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7|回复: 1

京西王平口古道(组图)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16-4-12 22: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西王平口古道(组图)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模式口村的“道沟”,据说这是被山洪冲刷而成的一条水沟,以沟为界,一个村曾分属两个行政区。村中古道即是指这条沟。

骆驼!祥子的心一动。骆驼不会过山,他一定是来到了平地。在他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难道绕来绕去,绕到磨石口来了吗?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他想起了这个:既是拉着骆驼,便须顺着大道走,不能再沿着山坡儿。由磨石口———假如这是磨石口———到黄村,是条直路。——老舍《骆驼祥子》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俗称煤门。出阜成门向西,就到了模式口。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古道,这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一路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中道。历史上,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它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继续延伸西去。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模式口村里现存相对最好的四合院,二门门框背面的砖雕。

北道溯源

从阜成门出发通往京西深山的古道,经八里庄、模式口、五里坨等村落,直达永定河东岸的三家店。模式口以东、京西平原上的古道大多已淹没无迹;而自模式口至三家店一带是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地带,因而也被视为西山古道的入口和起点,古道上曾经的商旅行踪遗痕在沿途村庄和村民的口耳相传中仍然隐约可寻。本期关注的即是阜成门特别是模式口以西至五里坨这一线古道的起始路段,三家店作为古道入山前的商旅、文化重镇和永定河东岸的第一座村庄,则将在下期给予重点关注。

人力车夫祥子被大兵掳掠,在磨石口阴差阳错地牵出三匹骆驼,出黄村以后,他踏上大道一路直奔京城而去。这一线,对于祥子身边的骆驼而言,并不陌生———至少从元明两代开始,长长的驼队便一直沿着这条大道,在飞扬的黄土中摇响驼铃向着北京古城的西南门户阜成门聚集。但从那以后,从京西山区到京城运煤的驼队已经开始逐渐被胶皮大车,甚至火车所取代。


模式口村一户人家的磨刀石,这里以前叫“磨石口”,因产磨刀石而闻名。


阜成门 不只运煤

不过,阜成门与京西煤炭的结缘并未终止。上世纪50年代初,京西山区的诸多煤矿收归国有,为了解决矿区煤炭工人的进城问题,北京开辟了36路(现336路)公交车,终点仍在阜成门。这一线路一改古道穿村而过的旧例,沿途大多绕村而过,但隐约之间,仍然与那条古道或交叉、或重叠、或相并而行。祥子当年经过的那些古老村庄大多已经或者正在演变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小区,但它们的名字大多仍然被清晰标注在公交站牌上,提示着一段悠远的历程。

过去的阜成门瓮城门洞内,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雕,上面雕刻着一束梅花,捐资修建的据说是京城煤栈的客商,因“运煤”生意有“倒霉(煤)”之嫌,煤栈客商们故而制成这一雕刻,以求顺利吉祥、生意兴隆。

据有关专家考察,至少从元代起,阜成门(当时称平则门)就成了京西煤炭进京的唯一通道,因而被俗称为“煤门”。虽然到清康熙年间,因京城用煤量大增,开辟了京西到西直门的新的运煤通道,但相对于阜成门来说,一直处于辅助地位。

不只运煤,阜成门过去也是自京西门头沟等地入京的最主要的门户。那时,沿途交通不便,骑驴一度成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因此,驴贩子们也纷纷守在城门西侧,渐渐形成了闻名京城的驴市(今礼士路一带)。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五里坨正在遭遇拆迁,3月时村中还存有精美的砖雕影壁,现在已消失殆尽。

磨石口 西山大道第一站

《骆驼祥子》中提到的磨石口,今称“模式口”。现年80岁的村民苏华听老辈人说,早在宋代,就有人在附近的蟠龙山上开采优质的磨刀石,渐渐依山形成村落,村庄也因而得名;1922年,宛平县长为了取悦该村出身、时任河北省议员的李雅轩,提议将村名改为“模式口”至今。

乘坐336路公交车,自首钢小区站下车,北行不过几十米,看到一个山口,向东一拐,便进入了模式口街。街道两旁多是普通的红砖民宅,但其中也不乏古旧的四合院夹杂其间,临街的墙上甚至还能看到某家老式布店的字迹。这些房屋大多建于数级台基之上。而据苏华老人说,这条大街实际上是山洪冲刷而成的一条水沟,过去曾有一人多深。既是大街,又是排水沟,因而村民习惯将它称为“道沟”。

