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8|回复: 0

永定河文集-京西古道 第十章 门头沟古道 三龙泉镇古道

[复制链接]

26

主题

27

帖子

5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06
发表于 2019-3-23 09: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门头沟区政府所在的龙泉镇范围,曾称玉河乡、门城镇,是全区距北京最近、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也是文物古迹(包括古道)最多的地去。京西古道中的“西山大路和玉河古道经过这里进山,妙峰山进香南道、九龙山进香各道也经过这里,全区最早的铁路和公路也在这里。自北往南:




龙泉镇古道

龙泉镇古道

(一)西山大路


出北京阜成门往西,京门大路古道至石景山区五里坨西北南宫附近,进人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从三家店过河向西,穿琉璃渠村,翻稠儿岭,进人妙峰山镇范围。过斜河涧村、水峪嘴村,越牛角岭,进入王平镇界。经桥耳涧村落坡村、韭园村、马各庄村、石古岩村、色树坟村、王平村、吕家坡村、王家岭村、焦家岭及彭家坡村,到王平口村。




1、京西商埠三家店


位于永定河出山口左岸的三家店村,成村于辽代以前,据说是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其实,还曾有三家村、三家土等名。现有数千户,万余人。村庄东、南为北京平原边缘,北靠香峪大梁,西临永定河,西山大路自东向西从村南和村中主街穿过。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这个古村庄成为经济、文化重地。现为北京市文化保护区。




早在距今1700年以前,三国之曹魏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在三家店南主持修筑戾陵堰和车箱渠,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又对戾陵堰和车箱渠加以扩建,使水流经昌平东至通县,灌田万余顷,这可以说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村西修建拦河闸时,曾出土古代将军腰带饰物。明末始筹划,清初不断发展完善的兴隆坝,在乾隆初年已具相当规模,灌溉面积上万亩,至今仍在使用。




三家店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


(1)白衣观音庵,供奉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之白衣观音,始建于唐初,清咸丰年间曾重修,现存咸丰二年(1852年)《白衣观音庵重修碑》和同冶十一年(1872年)《重修西山大路碑》。


(2)二郎庙,供奉二郎神,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前已建,有乾隆十三(1748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修庙碑。


(3)关帝庙铁锚寺,供奉武圣关帝,因存镇河大铁锚而得名,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本村义和团“坎字团”拳坊和民国十年(1921年)《关帝庙铁锚寺碑》。


(4)三官庙,供奉道教天、地、水三官,存清道光八年(1828年)《三官庙山神》和光绪元年(1883年)《重修三官庙碑》。


(5)龙王庙,供奉龙神。为京西龙王庙中最大一座,占地2400余平米,原称龙兴庵,有清顺治二年(1645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光绪七年(1881年)修庙碑各一块。正殿内龙王及河神塑像至今仍存,其中永河河神像已是永定河沿岸唯一的一座。




除以上庙宇外,还有树神庙、娘娘庙、马王庙等,均建于明代和明代以前。


(6)山西会馆,为“琉璃赵”于清乾隆年间创建,原设山西社公议局, 即“桥道老会”。


(7)王公坟茔,除明代顺德经墓和宣城伯椿亭卫公墓等古墓葬外,三家店村东北香峪山主峰下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绕余郡王阿巴泰墓、 第四子安亲王岳乐墓,村东部队油库院内有雍正皇帝次女怀格公主墓。


(8)商家厂铺。三家店村在明清时期是京西经济最繁荣的村庄之一,, 从东到西的街道上,南北两侧商铺林立,不下二百余家,仅煤厂就有二、 三十家。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利煤厂(中街73、75、77号院)占地达3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有房屋72间,大门14座。在诸多商铺中,还有日本人所办的三吉咖啡馆。有人把三家店誉为京城与西部 山区之间的商品集散大市场,可见商业之发达。但是,如无交通之便,可能就另当别论了。


