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8|回复: 1

麻潭古道上的村落遗珠 京西古村正在悄然变化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6-4-10 18: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潭古道上的村落遗珠 京西古村正在悄然变化



麻潭古道

麻潭古道

侯庄子的骆驼道如今湮灭在断壁残垣中间。


只要有车驶过,“侯庄子”公交站牌前就会腾起土雾。正在那里等车的人,不得不拢起袖筒遮掩口鼻。向东不远有一个大的工地,正在为六环路辟建“广宁出口”。其实,还要往南走很远一段路,才能到侯庄子的老村。侯庄子新村则要走更远,如果在“四道桥”那一站下车,正好就到了侯庄子新村的小区门跟前。随着新一轮的城区改造,一些老村子已经发生了位移。京西古道上的古村落正在悄然变化……


侯庄子


骆驼道与稻地渠


永定河在三家店出山后,分为东河、西河两个支流,南下又在卧龙岗汇合。东西河之间夹着一大片形似渔船的滩地,中间大两头小。据说自辽金始,潭柘寺的僧人引浑河(即永定河)水灌溉滩地,大面积种植水稻,后人便把这里称为“稻地”。在稻地这片淤积平原上,曾有潭柘寺的大小十八个庄子。


侯庄子村位于稻地片北端,过去有条骆驼道穿村而过。两头东接永定河东河板桥(俗称善桥),西接西河板桥,成为连接大峪与石景山之间古道的重要一段。前几年因为修六环路,西河道被填埋上了,侯庄子的住户也大多南迁,现在四道桥稻地小学对面那片新式别墅区便是侯庄子新村。


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村民侯敬德指着一条依稀可见的土路,说那就是过去骆驼道的位置。以前道路宽约两丈,从京西往北京运煤驮灰的队伍中,骆驼是主要工具,另还有大马车。侯敬德的太爷曾在这条道上开过骆驼店,如果赶骆驼的人无法顺当过桥,就供他们临时歇脚,为骆驼备足草料。骆驼道在村子西侧形成一个丁字路口,向南连接四道桥村,稻地的粮食由此可一直运往潭柘寺。


村西原来还有一条灌溉渠,可以解决整个稻地的农田灌溉,被称为稻地渠,当地人管它叫“龙渠”。龙渠从永定河引水的龙口就在原来的侯氏坟地旁边,侯家又是村子得名的大姓,外地人就称这里是“大渠侯家”。现在稻地渠只在村南临时周转房院里残存有一段,渠道有两米多宽,上面的水泥据说是1968年加固时砌的。


麻潭古道

麻潭古道

四道桥的桥已经消失,曾经香火旺盛的龙王庙几近倾圮。


麻潭古道

麻潭古道

桥户营药王庙前的古槐见证了古道村落的变迁。


四道桥、桥户营

永定河旁的两个“桥村”


四道桥村处在稻地渠的龙身位置,村名也与灌渠有关。这一带是稻地中最开阔的地方,为扩大灌溉面积,稻地渠在村边向不同方向又分出3个支渠。加上原有的主渠道,共计4个灌渠,每个渠道上面架有一座小桥,“四道桥”由此得名。


以前桥能见到的时候,安武还对桥特意做过丈量,他说每道桥有一人多高,长约一丈八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建造桥身用的青石,一般只有皇家寺院中造桥时才会用到。现在四座桥都已没有了,保留在白庄子一带的一座桥,据说和它们极为相似。


四道桥村曾是潭柘寺重要的产粮庄子,虽然已经看不到确切的遗迹,但自然村名里依然保留着“大有庄”、“增胜庄”这两个名号。有了水渠、庄子,还得防范洪水泛滥带来的灾祸。潭柘寺以前专门在村里建了一个龙王庙,取镇水保护庄园之意,庙的正殿还在,塌垮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桥户营村同样以桥得名。永定河的西河从村东流过,板桥成为连接东西两边的主要通道,也由潭柘寺出资修建。负责看管和维护的桥户人家后来定居在此,形成了村落。听村里老人讲,村子最早就建在一个半圆形的沙土坨子上,既可以避风向阳,又能免除水患。村后的沙坨子相比更高,以前人从北面的葡萄嘴方向过来,如果不到近前,甚至发现不了这个在沙坨子上藏而不露的村落。