苏华说:“这条沟是我们村的自然分界线。解放前,村南归宛平县一区管辖,村北则属于京郊。以沟为界,一个村曾经分属两个行政区。大家说的古道其实就是这条沟。”道沟自西向东蜿蜒1000多米,也正是当年运煤商队的必经之处,因而村民们也把它称为“龙形古道”。

“模式口是从京西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个村庄,所以不少人也把这里当做京西古道的起点。严格来说,这里确实是入山的西山大道的第一站。”苏华说,“因为临近运煤古道,我们这一带过去吃煤行的很多。家境好一些的可以买牲口运煤,一般的穷苦百姓还是到煤矿上背煤,然后卖给运户,称为‘走窑’。从山上驮下来的煤,有的自己用牲口直接送到北京,有的则卖给专门收煤的大户。我父亲过去做的就是收煤,他只收不运,把散户交来的煤集中起来以后,大部分从门头沟车站装火车运到北京甚至天津。那已经是民国年间,骆驼、驴、骡子等运输工具都已经开始落伍,除火车以外,古道上运煤的大多已经是胶皮大车。只在从煤窑运煤下山时,牲口还有用武之地。”

苏华听老人说,在有火车和胶皮大车之前,用牲口运煤的商人每天都要三更天甚至更早起床出发,走上8里路,早晨七八点钟到八里庄,稍一落脚,用过早餐后,接着赶路,中午前后便可达到阜成门。“这样,一天差不多刚好可以走个来回。八里庄一直是一个固定的落脚地点,不同村庄的商人只需要根据离八里庄距离的远近,计算好自己的出发时间就可以了。所以,在过去,八里庄作为入京前的最后一站,也发展起了比较繁荣的商业店铺,顺带使这里制作的镰刀也打出了名声。”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五里坨村还留有奥运宣传的痕迹。现在村民们相遇后最关心的是拆迁赔偿等问题。

五里坨 古道留下两条街

自模式口沿石门路向西北方向前行大约3华里,路西是一个名叫五里坨的村庄。如今这个古老的村庄正在被拆迁。在满目的废墟和残垣断壁之中,许多青砖灰瓦、颇具规模的古旧四合院仍然隐约可见。

现年60岁的村民艾宏昌仔细地给我们指点出了过去古道所曾经经过的路线:五里坨村南邻小青山,村庄正处于一个山坳之中,村西不远处,则临近永定河。“从东街入村,然后北折,西行,从西街出村,直通三家店。这两条街便是古道行经五里坨的路线。在石门路修通,连通门头沟和石景山的大路挪到村外以前,这两条古街也是进入京西深山区的必经之路。”

据艾宏昌描述,和模式口相似,过去雨水丰沛、山洪较大,每年雨季来临时,这条古街便担负起了泄水的功能。“所以,过去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相应的防洪设施,垒河堤,修闸门,是每年夏天必须做的工作。”艾宏昌说,“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街,在上世纪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时进行了整修,整个村子被差不多挖空了,街面也抬高了至少两米,过去在夏天其实就是一条水沟。”

古道的商旅通行功能在进入秋天,雨季结束以后才完全敞开。艾宏昌祖上是五里坨村内经营煤炭生意的大户。“当时,我们在门头沟和北京城都有自己的煤铺和煤栈,总共约有十几处。说是大买卖,雇了些人,其实主要还是自己家人经营,解放前,我爷爷是掌柜,而店里最主要的伙计是我父亲兄弟四人。”

除去艾家这样的煤业大户以外,村里更多的还是自己置办牲口的专业运输户。“搞这一行,利润大,来钱快,但也有风险,许多人都把这种生意叫做‘吃阳间饭,干阴间活’,所以许多人挣一天花一天,手头也存不住多少钱。”

艾宏昌没能看到过一拨拨行经古道的运煤商队,解放以后,随着京西煤矿转为国营,村里原来吃煤行的人大多数回归土地,改为务农,而解放前曾在煤矿工作的少部分人则转成了国营煤矿的职工,还有一些在附近首钢工作的人,五里坨逐渐变成了农民和工人混居的一个村庄,直到几年以前,随着城镇化的拓展,全部由农民改为街道居民。而按照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在那些古旧的四合院倒下去的地方,崛起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对模式口以东,比如西黄村、八里庄等古道沿线同样古老的村庄来说,这种转变则早已变成了触目可及的现实。