出三家店村往西,河对面即琉璃渠村,在公路铁路桥未修通前,有渡口及板桥,是永定河门头沟区境内近20个古渡口中最大的一个。古代渡永定河,旱季水浅时可登“迈石”过河,汛期涨水时,人乘柳条编的笸箩划行过河,其后有木船,由一根用榆树皮拧成的大绳连通两岸,人拽绳,船在反作用力下行进,往返于两岸之间。三家店渡口连通对岸的琉璃渠和城子两大村,因商旅、尤其是运煤的需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已有了木板桥,全长约108米,27孔,桥面宽2米,高出水面2米。洪水到来前即将木板撤掉收起。民国十年(1921年)京兆尹公署拨大洋30万元,修筑了至少在北京地区是最早的混凝土大桥。包括新修筑的六环路桥,今三家店村西有公路桥4座,铁路桥4座(包括已废弃的原丰沙线单线桥),如恢复明清时期的木板桥,可建立“桥梁博物馆”了。




2、琉璃之乡琉璃渠


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誉称琉璃之乡,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春秋时代勾践“卧薪尝胆”故事中的越王宝剑,剑柄镶有蓝色琉璃,可见琉璃在我国生产与使用已有2500年历史。元中统四年(1263年)置琉璃局,在门头沟区今琉璃渠村烧制琉璃(村子因此得名),并供应京城其它琉璃厂所用的优质坩子土。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扩建京城,宫殿所用大量琉璃砖瓦、构件约一半产自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城内琉璃厂撤并至琉璃局,明时来北京烧制琉璃的山西人赵氏亦被朝廷派至京西琉璃局主持窑场事务,同治、光绪年间,赵氏第十六代孙赵花农受封五品蓝顶,专为宫廷烧造琉璃,成为显赫一方的皇商,今北京市琉璃制品厂院内存有赵家商宅院,是区级文保单位。




由于西山大路交通之便和烧造琉璃之成名,琉璃渠村文物古建颇多,商业亦曾相当繁荣。




三官阁过街楼。位于村东口,古道从门洞内穿过,过街楼上供奉文昌大帝及三官,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据山西太原府榆次县儒学士郭言撰文、文水县儒城朝俊书丹的《琉璃局文昌东阁记》碑曰:“神京西五十里许,有琉璃局者,此烧造琉璃著名也。由王朝景、赵邦庆等首倡,集局民共议,众人踊跃,称善捐资,鸠工庇材垒石为台,构木为门,下辟洞门便行人也,不数月厥工。阁之上,东向供奉文昌、三官,足以消除灾祸也。”因烧造琉璃之便及皇商首倡,阁楼金碧辉煌,华美壮丽,为京西诸多过街楼中之最。




村内还有不少大宅院足与京城四合院媲美。如赵家厂商宅院,坐北朝南,二进四合。回廊相连,设有暖道,寒冬季节室内亦不用生火;邓家大 院,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前后院之间有穿厅门及过道,每院各有正门及旁门,东侧临街院有拱形大门供车马进出。村北的万缘同善茶棚不仅是妙峰山香道保存较好的一座,同时也是建筑格局最大的一座茶棚。1999年4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和德国驻华使馆人员曾专程到此茶棚参观。




关帝庙,位于村中主街(古道)南侧,坐西朝东,正殿三间,两侧各有耳房一间。南北厢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正中黄琉璃须弥座龛台,供奉关老爷,两侧关平、周仓陪侍,亦为琉璃砖台。此庙建于明代,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明、清碑刻六通。京西著名的九龙山庙会之琉璃渠水茶老会茶棚亦在此庙,门口联曰:“九龙山香火不断,琉璃渠茶棚永远”,每年腊月十七和五月初一各贴一次。琉璃渠村还有五虎少林会,也很有名, 有人称琉璃渠为“武术村”。




除关帝庙外,琉琉渠村还曾有极乐庵城隍庙、三教庵财神庙、老君堂、龙王庙等庙宇,但因规模小、年代久,多已无存。




琉璃渠村除生产、经营琉璃外,还有很多商家店铺。据牛角岭《重修 道路碑记》记载:清同治年间,琉璃渠捐资修路的店铺就有大成店、永降 全、泰和当、天和永、利成公、天盛店、田铁铺、增和厂、永盛肉铺、杨煤厂、 天富店等,前文提及的天盛店邓家大院,村人称之为邓油铺,可见其规模之大。
琉璃渠村的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向东,过永定河到三家店,再远至 京城;向南,到城子,连通玉河古道;向西,即西山大路;向北,有大路通龙 泉务村,有香道通妙峰山、九龙山、椒园寺。