桥户营村的药王庙在当地名气不小。因为是本地独有,过去在四月二十八药王爷生日当天,外十三地区的村民就赶来祭拜,桥户营与上岸村两地的会头还会联合举行走会仪式,场面空前热闹。现在的老年活动站正是以前药王庙的所在地,不过除了几棵古树,再没太多遗迹。



麻潭古道

麻潭古道

麻峪不只是京西古道中路的东端,也是麻潭古道的东部起点。古道与永定河若即若离的情形,在麻峪体现得最为明显。


曹各庄

南路上的别样信仰


现在的桥户营与曹各庄紧挨着,连门牌号都贴在一起。因为距门头沟区近,街巷中店铺相连,光发廊就不在少数,城乡接合部的气息非常强烈。和曹各庄密匝的新建筑相比,后街路南的天主教堂更引人注意。这个教堂坐南朝北,共有5间。教堂虽然不大,但现在每个周日前来做弥撒的人却不少。


有时如果教堂里人满了,甚至外面还站着一些前来祷告的人。祈祷活动中最隆重的当属圣母升天等四大瞻礼,不但有本地教民,还有来自石景山、海淀、大兴、房山、丰台的教民。可以说活动的影响范围涉及到京郊西半部的广大地区。活动隆重的时候,政府也极为支持,据说时常有公安人员协助维持现场的秩序。


门头沟区的天主教堂有2座,除了这个,还有一座在后桑峪村,在历史和规模上还要更胜一筹。曹各庄的这座天主教堂,据说是从北京的西什库教堂(也叫北堂)传过来的,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一位姓陆的神父发起,联合了桥户营的崔家、安家集资兴建而成。不过,最初方位是坐北朝南。后来曾被义和团烧毁。之后教堂经过了几次重建,最近的一次在1995年。


受传教的影响,曹各庄村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村民较多,习俗与周边的村子也区别较大。教民不烧香、不烧纸,过年不贴对联、不祭灶,等等。但也有与其他村民一样的习俗,比如娶媳妇也要给长辈磕头,也要给小儿办满月,在丧俗中也要穿孝、给人磕头,也给老人办寿等。在村里信仰天主教的人当中,以陆、宋、李三大姓居多。要是儿童加入了天主教,就有机会在当地的教会小学里读书。学校里有专门服务的修女,她们大多是20多岁的女子,终生不嫁,立志为天主教事业而献身。


麻潭古道

麻潭古道

曾是寺庙和墓葬集中地的冯村,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图中近景是冯村砖厂。


冯村

不知所终的王爷坟


从曹各庄过十字路口西行便到冯村。随着村子的整体拆迁,已经完全被现代城市所代替。只有先前的两个大砖厂(因大气污染严重,目前已叫停),以及西边一排楼房上悬挂的“冯村新园”招牌,方能体现这片区域与昔日“冯村”之间的关联。如果站在宽阔的大马路上打听,十个路人中有时见不着一个原先冯村的人。


据《宛署杂记》所述,冯村在明代已经建村。听村里的李汉清讲,虽然冯村最早由山西移民过来的冯家得名,但后来村里的冯姓不多见,有名的却是“看坟人李家”。李家原本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过来的,凭靠看坟地,慢慢发展起了家业。


他们所看的南坟地,即为慈禧太后的父亲———承恩公惠征的墓地。据说南坟地过去南至何各庄,北至冯村砖厂,占地约有百亩。由于坟地内树多,蛇也多,环境显得阴森可怖。南坟地曾在七十年代被砸毁,现为龙凤山庄所在的一大片区域。除了南坟地,冯村西的邓家坡以前还有西坟地,也就是车王坟,据传“车王”指的是曾给皇上赶车的克勤郡王。史料记载,冯村四周的墓葬很多,既有皇亲国戚的,也有王公、大臣,和尚、太监的。有的被盗,有的被毁,大多已经踪迹难寻。


冯村的古庙同样很多。冯村西原有始建于辽代的宝林禅寺,内有三重大殿,如今在制药六厂的院子仍有遗址。村北的天台山原来还有一个天山祖庙,现在也只留有废墟。



■ 溯源


清代,在今河北易县建西陵,修筑了京易御道,出广安门,过卢沟桥,走大灰厂西行,而城南老百姓则多从西便门出城。后来,皇帝及朝廷官员,为到潭柘寺、戒台寺,又修建了自大灰厂、经石佛村的官马大路,多了一条京城至门头沟区境进山的路。历史上,由京西乡(包括今门头沟区永定、潭柘寺两镇)到王平口亦有大路相通,一是由麻峪过河后向南,经稻地、曹各庄、万佛堂、桑峪、平原、阳坡园到赵家台;一是由庞村过河,经卧龙岗、石门营、岢罗屯,越罗日侯岭,走鲁家滩、南辛房、草甸水至赵家台,再到十字道,称麻潭古道和庞潭古道,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京西古道的“南道”。麻潭古道东段,罕见古道遗痕,只剩部分村落,连缀起古道曾经的线路。