■ 专家观点

京西古道没有具体名称

●尹钧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关于京西古道的名称,有人建议,能否像“丝绸之路”或古代的“盐道”、“漕道”那样,给京西古道一个较为具体的名称,如“京西煤道”、“京西军道”、“京西进香道”等等,藉以具体地反映这些古道形成的原因、性质、作用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我认为这样的建议用心是好的,但不切实际。因为京西古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道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运煤的古道,也有军旅往来的古道,还有一些是人们求神拜佛进香的古道。不同原因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古道交织甚至重叠在一起,使京西古道带有难分难辨的复杂性,给它任何一个具体的专门性的名称,都难以概括它的本质特点。我认为笼统地称其为“京西古道”,就是最好的主意。

■ 古道记忆

336路走的大致是古道

●艾宏昌,男,60岁,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居民

现在从阜成门到门头沟的336路公交车,经八里庄、田村路、石门路,过三家店,大致上走的就是古道一线。这条线路最初是36路,听说1951年就开辟出来了,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京西矿区煤矿工人的出行问题。在我印象中,这条线路几经变迁,最早从门头沟到石景山,不久延伸到阜成门,上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退回到展览路,后来又恢复到阜成门。

京西古道336路

京西古道336路


一开始的时候,36路使用的都是解放初接收过来的旧车,非常简陋,就像货车顶着一个箱子一样;后来换成了美国产的“道奇”,两排纵向的皮革条凳,门是手工拉动的。那时,这路公交车也是我们这一带的老百姓进城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另外一种便是往西到三家店乘火车坐到西直门。在有这路公交车之前,听说进城主要还是步行或者骑毛驴,少数有钱的人家则会坐洋车。

解放后,从京西往城里主要靠的就是火车了,马路上偶尔也能看到拉煤的卡车,但运煤的骡子、骆驼或大马车再也看不到了。自从京西煤矿改成官办、国营以后,我们这一带的老百姓很快就放弃了靠贩煤谋生计的生活方式,改成了纯粹的务农,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老舍有亲戚住模式口

●苏华,男,80岁,石景山区模式口村村民

在我们这一带往城里运煤,骆驼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骆驼运输量大,有耐力,最棒的骆驼能拉近千斤,唯一的不足是速度慢,所以也有用驴或骡子的。老舍笔下的祥子就是从模式口拉了三匹骆驼走出去的。这也有现实依据,老舍有一个满族亲戚童伴朝(音)就住在我们村,他是世袭云骑尉,同时也兼做贩煤的买卖,养了许多骆驼,建了很大的院子。我年轻的时候还见过童家大院,后来修永定河引水渠的时候给拆了。

其实,我们这儿养骆驼还不是最多的地方,附近的高井、麻峪、三家店都有不少,还有更远的衙门口,有的人家甚至能养三四十匹。衙门口那边骆驼运煤走的不是京西这条道,他们从山里运出来走高线运到坨里,然后再装火车,这是南路煤,一般都是末子煤。我们这儿是北路煤,块煤。

我家煤铺遍布京城

●钱鸿旺,男,62岁,石景山区黑石头村村民

我祖上是清代嘉庆年间从浙江绍兴迁到北京的,最初住在蓝靛厂。大约光绪年间,高祖钱玉玺到黑石头落户,经营土地和煤场。门头沟和三家店都有我们的煤场,矿山上也有股份,一开始主要是收煤往城里发,后来就在城里开设了煤铺。到我爷爷这一带,他们兄弟五个,全家的煤铺分成五股,每人经营一家煤铺,北城德胜门附近有“里宝德”和“外宝德”,东城有“宝隆”,南城和平门外有“宝华”,西城有“宝和”。我爷爷负责的就是德胜门内的“里宝德”。城里的煤铺也供应老百姓,但更主要的还是供应商户,他们用量大,也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我们家这些煤铺商号一开始虽然各自经营,但其实是统一核算,到解放前夕才分家。我父亲分到了“外宝德”号,一直经营到1953年。这处煤铺房子是我们自己盖的,地方却属于铁路局,解放后因私营煤铺受到冲击,生意日渐冷清,后来房子就抵地租转给了铁路局,煤铺关张,我们被安排到煤建公司工作,一直到1978年退休。我们家的其他煤铺最晚的经营到1956年,然后经过公私合营,逐渐并入了国营煤建公司。(耿继秋/文 尹亚飞/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3

帖子

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6
发表于 2016-12-4 12: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5-2 08:23 , Processed in 0.012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