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7|回复: 1

背篓·笼驮·背架子

[复制链接]

5

主题

11

帖子

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9
发表于 2016-3-8 1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篓·笼驮·背架子赵永高



背篓

背篓


笼驮

笼驮


背架子

背架子





  背篓是京西人力运输工具,笼驮是京西畜力运输工具。旧时,人们吃、穿、用的和种地所需的种子、肥料等,不是人背就是驴驮。因此,背篓和笼驮成为了家庭必备之物。
  背篓,用荆条编成,筒状,有袢,上大下小,便于将物倒出。笼驮,与篓相似,底尖,由一对组成。中间有两根弓形矩棒串起,便于架于鞍桥之上。背篓的大小、形状五花八门,有背谷用的花篓和背土用的背篓;有大人用的大篓和小孩用的小篓。旧时小孩上学,就能帮助父母做活,起早拾粪,星期日捡柴,秋天背南瓜、豆角,冬天背土、背冰所用的背篓,随着年龄的增长,力气的增大也要发生变化。全家老少都干活,于是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篓子。
  对于背篓和笼驮,有人说出了几句顺口溜:
  人背篓,驴驮驮,家家年年门口过。
  背篓少,笼驮闲,家家天天像过年。
  门头沟区98.5%是山区,旧时车舟不通,吃的、用的要一篓一篓背回家;垃圾,要一篓一篓背出去。秋天谷草上场,则用背架子运输。冬天,地光场净,人们砍柴烧炭,来回七八天往返于京西古道上,也是身不离背篓、背架子。在长期运输中,人们还发明了“丁字拐”,用它一支,就是歇坎,背炭者就可缓缓气,抽袋烟;上坡、下坎,有它扶助,背负就能稳当。据传,沿河城有人一顿饭吃12个窝头,背200斤棒子拉屎不用脱绊,为什么?有丁拐在手,利用杠杆原理,一点就能起身。
  说起丁拐,故事很多,在京西古道上,《付三倌》的故事是妇孺皆知,就是讲上三天三宿也讲不完。其中,“丁拐单打劫道贼”就是其中之一。话说这付三倌,拄着丁拐,背着木炭,来到一个去处,人称这里是“三根黍秸顶着天,一年四季守边关。五防六月下大雪,十冬腊月水成山。”这就是明清之时王平口与齐家庄两个巡检司的交界之处大寒岭。那时,这里已无官军把守,却是时有盗贼出没。付三倌刚刚找到一个歇坎,将炭篓放平,尚未脱绊,就被一个硬东西顶住了太阳穴,只听道:“别动,动就打死你!”常跑山道的付三倌,用余光看清了顶他的硬物,知是一把小锄。于是,慢慢地举起双手,瞬间用丁拐一支,将那山贼顶出去足有一丈多远。接着,他单手抡起丁拐,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舞起圆如轮,山贼看不清其身。只听付三倌一声“着”,丁拐打在了山贼的屁股上,吓得山贼磕头如捣蒜,连称:“好汉爷爷,饶了我吧!”同伙的另两个山贼一见,吓得不敢上前,早已溜之乎也。付三官接着教训道:“想活着,别作恶,进城卖炭有吃喝。”你还别说,那个家伙后来还真与付三倌成了好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帖子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3
发表于 2016-12-1 2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5-5-4 11:08 , Processed in 0.0177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