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1|回复: 0

从山西会馆看明清山西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18-6-12 22: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京西古道沿线三家店山西会馆为例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山西会馆建立的背景及山西会馆的地域分布,以京西古道沿线三家店山西会馆为例论述

了明清山西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关键词:山西会馆  建立背景 地域分布 交通联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8-217-02
       
    明朝中期至清朝末期,晋商逐渐发展壮大,成长为一支积极活跃于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重要商业力量。晋商在一地“合伙经商—发展壮大—建造会馆—扩大影响” 的良性商业运作模式,客观上促进了闭塞的山西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在拓展商路,方便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其中,山西会馆(或晋商会馆)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表一,部分山西会馆分布及影响
山西会馆1.jpg


基于此,本文将以京西古道沿线的三家店山西会馆为例,试对明清时期山西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作一简单分析。

一、山西会馆建立的背景

明末清初,山西自然条件恶劣,农田广种薄收,灾害频发。三晋大地上众多百姓迫于生计,抛家舍业,踏上了“走西口”的征途。几代人经营和积累,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一股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 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的商人群体,被称 晋商。 ”               

从 14 世纪中叶到 20世纪初, 晋商在商界活跃五个多世纪,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商人文化。 随着晋商商业活动范围的拓展,山西会馆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分支,即山西的“会馆文化”。 它与“大院文化”、“票号文化”等一样,是山西所独有的商业文化的标志。综合时代背景和地域特点, 山西会馆的涌现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山西会馆” 是山西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同徽商会馆一样 ,表现为外向扩散和内敛反馈,两者之间有机关联。

   1.外向扩散。“晋商”是社会与商业社会结合的产物。山西本是一个落后闭塞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中“亲邻互助”的价值观被广泛认可。而从事商业活动又需要商人走南闯北,与不同地域的人打交道, 按照商业规律而不是远近亲疏来从事商业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远在他乡的晋商便通过建立会馆、公所的方式,联络乡谊,交流生意上的信息,甚至联合对抗当地其他地方的竞争对手。新来此地的晋商也通过当地的会馆结交各界,熟悉门路,巩固地缘认同。晋商所从事的商业经营活动周期较长。明末以后,晋商早已告别了走街串巷式的个体 经营 ,大多在全国各地投资票号、商号,从事多种大型长期经营项目,既需要在当地与客户长期周旋,又需要和同乡互通有无,时间一长亦需消遣娱乐,有官员来访还需要周全接待。这样一来,从俄罗斯到江南水乡,凡是晋商涉足的地方,“山西会馆”便应运而生。这样,各地的“山西会馆“便具备了极强的商业和社会功能。

2.内敛反馈。“山西会馆”是晋商乡土意识的外在表现。晋人游商归来,挣钱多的盖大院,挣钱少的整门楣,且代代累加,在当时的商人群体中颇为独特。 其中较为著名的王家大院、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等,甚至可与皇家园林比肩。 山西人注重房屋根基的特点由此可见。 而“山西会馆” 是这种特点在“外人”面前的外在显现 。炫耀财富,在家里即雕梁画栋 ,在外地即平地起高楼,让外人不敢小瞧。 考察各地的山西会馆, 皆为一地最繁华的路段,皆为当时最高大的建筑,大抵源于此。

二、山西会馆的地域分布

晋商在经商地所建立的会馆名目繁多, 有以晋商内各商帮命名的(如“太原会馆”),有以行业命名的(如“颜料会馆”),有两省商人联合建造的(如“山陕会馆”),以及占大多数的“山西会馆”。

表二,明清会馆省级分布
山西会馆2.jpg


据王俊霞、李刚的研究(2010),明清会馆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从西北的银川、连州、西安,到西南的重庆、成都、自贡,再到中部的河南、开封、汉口、济宁,向南乃至两广各地等。这其中,“山西会馆”占到大多数。

从表二可以看出,“山西会馆” 的分布多在与山西临近的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也是晋商最初和传统的活动范围。其余地区只零星分布有“山西会馆”,在一些南方省份则更多的是与外省联合建立的会馆(如“山陕会馆”), 其数量与名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商的兴衰和与其他各地商人的联合与竞争关系。

上述结论与外界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因交通联系的疏密而使山西会馆的地域分布以山西为中心呈线路分布规律。

第一, 晋商传统商路沿线会馆分布较密集。 山西的周边省市,由于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仿,与山西的交流较为频繁,成为山西人经商的首选地,当地对晋商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山西的煤铁源源不断的流入周边省份,周边省份的粮食、药材及其他日用百货也流入山西。以山西会馆为连接和中转,交通与商业互相促进,取得长足发展。

第二, 与山西交通联系不甚紧密的地区, 山西会馆分布稀疏。江苏、福建等地,近有高山横亘,远有江水阻隔,不便前往,多为晋商所不能到达之地。凡跋山涉水前往者,或是贩茶、贩布、贩盐、贩丝 ,或是投资,大多为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商人或商团。而不同省份商人的联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路的开拓;会馆所在之处,起到了沟通联络的作用, 更是对山西与外界交通的一大促进。

第三, 一些具有经商传统的边、远地区分布有较多山西会馆。恰克图 、江苏 、安徽等地, 于山西而言, 虽然路途遥远,但早期晋商便有大规模在蒙俄边境贩皮毛, 在苏皖一带贩茶贩丝的传统,所以这些地方山西会馆的分布密度要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三、三家店山西会馆在京晋交通中起到的作用

