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4|回复: 0

《王平镇》--古道通衢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9-3-25 0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古道通衢
    古往今来,王平地区都是京西交通枢纽,至今仍有不少古道遗存。不仅是著名的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见证和展示京西古道的珍贵文物,更是让人们观览京西古道的实物景观。

(一)西山大路

众所周知,西山大路是京西古道的主干道。出北京往西,过永定河后进山,有北、中、南三线,在王平口并合为一路,再走百岩子进入清水涧(俗称大台沟),越大寒岭进入斋堂川或大安山地区,经斋堂川可至河北省怀来、涿鹿、涞水,进而可达内蒙古与山西,所以人称西山大路为古代的“国道”。其中,牛角岭、峰口庵以西,九龙山和十字道大梁以北,大寒岭以东,安家庄以南,这其间古道经过的地方,都在王平地区。仅西山大路而言,主要路径如下:

南道,指经过潭柘寺地区进入或到达王平口及王平村的古道。主要有卢潭、庞潭古道的伸延线及房山区大石河经河北镇到十字道的古道。卢潭王古道,即北京——卢沟桥——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西峰岭——潭柘寺——十字道——王平口或王平村。庞潭王古道,即北京——石景山区庞村——东西辛称——岢罗坨——西峰岭——潭柘寺——十字道——王平口或王平村;另还有麻峪——万佛堂——桑峪——潭柘寺——十字道——王平口或王平村的麻潭王古道以及房山区河北镇经东港村——十字道——王平口或王平村的古道。

中道,相传与唐末五代时期刘仁恭在大安山当“土皇上”,置玉河县,修筑四方道路有关。而且这条路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经过玉河乡,所以后人又称此路为“玉河古道”。路线为北京——麻峪或三家店——门头沟圈门——峰口庵——十字道——小店子——白道子——王平口,及峰口庵——花沟——南岭——北岭——官道——王平口,及北岭——瓜草地——南涧——王平村。


北道,是西山大路三线中自东向西经过王平村的这一条,因位于北线,故俗称北大道,路线为北京(阜成门)——八里庄——模式口——三家店——琉璃渠——丑儿岭——斜河涧——水峪嘴——牛角岭——桥耳涧——韭园——石古岩石佛岭——色树坟——王平村——吕家坡——王家岭——焦家岭——王平口。其间,桥耳涧村东南至落坡村、经马各庄至石古岩,亦有古道通行。


三线会合于王平口(史料“过山总路”、“入京咽喉”)后,经百岩子——潘涧子、宅舍台——板桥——庄户——千军台——大寒岭——煤窝——军响——斋堂。再由军响——灵水——沿河口——白羊石虎——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怀来盆地;由斋堂——青龙涧——柏峪——天津关——黄草梁——麻黄峪——怀来盆地;由斋堂沿清水河河谷——双塘涧——大地沟——东灵山或河北省涿鹿县孔涧;由清水——燕家台——椴木沟——河北省涿鹿或怀来;由张家庄——河北省涞水县镇厂(今九龙镇)。为西山大路伸延线。


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至新中国建国初500多年时间里,今王平镇、大台地区、原北岭乡范围都是一个建置,即王平口巡检司(王平社)及老九区,所以现在我们统称其为王平地区,在涉及历史及其古道时,不宜按今天的界线分得太清楚。在这个区域里,不仅西山大路三线合一,而且京西仅存的五个关城都在这里,即牛角岭关城、峰口庵关城、十字道关城、王平口关城和大寒岭关城。而这五个关城实际上都是为了控制西山大路而修建的。


牛角岭关城位于今王平镇桥耳涧村与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之间的牛角岭隘口处,高6.2米、宽4.3米,门洞过道长9.3米。原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远免夫交界碑》和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西山大路碑》,关城西有三义庙遗址。


《王平镇》--京西古道

《王平镇》--京西古道



牛角岭关城

    峰山庵关城位于原北岭乡与今龙泉镇交界处峰口庵(又称风口岩、峰口鞍、大风鞍)隘口处,高5米、宽6米,门洞高4米、宽3米、过道长6米,关城建修于明清时期。关城西有古刹峰口庵遗址及石原告五块,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远免夫交界碑》、清道光十四年(1834)《峰口庵碑记》和《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原告》、清咸丰二年(1852)《续立峰口庵道路行状况碑》、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峰口庵碑》。

十字道关城,因西山大路中、南两线交会于十字道村,村以得名。村西口设城站,额书“十字道关”。建于清末民初。


王平口关城,位于王平口村西隘口处。元代《析津志》载:“王平口……有军人把隘口,路入斋堂乡,又一小LJ南路”。明《西关志》载:“王平口,正城一道,过门一座,水门一空……守口官公廨一所。”现存关城为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存碑一方,为敕赐修武校卫王平汛把总(兼王平口巡检司副司长)刘占元立。