龙泉务,史称务里村。是京西上千户的大村之一。盛产香白杏和琉璃。 有辽瓷窑遗址,出土过“辽三彩”,考古挖掘时发现煤渣,证明京西辽代即已生产和使用煤炭。该村还有药王庙、洪智寺、魁星楼等众多文物古迹。




椒园寺,又名跤牙寺、跤崖寺,位于龙泉务村西南山坡上,现存龙虎古柏及银杏古树长青于遗址废墟上。古道出村折向西南,顺山梁而上,到岭脊隘口处转向西北下山,穿过本村所属丑儿岭村。岭脊处名曰柔儿岭或丑儿岭、稠儿岭。从丑儿岭隘口东到斜河涧东丰沙线铁路南一段古道, 至今保存完整,并存有古桥一座。




(二)玉河古道


古道从石景山区麻峪村过河向西,经大峪村、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卜字道至王平口。这条古道,穿越古玉河县、玉河乡,相传为五代时期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在大安山当“土皇上”置玉河县时所修,故多称玉河古道,京有称之为西山大路中道者。从大峪至王平口,长约40华里。《宛署杂记》载:




“石景山之右径十里大峪村,曰后台村,又五里曰城子村,又五里曰龙 门村、曰中峪村,又四里在曰东新房,曰西新房,又三里曰门头村、曰要家坡、又二里孙家桥,又三里曰梁家桥、曰天桥,又二里曰大横岭、曰孟家胡同,又五里曰官厅村,又十里曰峰口鞍,过岭西曰黄石港,又七里曰抢风坡,又十里曰十字道,曰青山岭,又十里亦至王平口,与前诸道相会于此。”




1、大峪村


《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载,大略村:“历史悠久,明已成村,原为京畿地区进出西山的必经之地,位于九龙山南大岭东端,永定河河谷西侧, 村落较大,故名。”地处一级洪积台地上,海拔92.6〜130米。20世纪中期 以前,永定河出山以后岸西一段河滩地上,只有少数村庄,远非今日之繁 华。大峪村即是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且为门城地区大村之首,户数逾千。从麻峪渡口过河向西北,进大峪村,一路向北至城子,走龙门村,再到东、西辛房至圈门;一路穿街向西北,至东、西辛房。




大峪村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古佛寺和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朝阳 庵,今已无存。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已建的双圣庙、龙王庙及无始建年代记载的菩萨庵、关帝庙、地藏庵等尚有遗迹,而娘娘庙则已碑存庙无。地藏庵立有《大峪村修井序碑》,为乾隆八年(1743年)孟秋十五日立;民国六年(1917年)又刻《重修大峪村水井碑》。1984年3月,在村南出土辽经幢。1985年5月在村南出土元代石淳墓一座,1990年11月,村东南(今育新中学院内)发现金代壁画墓,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村北(今黑山一带)原为清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索尼之长子噶布喇之地(称索家坟)。村西南高家园有明弘治十六年创建的永明庵,南官园有“枫桥别墅”及诸多诗文刻字。大峪村近年拆迁,古村无迹。




大峪村西侧之山,盛产煤炭。《元一统志》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大谷山,即大峪山。明《顺天府志》言: “煤炭,出城西七十里大峪山,有黑煤洞三十余所。”当然,大谷山、(或曰大峪山)、其范围当包括今圈门一带。旧时运煤进京,如不经三家店煤市, 走麻峪可能稍近一些。




2、 城子村,明已成村,名城池村,又名城子村,1949年后简称城子 相传为玉河县址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中所绘玉河县即在城子村位置。《日下旧闻考》说:“宛平县四十里有城子村,旧为玉河乡地,与《方舆纪要》之说合,当即玉河废县,第故城已无遗迹耳。”城子之名,亦可能与此有关。虽然存疑,但城子村历史悠久,古迹昭昭,最著名者当属崇化寺、周白齐墓。