北京在明清两朝作为首都,聚集着大量人、财 、物等资源,吸引着周边地区的商人来京经商;山西自古作为京畿地区,与北京的关系最为密切, 与北京也因此自然而然的成为晋商活动的主战场 。山西人在京城的会馆最初是为解决举子赴京赶考期间的食宿问题 ,后发展为商用,极盛时达到 50 家左右,占到京城会馆的十分之一还多,更兼不少会馆具有鲜明的行业色彩,在整个北京的市场中举足轻重。

明清北京的山西会馆, 一部分分布在城内,为生意交涉所用;一部分分布在市郊, 为沟通往来所用。 如今唯一有官方记录在册的京郊山西会馆即位于门头沟区的三家店山西会馆。

会馆坐落于在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中街, 建筑十分高大坚固。 全院北向,有正殿六间, 为勾连搭式,前为卷棚顶 ,后为正脊吻兽式,殿顶皆以黄色琉璃装饰,建于青石台基上。 两厢配殿各三间 ,也十分精巧别致。这一组建筑北侧有各式清代民宅建筑数十间 ,是为清代以来山西公议局,亦称山西会馆。 公议局为永定河上的老桥梁交通而设 。三家店村地处京西古道入山的起点,永定河西进入山区,以东 50 里可达北京城。以下便从京、晋两个方面对三家店山西会馆的交通地位作一浅析。

1.北京郊区重要地标 。 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村落,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 ,村西的永定河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古渡口。因京西古道是西山供给京城煤炭的重要道路,旧时,京师有“三家店的煤, 张家湾的粮,玉泉山的水”养育了北京城的说法。 故三家店成为了当时的煤运集散地,并逐渐发展成京西古道上最繁荣的村落之一。京西古道向西、北延伸可至山西、内蒙等地,交通区位重要,是京郊山西会馆的理想之处 。

2.与山西产业联系紧密。 山西盛产煤炭,山西的商人也与煤炭颇多渊源。 途径三家店所运的煤虽然不是产自山西,但凭着对煤炭生意的灵敏嗅觉和驾轻就熟亲切感, 晋商们仍然在此分得一杯羹。煤炭行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不同的煤种有不同的用途。 即便是最基本的生活用煤,也需批量运输,需要一个中转站来卸煤、装煤、倒煤。生产虽易,运输销售却十分困难 。“永定河西部的斋堂、王平等地区,山路崎岖,狭窄婉蜒,不要说车辆  ,就是连骆驼等大牲畜也难行走, 只能靠人力背担或骡马驴驮运出山。夏季山洪爆发,冬季大雪封山,交通经常中断。历尽千辛万苦,将煤炭运出山后,再至京城仍有四五十里。路途遥遥,把煤炭从矿场煤窑运至京师用户手中,非两三天时间不可。运煤途中,人吃马喂,住宿打尖,很需要一个中转基地。”

明清时晋商入京多途径此处 , 并将此处作为入京前最后的休息整顿之处。 随后便有了这里的山西会馆,晋商也渐渐在这里参与生意往来,如煤炭、琉璃、日用百货的供给。 自古交通要冲便是培育商业的沃土,交通与商业互相促进,形成了三家店山西会馆的繁华景象。三家店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煤场和京师的中点,又是山区与平原的交界,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联系四方的要冲。而三家店的山西会馆在此处联络乡谊,经营商旅,疏通道路,迎来送往,直到 20 世  20 年代还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京晋交通联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交通地理学的角度 ,重要交通路线的起点和交汇处,由于人员的流动和商业的发展,形成城镇 。比如中国古代的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近代的石家庄(位于正太线起点), 现代的徐州(京沪线 、陇海线交汇处 )等。正如三家店山西会馆之于京西古道的意义一样 ,交通线路上的城市,作 一个点在整个交通 甚至交通系统中起着中心辐射的作用,带动沿线社会发展,进一步促进交通路线的畅通和发展。这样 ,从一开始的 “线 ”萌发“点”,到后来的“点”带动 “线 ”,到最后的“点”“线 ”“面” 展,互相促进,形成了商业经济在交通带动下不断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长海.北京清代的三晋会馆考述.文物世界,2008(2)第 32-33页

2.李向东 ,高树成.  海城山西会馆.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第 113页

3.王兴亚  .明清时期的河南山陕商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第 1-8页

4.王云.明清时期活跃于山东运河区域的客籍商帮.田澍等主编: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天津: 天

津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第 252-262页

5.李刚 ,司艳林.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江南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民办教育研究,2009(8)第 13-18页

6.陶德臣.晋商与西北茶叶贸易.安徽史学,1997(3)第 40-44页

7.王福兰 ,刘荣明.浅谈明清晋商的缘分观. 沧桑,2011(3)第 46-47页

8. 张正明.  试论明清晋商文化.史学集刊,1997(2)第 60-63页

9. 张祖群.  试论徽州文化的文化地理扩散

10.王俊霞,李刚 .从会馆分布看明清山西商人的经营活动 .中国国情国力,2010(3)第 47-48页

11. 陈超.  寻访山西会馆•山西会馆满京师 .http://culture.people.com. cn/GB/6471333.html   2007 年 11 月 2 日 发布

12.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9.第 1 版.第 398        -399页

13.潘惠楼. 北京煤炭史苑. 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11. 第 1 版.第 117-118页

14.陈华生,寇金等编著.地图上的故事二 历史篇.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年 3 月.第 42-45页

(作者单位: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北京 100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11-1 07:49 , Processed in 0.0487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