大寒岭关城,位于今大台地区与斋堂镇交界的大寒岭(古称大汉岭)隘口,城台长13.5米,进深5米,券洞宽2.5米,高4米,西口有瓮城垣墙。关城东有毗卢寺遗址,存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大寒岭毗卢寺并添建文昌阁原告记”。

(二)王雁古道


东王平村村东口,有一条往北上山的古道,至“门斋铁路”(修建于民初期)修通前,一直是王平村通往清水涧、安家庄、雁翅以至下马岭一带的通行道路。其中,东王平村至清水涧村东南村口、清水涧西北沟越岭至安家庄南,以及河南台村附近,仍有古道遗迹。


(三)九龙山香道


旧时,九龙山上有娘娘庙(主要供奉九天玄女娘娘),农历五月初一为庙会,除南簏东平岭、中平岭、西平岭进香道路外,王平地区经由南港和落坡亦有上山道,庙会时进香,平时到门头沟走窑或圈门繁华地带往来均走此山道。


(四)韭丁古道


这是一条修建于韭园村与丁家滩村之间的古道。现丰沙线2号桥东岸往南,即韭园村东北,在几近垂直的悬崖上有一条呈‘之’字形盘折而上的石砌古道,上到岭上后一下坡即到丁家滩村,比绕行水峪嘴或下苇甸,路程近一半以上。

(五)韭园——马各庄——道须古道

韭园与东马各庄村之间只隔着一道小岭,两村的先民们便修出一条道路,使两村间往来的路途比绕行河边或落坡近了一半还多;东、西马各庄(旧称上街、下街)之间隔着一道大沟,人们便在沟上修筑起一道三孔石桥,使两村(或两街)之间能够“全天候”往来;在马各庄村西,色树坟村南,有一个道须村(现已搬迁),西马各庄村的大部分土地在本村与道须村之间,在原有小路的基础上,两村合力修筑了一条石砌路面的运输通道,宽约2-5—3.0米,至今大部路段保存原貌,还能不时见到蹄窝。


其实,韭园——马各庄——道须这条古道不仅仅连接三四个村,而是一条颇为重要的路线。从道须越岭至原北岭乡大窖村,再越岭可至平地村。从道须村往北经二岩至色树坟,从大窖往北至南涧,从平地村往西北至瓜草地、安家滩、王平口各村,称得上是西山大路北道的另一条秘径,可能相当古老,但在战争年代则作用突出。


(六)王北、王潭古道旧时,王平村附近的人去北岭、十字道,以至去潭柘寺或房山,不必绕行王平口或门头沟,可直接走南涧到瓜草地,再上经北岭、南岭到十字道,再经赵家台、阳坡园到潭柘寺,或经东港村到今房山区河北镇。


《王平镇》--京西古道

《王平镇》--京西古道



道须古道




(七)王平村——大台古道

西山大道北道在吕家坡村有一分支,从该村往西北方向上至岭,越岭后大路分两岔,一路向西北至大台,一路往北通东西桃园和清水涧。此路为石砌路面,多有残存。

(八)除以上各路外,经过王平村附近的还有两条更古老的路。一是永定河河谷通道,二是由石古岩“对过岩”往北的岭上山道。永定河曾为漕运通道,通过船只和木筏,运送过粮食、木材等;枯水季节,河滩本就是一条动物迁徙和人类移动的、比较平坦的天然通道。从石古岩“对过岩”上有烽火台遗址和汉代兵器出土,到河北武定刻石记录的修城事件,可知在王平村永定河东岸山上应有一条山路,因年深日久,山石崩落,至今难见其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王平地区历史上曾经古道纵横交错,交通四通八达,誉称通衢或枢纽,并不为过。随着近现代铁路和公路的修通,这些古道逐渐失去了它们的使用价值。但是,它们所承载着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包括古道本身都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古道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王平镇党委、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


(九)古道景观


王平镇范围内的古道,比较典型且已经过整修,可供人们游览、参观的路段有:


1.石佛岭古道


即东石古岩村村西至西石古岩村村南(原色树坟采石场)的一段。在这段路上有一处明万历六年(1578)摩崖石刻。《宛署杂记》载:“石窟山,在县西九十里。山临浑河,壁立千仞,一径上通,仅可容足,俯视河水,最为险阻,有一石窟,名般若耋。”可能沈榜那时尚不知道这条路已经整修拓宽。因刻有石佛,人们称这段路为石佛岭。西山大道在进石古岩村以后是上坡路,没有多远,一条山沟出现在眼前,建有桥涵,桥的两边有围墙,桥中间供行人和牲畜行走。拱桥在清朝同治十年被洪水冲毁,当年修复,历经13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坚固如初。这条山涧以前称为“断龙沟”今天称为“桥子沟”,因为改名,曾有一段传说。据村里老人讲:当年有一个在皇宫犯了案的大飞贼叫侯金龙,潜逃至此,被张姓祖先抓获。在向土级报告时,因为地名叫‘断龙沟”,犯了皇帝的忌讳。所以改名为“桥子沟”。过桥,在拐弯处仍保留着古道酒馆的痕迹。站在酒馆遗址上,向东方遥望,有一条横桓南北的大山,即人们称为“对过岩”的山梁。山粱的最南端,是汉代烟墩遗址,说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这里已经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军事驻防要地。20世纪80~ 90年代,人们在“对过岩”上开采山石时采出了锈迹斑斑的铁剑和箭簇,还有夹砂红陶及绳蚊灰陶等。古道蜿蜒前行,来到了被人们称为“石门”的地方。路中间,有清晰可辨的蹄窝。道路在此地向南拐弯。摩崖石刻就在路边光滑的岩壁上。有四块碑石,其中一块碑上面,有三尊连在一起的佛像,其余三块碑用莲座相连。全宽3.3米,全高3.5米。石刻佛像的面部表情庄重、祥和、威严,线条细致,表现细腻,其雕刻技艺堪称精湛。三块碑记载当年修路捐款的众善芳名,参与修路的有锦衣卫、司礼监、王平口巡检司的官员及高僧。一块碑讲述当年修路的情况,文日:“王平乃圣朝之基,乃宛平之治地……,石窟岩东西浑河瀑流,南北两山狭隘,水凶山险,涧陡沟深,每经雨雪,行人危于颠沛’滚破坠崖殃于斯者多矣!有明安禅师以修桥补路,务使民间不致登陡之忧。历风霜而不倦,越二、三载方蒙遂志,深涧跨以竖桥'悬崖横以坦路,千百行人臻余庆,十方檀信沐洪庥。”看着400多年以前古人们留下的碑记,思考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山路’不得不感叹、敬佩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勇敢。


《王平镇》--京西古道

《王平镇》--京西古道



石佛岭古道



2.桥耳涧古道


从韭园村顺公路南行至古桥,看古碑,过街上行至桥耳涧村,又见古桥,上台阶,走大街,至关帝庙。由庙东侧开始,石砌路面古道显现,路宽4·6米,缓慢上行至牛角岭关城,路面灌木杂草已割除,依稀可见蹄窝。关城洞门西,立有永远免夫交界碑(现已移至城门东碑亭)和西山大路重修碑(现已移至桥耳涧村西桥头)。关城西侧不远,有残垣断壁,为三义庙遗址,据说除供奉刘、关、张外,还有杨八姐塑像。战乱年代,杨八姐塑像辗转到马各庄,后又到大台,最后被人深埋于大台矿某处地下。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古代有一位英雄叫毛立芳,驻守沿河城,为抵御进犯之敌,曾到洪水口支援,因仓促迎敌,寡不敌众而被俘,敌人软硬兼施进行诱降,毛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敌杀害。当时军民为了给毛将军报仇,百里追敌,到牛角岭终将敌人消灭,今斋堂立有毛立芳墓,记载此事。


《王平镇》--京西古道

《王平镇》--京西古道



桥耳涧古道



3.马各庄道须古道

2007年7月份,十几名北林大学生探访西古道曾住宿于东马各庄农家,据说为没见到这里的古道而深感遗憾。其实,他们如果向了解情况的人稍加打听,便不会失望。东马各庄至韭园村的过岭古道保存完好,西马各庄与道须之间长达数里的石砌古道亦完整保存,而且三孔古桥仍在,桥东头还有一方修桥路碑。


4.王平大街


从王平村派出所旁往西过铁路桥涵洞后右转到东王平村大街,村委会门口有圆形大石碾、药碾形大石碾及大石磨,院内正面有龙泉庵(俗称东庵庙)正殿和界碑。到西王平村,进下街到上街,沿街两侧古商铺建筑林立相连,可遥想当年这条“古商生街”的繁华景象,下街东头有古槐一株(已枯),西头有马王庙;上街东头有大影壁墙,西头有古槐、巨柳。如向老人虚心请教,还能听到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王平镇》--京西古道

《王平镇》--京西古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8 13:11 , Processed in 0.0119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