(莲石路)→双峪环岛→109国道→下苇甸109复线→石古岩村左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

帖子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
发表于 2016-11-23 14: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16-12-13 18: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5-5-4 11:18 , Processed in 0.0173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