■ 故实

产粮庄子里的裸体男


过去在四道桥和白庄子干活的,有一种叫“跑海儿”的特殊群体。只要进了潭柘寺的产粮庄子,就可以凭着皇家寺院的势力,不管是谁,也不管杀人放火,犯多大事,只要进庄子里,就没人敢进去抓人了。他们也不图到此安家落户,没家没业,一点不虑后,白天拼命干活,晚上成宿耍钱,身上不存一个子儿。


庄子里吃喝是不用愁的,因为要做苦力,人常说能吃就能干,所以吃多少都没问题,怕的就是不能吃。做苦力必然经常汗流浃背,而且庄子里十里地都是没有女眷的,他们索性就拉撒自由,从开春起就会赤身裸体,一天天地适应,直到夏天太阳暴晒也不会被晒伤。本地人也有进到庄子里做活的,但和这些跑海做苦力的相比,往往会做一些技术活儿,比如做监工,或者在前面带着他们干活“领青的”。(安武,门头沟政协文史撰稿员)


“还乡团”的桥上绝路


桥户营西河上的板桥我小时候还在上面走过,等到解放后就没有了。这个板桥上还有一段消灭地主武装白箍(还乡团)的特别的故事。1946年抗战结束后,白箍在国民党军队的操纵下,进入外十三,住在栗元庄。而潭柘寺这边已经解放。1948年解放军把栗元庄打垮后,白箍组织便转移到麻峪那边活动。在旧历的五月初一,他们被击溃后,解放军早料到白箍会奔桥户营边上的木板桥逃跑,因此早已堵截在此。白箍的队长刘玉宝把身上的一支手枪扔出来假装投降,想不到他身上还有另一支手枪,趁没有防备他把解放军的一个战士打伤了,情急之下就把刘玉宝击毙了。这次战斗中,解放军共消灭掉白箍的两个中队。(董学勤,门头沟政协文史撰稿员)


■ 记忆

庙里的老“哥儿俩”


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讲,桥户营村先有冯、史、李、张几姓,其他姓氏都是后来陆续搬迁到这里来的。全村分前街与后街,东西则有两条窄胡同。记得后街路北有一座简陋的“五道庙”,庙里的泥塑神像粗糙,每年的除夕晚上,全村家家户户都要跟随家长们进庙作揖磕头。同时凡是村里有老人去世,也要到五道庙去禀报(报庙)。后街村东头的药王庙则要气派得多,大殿内供着两尊彩塑神像,村里人管他们叫药王爷、药王圣。药王爷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孙思邈,药王圣具体是谁就无从考证了,我们只说他们“哥儿俩”。


当时桥户营的饮水是个难事,村东西有条水沟,平时引水浇田也作饮用。但是到了冬天水沟就断流了,村里人只能挑着水桶去东永定河滩,将冰面击破取水。暑夏天,沟渠里的水也是难以饮用的,就只好到邻近的曹各庄、上岸、冯村去挑。(王占儒,85岁,桥户营村村民)


龙王庙与“恶开河”


冰冻的永定河面,春天总是上游先解冻,冰块漂到还未化冻的下游,在后面冰块的撞击下就堆到了冰面上,越冲越多,甚至能把桥板冲走。这就是恶开河现象。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嘎巴嘎巴的撞击声,听起来特别瘆人。但旧时人们不知这个道理,把恶开河说得神乎其神的。我记得河边一位老人的说法是:永定河里潜伏着一条黑龙,它心地善良,害怕两岸人民遭受水害,所以每到惊蛰睡醒之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及时疏通河道,恶开河便能使冰河顺利入海。因此村民为答谢黑龙,专门修了龙王庙烧香供奉。另外,还要在惊蛰时节特意到河边观看恶开河的奇特景观。(侯敬德,57岁,侯庄子村民)


(马青春/文 李飞/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帖子

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
发表于 2016-12-2 10: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5-5-4 14:55 , Processed in 0.0177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