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63|回复: 0

《京西古道模式口》--- 龙形古道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9-3-24 08: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淑琴


模式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它位于翠微山之阳的缓坡上。

鸟瞰模式口,街道屈曲,如一条巨龙盘卧在山麓上。法海寺、龙泉寺、承恩寺坐落在山环曲坳中,万绿丛中'显露出一片金碧辉煌。
   
古人在修筑城池、寺庙、园林、村庄时要依着“平坦的山冈,曲折的山窪,重叠的丘陵,和高大的树林。浚水沟通泉源……”。模式口北依群山,峰峦之上,古树丛茂,从远处望去,一片苍翠。南临永定古河,宽阔的河流为这一封闭的“隘口城池”,铺就了西南的自然险隘。整个村庄,可谓依山傍水,堪称风水宝地。
   
村西高东低,撩起沿街蔽日古槐的虬枝,一条京西古道蜿蜒从村中穿过,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村庄沿街道的游龙形走向而建,民宅错落有序,无人去破坏它的风水地貌,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古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形制修筑了这条龙形古道,它东接京城,西通塞外,是京西古道的咽喉,也是通往京西的军事要道。


龙形古道全长1500余米,屈曲于翠微山麓,像行军或作战  里所讲的长蛇阵。“龙”头昂于村西隘口最高处,“龙”腰位于法  海寺远山门外,“龙”尾伏于村东最低处。头高尾低’首尾相望,遥相呼应。当敌人来犯时“击首则尾应之,击尾则首应之'击腹则首尾应之。”因为街道蜿蜒屈曲,透视效果差,使对方不能正    确判断前方情况,从而起到钳制敌人的作用。这种设计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据险而战则胜”的古训。村西的古隘口地势险要,难攻易守,是京西进入京城的重要关口。


在史书上未曾见到过模式口隘口处发生过战争的记载,但是历史上发生在北方的几次大的战役,作战部队都取道模式口。据史料记载:公元913年,晋王李存审欲取幽州,大将周德威率大军过永定河,走三家店,过模式口,出衙门口,攻破幽州城;公元1443年,明英宗朱祁镇,也是率兵经西黄村、模式口,过紫荆关,出征也先;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部队安然撤离北京,也是经模式口。这说明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光绪顺天府志》中明确记载:蓟县“西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驻焉。”清朝廷在此设重兵把守,则进一步说明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村西的隘口处,原有古刹海藏寺,是“龙”头高昂之地。据前人记载:海藏寺内,方丈殿最高,站此,望卢沟桥车骑可数。如此高度,可将隘口以西进京古道尽收眼底。所以说,此地即为京师西部的关隘,同时还是一个绝好的嘹望哨所。历代朝廷在此设军把守不无道理。这条古道,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明清时还是京西矿产的转运站。门头沟产出的煤炭、大灰、石料等,都要通过古道上的模式口运往京城。


旧时的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给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生机。为了接待这条古道上来往的客商,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铁匠铺、药店、酒馆饭铺等,为他们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模式口村民“吃”的是这条古道。古道给村中的百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使得土地不多的模式口村,成了这一带较为富有的村庄。因此,地处驼铃古道上的模式口村,在京城及京西一带享有盛名。


为了保护模式口这条重要的古道,古人巧妙地在街的两边修筑了两暗四明的排水通道,这在一般的村庄是少见的。村西北高东南低。旧时,每逢雨季,以福寿岭为分界,山之阳的雨水都汇集到了模式口,时有山水倾泻。为了不让雨水破坏路面,保护庙宇和村庄,古人利用弯道的特点,在距西面第一个过街楼近50米处的路面上,设置了第一条排水通道,将蟠龙山之阳的山水引向南面的排洪沟,减缓了下面街道的积水量。


村中第一条排水暗道,将蟠龙山东坡的山水,从慈祥庵北垣墙外,引入向南的排洪涵洞,经慈祥庵东的关帝庙主殿下排往街面。沿街湍急东流,与街面上的雨水汇集,在距第二过街楼40米处,向南、再向东流入南大洼,形成了路面上的第二条排水通道。涵洞长200余米,宽约1.2米,高约1.5米,是村里最长的排洪涵洞。

法海寺远山门西侧墙体有一排水洞(高约1米、宽约1.5米),福寿岭之阳、蟠龙山之西、馒头山之东汇集而来的迅猛山水从洞中泄出,奔腾南去,直注南大洼,然后经赵山向金顶山方向流去,是自西北而来的第三条路面排水通道。

第二条排水暗道将承恩寺塔院北面的山水,经塔院东墙外的排水沟向南注入约100余米长的排水暗沟,穿过街道下与1恩寺南菜园内的排洪沟相接。暗道是用山石垒砌而成,高约1.5米,宽约l米。排洪沟的进水口长约2米,宽约1米。上有用条石砌  成的方篦子,路面上的雨水也从方篦子处流入暗沟,再进入南面  的排洪沟内,向东流去。水口的方篦上有一块厚约35公分的巨型花岗岩,覆盖在进水口上。由于长年雨水的冲刷,形成了一条5、6公分深的冲刷槽,它将历史的沧桑刻在了巨石的表面,是  古道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承恩寺的排水通道,设计得非常巧妙,所有排水通道,在表面都没有留下明孔,但不管雨水多大,寺内从无积水,给今人留下一个谜团。

街面上的第四条排水通道在距东过街楼30米处,向北斜插,流入一条很深的“自然冲沟”,向东流去。

这两暗四明的排水通道巧妙之处就在于:每条排水通道都设计在过街楼上方约50米处,将水排走,使山水不能直冲过街楼。旧时,街道两边都砌有高约80公分的石台,加上弯曲的路面,也是控制山水流速的重要因素。当山水形成较大流速时,被因屈弯而抬高的路面阻住,使山水因改变了流动的方向而骤然减速,这就减少了山水对路面的破坏。

古道上曾建有四座过街楼,过街楼南北的城垣像一道道屏藩,将这条“长龙”牢固地安抚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西过街楼固其颈,中间两个过街楼安其身,东过街楼托其尾。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却折射出古人对“龙”的崇拜之情,期盼着它能“镇水、弭灾”。其实,真正能起到“镇水”作用的,应是古人修建的这条龙形古道在排水设计上的高超技巧。

这条古道,集中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现今,它虽然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但它曾带给人们的繁荣、兴旺和安全感,仍然深深地留在村民们的心里,时时荡漾起人们热爱自己家园的感情涟漪。


地处古道中的模式口 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30 10:33 , Processed in 0.0102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