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7|回复: 0

玉河古道--穿越京西千年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59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19-4-8 11: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从麻峪过永定河,经大峪、圈门、蜂口庵、十字道至王平口的这条长约四十里的大路,被称西山大路的中道,和北道相同,中道使用时问长而臣至今遗存着不少典型路段。因起点在古玉河乡,且相传与唐末五代时期刘仁恭没玉河县并修筑道路有关,—般又称其为“玉河古道”,也称玉河大路、麻王路(麻峪至王平口)。


        京西古道中路的煤业特点也很突出:圈门的窑神庙、遍布山涧的大小煤窑、蜂口庵深深浅浅密集的大蹄窝⋯⋯从麻峪到圈门—带,更是见证了近现代门头沟矿业、矿区人情生活的变幻。


        玉河古道串联三个关城、三个过街楼、七八座古桥,留有很多古道痕迹,如蹄窝、碑刻等。除了这些物质遗产,还有京西古幡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河古道周边有小煤窑两百多座,曾是京西煤入京的重要野通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模式口:一幅京西风画


模式口位于北京西部,距市中心二十多公里,是旧时通往张家口的必经之路。京西出产的果品、煤炭、木材以及口外的皮货都要经此运进城,所以自古以来旧时一条商道。模式口同时是京城自平原向西部山区过渡的第一隘口所在。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代政府都在此驻军,几百年前就从东到西修了四座过街楼,筑有高墙留有射击孔,是戍守京西的军事要镇。模式口除了一条通往妙峰山的、天泰山的香道外,还有经圈门、天桥浮、峰口庵到达王平口的玉河古道。


模式口在清末民初是最兴旺的时期,每日镇上驼铃悠扬,经声环绕,店铺红火,人流熙攘。迤逦一千五百米长的道旁布满大车店、杂货铺、铁匠铺、饭铺、药铺、肉铺、理发店、粮店、茶馆、旅店...是个招幌猎猎、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的泱泱大镇。


后来由于道路的变迁,这里渐渐萧条了’它在历史上的辉煌位置和留下的古迹也已是散入泥土中的珍珠。它的历史由于年代所限没有影响资料留下,只能在老人的口传和断垣残壁中看到昔日的繁荣。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圈门:戏楼、过街楼、祭窑神


圈门也叫南门,圈门的门楼原本有三个门洞,现在只剩下南边一个,以前商队就从这个门洞过。门楼上以前有庙,供关老爷和药王。门楼北边中学原是窑神庙。听老人说,清朝时,管门头沟煤矿的议事公所就在庙里面。


圈门戏楼创建于明代,也是门头沟煤业发展的产物。旧时由门头沟煤行公议局进行管理。戏楼建于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戏台,共有6间勾搭连式建筑。其中后台三间,前台为悬山卷棚一大间。在前台两侧又宽出半间与后台相通。

整个戏楼的设计十分精巧匀称,且适宜演员从不同方向出入。台面上方,巨大横木与立柱相交处,施以巨形透雕云龙木构件,饰以彩绘,如两条巨龙欲腾空飞舞,平添了舞台的灵动与飘逸,与演出功能和谐有致,浑然一体。整个戏台采用的立柱、横梁、棂窗、砖雕、泥塑无不气韵超脱,充满艺术气息。戏楼内清道光十年(1831年)的黑漆金字大匾高悬梁下,上书“歌舞升平”,字大如斗,熠熠闪光。圈门大戏楼前后的开阔地,曾一度是门头沟民众的集会之所。同时,在圈门窑神庙办公的煤业行业组织建有门头沟民间十三档花会的总会管理机构,每逢窑神生日或九龙山娘娘庙庙会之日,总会都要组织门头沟十三档花会走会,并到大戏楼前献艺表演。那时各档花会各显其能,纷纷亮出绝活,热闹非凡。这些狂欢延续了三四百年,直到1937年才结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门头沟的共产党员曾在这里演讲,散发传单,号召工人起来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也曾在大戏楼前威胁群众,屠杀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矿工们曾在这里斗争把头,控诉包工柜的罪行。如今这里已成为从北京城开往门头沟的公共汽车的终点站,几乎每天都有退休的老矿工坐在大戏楼旁的河沟桥头谈古论今,颐养天年。


从戏楼东侧的小桥过去绕到北面,有一座窑神庙,每年腊月十,窑神爷的生日,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还要在戏楼唱足三天的大戏,乞求窑神保佑煤窑及窑工平安。煤窑的讲究特别多,祭窑神时窑主都得出钱、烧香。自家窑口也要摆供桌,女人不许看,老婆生了孩子的矿工也不能来。支窑场的木头不能用桑树,不许在煤窑里吹口哨,也不能打煤窑里的老鼠,老话说窑神拿老鼠当马。