城子村,为交通枢纽之地。往东有渡口通三家店,往南经大峪可到石 景山,往西是玉河古道正路,往北绕过拦龙山城山嘴至琉璃渠、龙泉务。 民国八年(1919年)京兆尹公署拨款20万大洋,修建起自阜成门,经三家店、城子、河滩、黑山而达圈门的京门公路。民国十年(1921年)又拨款大洋30万元将三家店渡口改建为永久式桥梁,即“洋灰桥”,由法籍工程师设计,法商承包,城子村张广海、岳金等曾参与施工。此桥是我国最早修建的一座最大的现代化公路桥,或者说是北京地区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由此,经双峪、麻峪进京的古道之作用渐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为运输门头沟的煤炭,开工修建京门支线铁路,两年后建成通车,城子位于三家店、门头沟两站之间,后建成火车站,民国十三年(1924年)又以城子为起点,开始动工修建门斋(门头沟至斋堂)铁路,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清水涧第一段主干线建成通车,使大台、木城润一带煤炭可经铁路线大量运出,进一步降低了西山大路及玉河古道两条古道的运煤功用,但城子村,作为交通枢纽之作用则更加突出。




城子村西的东龙门村有耿王坟。




3、 东辛房、西辛房,原为一村,称新房,后发展为东西两村,取谐音成今名
古道原纵穿东、西辛房及滑石道村到圈门。滑石道,成村较晚,在康 熙《宛平县志》中尚无此村名。




新房村,算得上京西煤炭开采发源地之一了,辽金时期即已开始,即 后来的门头沟煤矿所在地,开采中生代侏罗纪九龙山向斜煤层,元、明、清 时期更盛。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桥浮村人段益三在此购地36.5亩,建立通兴煤矿,后因资金困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改为中美矿商合 办,1915年,英国人麦边与中方周奉璋合购位于龙门村的裕懋煤矿,1917年更名为中英门头沟煤矿公司,1920年又收购了通兴煤矿,1923年正式投产,1937年后一段时间内为日本人控制,1945年由国民政府接办,1948年12月17日解放军接管,建成门头沟煤矿,至2001年,煤炭开采史达 1000年左右。在此期间,玉河古道起主要运煤通道作用。




《宛署杂记》记载东辛房村有崇境庵,即村东小学校址,俗称东庙。村 北门矿后山有石港村,原称石匣村,曾建有关帝庙,西辛房村亦有关帝庙,均残存。与原门头煤矿矿门相对偏西,东辛房村内有旧时的商业街, 称河南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算得上门城繁华的地区。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及流动商贩有数百家。




4、门头口(圈门)


门头沟之名有广狭之分。广义者,指门头沟区;狭义者,即源于峰口庵东,在河滩汇人永定河的这条大沟,而民间专指自圈门往西至峰口庵长达13华里的一段。




圈门。门头沟采煤久负盛名,其“门”即圈门,旧有俗谚:“家有一口 粥,不上门头沟”,亦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玉河古道目前保留最好的是从圈门开始往西一段,而圈门大戏楼、过街楼和窑神庙则是与古道并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文物。




大戏楼位于今370路汽车终点站,创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建于巨石台基之上。黑地金字“歌舞升平”匾悬挂于前台额上。旧时,每年腊月十七,各窑摊钱,演大戏三天,并祭祀窑神。




过街楼在大戏楼之西,坐西朝东,横跨“门头沟”,下为城台状券洞, 上为平台,平台上南北各建有殿堂三间,曾供奉关圣帝君、文昌大帝及药王等。古道从南端券洞(圈门)穿过。过街楼西墩基上存残碑一通,文曰: 门为往来要路。”可以说,此过街楼为民间所指的门头沟之门,玉河中道由此路进山。村,称门头口。




窑神庙在过街楼北面,原圈门中学院内。创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光绪年间曾两度重修。庙坐北朝南,山门石额镌刻“古刹窑神庙”,现存前殿 三间,两厢配殿十八间,后殿已毁。清代“煤业议事公所”与道光二年 (1822年)宛平县县丞公署同设在此庙,均为管理京西煤业事宜的机构。 窑神殿所供奉之窑神,黑脸、重胡须、官帽、黄袍,一派皇家文官形象,算得上京西诸窑神中级别最高的一尊。




圈门,可谓京西煤业发祥地,历史可追溯至辽代。故民俗活动亦较兴 盛,有祭祀窑神之盛大活动及九龙山庙会。




5、 圈门里


穿过过街楼券洞,即到了圈门里。先后经龙凤坡(原俗称炉灰坡)、宽街、东店、中店、孙桥、西店、梁桥、横岭等村。旧时,既是煤窑密集区,亦是商业繁华区。商家店铺,排列两侧,行商坐商,商贾云集。若从门头口 北,经北岩根、岳家坡村西,是为上九龙山香道中道(中平岭道)。九天玄 女庙遗址内仅存古槐数株。岳家坡村西北山上,有“敕赐静明禅寺”,元代 僧人松溪创建,后毁于战祸。明宣德八年(1433年)都知监中贵阮伯重建,于正统三年(1438年)竣工,英宗朱祁镇赐额“静明禅寺”。1958年文物普查时,存碑五通。古刹规模颇大,今只存遗址。龙凤坡村原有龙王庙,以铁链悬挂一石龙。门头口村附近有一条路通潭柘寺,途经赵家洼到桑峪。这里也有蒋介石夫妇经此路去潭柘寺的传说。




过横岭,上一小坡,即到天桥浮。




6、 天桥浮


天桥浮村东头为过街楼(桥),石砌门洞,高2米,宽3米,进深5米。洞口上刻“天桥浮”三字,洞口外有影壁。过街楼南头有暗堡,附近山明碉堡,均为国民党军队所修,其意扼守这一条古道。1948年1月,曾发生著名的“天桥浮战斗”。我北岳军分区独立团和中共宛平县委为配合解放军攻打南口,牵制驻守在门头沟的国民党军队青年军208师不去南口增援,在附近村庄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激战一夜,完成牵制任务,歼敌130余人,我军伤亡近百人,今天桥浮村和大台村西段地竖有在此战中牺竹的烈士碑。




过街楼北侧为三义庙遗址,天桥浮三义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前,坐北朝南,正殿、配殿、禅房、山门一应俱全,现残垣断壁内 存有清代碑刻三通。




村中有一古桥,路从桥上过,不易察觉,与过街楼一起,被当地人传 说为“见桥不走桥,走桥不见桥”。还有一洋灰桥,据说为日本人所建,现 保存完好,村西偏北原有孟家胡同(在《日下旧闻考》引《长安可游记》中 有记载),路从旁过。




7、    啦啦湖村


出天桥浮往西,古道从啦啦湖村穿过,村南山有山泉,泉水自上而下 成瀑布状,水量虽不大,但常年有水,得名啦啦湖。瀑布底部东侧原有一 lili,庙为何名?不详,今已无存。存有古桥一座,桥南头立有清代修路碑。 而侧通往段家菜园的石阶路仍存,人称“46级天梯”。




啦啦湖村有路向西北通匣石窑村(俗称“香儿窑”),村因煤窑名而村已废。




8、 官厅村


由啦啦湖往上,到官厅村。村名由来,有说因此地位于峰口庵东十八 盘,过往官员在此打歇,设有“接官亭”,成村后取谐音为“官厅村”。另一说为申明亭,即官亭子。明代军制,常设东西两官厅。由此可以认为,龙泉镇官厅村地处官山大道之上,村由此名,亦属合理。




由官厅村往上,即十八盘古道,也是古代盘山道路中较为典型、保存得也比较好的一段。路宽4〜6米,路面铺以片石,因坡度大,为防止路面石移动,隔1米便有一道立石插出的路牙,路边砌有护墙。包括路面、路牙及护墙,至今大部保存完好,是人们游览古道的最佳路段之一。




官厅村北另有一小路,翻越小风鞍,到抢风坡。




峰口庵为玉河古道进山后第一关隘,有关城及古庙。清《日下旧闻考》引明《长安可游记》:“由门头村登山数里至潘阑庙,三里上天桥,从石门进,二里至孟家胡同,民皆市石炭为生。三里至流水壶泉,自石罅分流灌园,板蹬三里至官厅,路凡十八折,至风口岩,两山踞立如门,有庵房数间,径十字道,逾蹬数里,折而下为王平口。”文中,门头村即圈门门头口,潘阑庙已无存,天桥即天桥浮,流水壶泉即啦啦湖。


  


9、峰口庵,又名峰口鞍、风口岩。


位于九龙山西头之大坨顶南端与桑峪大梁北端之绝石梁在此相交形成“V”字山口之底,而东西又各为一条大沟,东风或西风由此冲过,且其势竣急,常年有风不断,故称风口岩;因两峰夹峙,以乘骑马之形意,故称峰口鞍;又因有“庵”名峰口庵,得名。




峰口庵地处龙泉镇与原北岭乡交界处,旧为玉河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处,是京西第一要隘,关城仍存,即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峰口庵关城”。关城高5米,宽6米,石砌券洞高4米、宽3米,始建年代不详。城门洞西侧路北,为观音庵(峰口庵)遗址,存无头石佛一尊,碑刻一通。路边原有碑刻四通,现存三通。五块碑分别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远免夫交界碑》(与牛角岭《永远免夫交界碑》相同),道光十四年(1834 年)《峰口庵碑记》和《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咸丰二年(1852年)《续立峰口庵道路行善碑》,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峰口庵碑》。《峰口庵碑记》曰:“岭西峰口庵者,苍松叠翠,带麓河山,乃都门之屏,西口之要道,城北数武之平坦,始自前明之孙姓,建宇数盈于斯地。”《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曰:“由大寒岭至门头沟蹬岩路□□口□则六十有余,分则上、下一,固岭上之通衢,实山中之捷径。无如世远年烟,星移物换,久则必欲无不□□,行李之往来,马牛之奔走,而悬崖峻岭间遂不啻鸟道羊肠 矣!……至今游其下者,皆曰荡荡平平,行其巅者,俱云熙熙皞皞。”施银修路人中有涿州知州郑宝勋、宛平县丞李宗涟、王平口巡检司副司厅刘占元等。另在黄石港村近年发现有嘉庆年间峰口庵石碑两块,使峰口庵的石碑达到七块。




立于峰口庵关城上环顾,东望,左有九龙山大岭,右有九龙山南大 岭,像两臂伸向永定河边;由近及远,官厅、天桥浮、圈门、河滩及永定河东岸之三家店、五里坨、高井、石景山一览无遗。西看,左侧大岭直绕向铁坨山。前有花沟,后有门头沟,各向东西。青山揽翠,沟壑藏(乌)金。




《门头沟公路史》称,此路沿线各村的经济比较繁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说书、唱戏、各行卖艺之人,以及行商小贩等,到处可见。于是交通运输繁忙,过往骡驮昼夜不停,复于夜间,驭于点燃火把,往来于起伏的山岭之上,上下游动,恰似流星,从山下仰望,犹如火龙,直冲霄汉,显得十分壮观。




由于此路所代表的古道功能齐全,有影响的文物古迹颇多,圈门里商业街、官厅十八盘古道及峰口庵关城、蹄窝密集处等,圈门至峰口庵古道应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  九龙山古香道


九龙山庙会有东平岭、中平岭、西平岭及岭后道等进香道,除岭后道 外,都在龙泉镇范围内,目前保存最好的是岳家坡村北至山顶的中平岭道,自教练场公路以上长约2140米石砌路而大部保存。




(四)  其它古道


除以上几路外,龙泉镇范围内还曾有:
1、 大峪——中门寺、赵家洼的古道
2、 葡萄嘴——河滩——圈门的古道
3、 三家店——潭峪——香山的古道
4、 三家店——军庄的古道等
但这些古道旧貌今已无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5-5 13:58 , Processed in 0.0131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