圈门过街楼,原存有并连的三座。坐西朝东,横跨山谷,犹如一道关城,将门头沟与外界隔开。圈门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圈洞,以砖石砌就,高约4米,用于通行人畜及水流。上部为平台,建有阁楼,供奉神像。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修建道路及煤矿用防排水沟,将两侧过街楼拆除。南部的过街楼夷平为通衢大道,北部的过街楼改砌为过水河沟,只留有中间的一座过街楼,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另有西部过街楼台基上的三间北房得以幸存。这座过街楼高大宏伟。上有殿堂三间,殿堂前有悬山式卷棚抱厦一间,均建于青白条石地基之上。殿中供奉文昌、关帝、观音和药王诸神,人们从过街楼下部的圈洞经过,也就等于对神灵进行了顶礼膜拜,得到上方神灵的庇佑。因此,人们也称过街楼为圈门浮。


圈门过街楼建于何时,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在登圈门上过街楼的台阶上,铺有数块石碑,作为阶石使用,虽镌刻文字多朝地下或碑石深埋土堆乱石之中,但断续记载着众多煤商、煤窑及村镇多次捐款整修过街楼的情况。可惜的是,碑文不能全部现其全貌。明《长安可游记》一书,记有登门头沟、过门头口、至峰口庵,居民皆以石炭为生的文字。明万历年间,宛平知县沈榜编撰《宛署杂记》一书,也记有门头口村及附近村庄距离情况。


圈门的圈正确读音是quan,很明显是来自于过街楼的券洞,流过这里的水道因此得名门头沟,形成于此地的村落便叫做门头口,这也就是今天的门头沟区的名字由来。过街楼南侧是座西朝东面阔三间的硬山大殿,殿前建悬山卷棚顶抱厦一间,供奉文昌关帝。北侧是座北朝南硬山大殿,供奉药王。过街楼在清代曾被洪水冲毁,从这点就可见当时门头沟水量的充沛。只是现在有干涸的水道了。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天桥浮:过街楼、三义庙、明碉暗堡


天桥浮,明代称“天桥”,村东头有二座过街楼,过街楼券洞上刻“天桥浮”三个字。上建一座三义庙,供奉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前。庙坐北朝南,正殿、配殿、禅房、山门一应俱全,现在残破不堪。明沈榜著《宛署杂记》有载,是门头沟区以胡同命名的第一村。除天桥浮村西行,古道从啦啦湖村穿过,村南山有山泉,泉水自上而下,成瀑布状,水量虽不大,但常年有水,而得名啦啦湖。有啦啦湖往上,到官厅村。


横岭人说天桥浮中的天桥就是这座修在高处的过街楼。古道从门洞穿过向官厅方向前进,门洞上是代替茶亭供旅人歇脚的三义庙。桥南有—棵遭雷击而一分为二的古树,一边玉山将倾,一边继续生长,最长的枝桠落在地面上。桥北的草丛里躺着—段记载重修三义庙的清代石碑。木料多数无存,从残墙看来,这座庙最后一次重建距今至多几
十年。南面的殿堂的底座是水泥浇筑的,朝东开着几个小窗洞,南北两座山头的树丛中也探出罐头形状的炮楼来,二十世纪后的改建显然把天桥浮变成了一组扼守古道工事,解放战争中此地发生过一次渗烈的交锋,还在天桥浮村立了烈士碑


炮楼周围是就近取材垒起的矮墙,墙上的石头轻而软,石头的形状和裂纹都很像木料,稍一用力就能剥下二层,放在手中可碾成粉末。按《老北京的煤业一书》的说法门头沟地下的煤共有十三层,旧时行话称之为“十三”,在天桥浮能看到十三个煤层。这些半木半石的材料似乎并不在这十三层之内,但也和煤层一样记下了比古道遥远得多的信息,我在之后的路上一直幻想着捡到些我能读得懂的信息--比如一块,纹理清晰的化石。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蜂口庵:蹄窝


峰口庵又名峰口鞍、风口岩,因地处九龙山西头之大坨顶南端与桑峪大梁北端之绝石梁相交形成的v字山口之底,东西又各有一条大沟,东风或西风由此冲过,常年有风不断。风葑峻急,故称风口岩;又因南北两山夹峙,似放倒的马鞍,故称峰口鞍;又因关口外有庵堂,又称峰口庵。


峰口庵同时还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不过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官府对于煤炭的运输税是免征的,而且还立碑为据。这块碑现在已经没有踪迹可寻了。


峰日庵外的庵堂遗址,现在还能看到倒在地上的神像,头部已经佚失,另一侧有一块功德碑。


从峰口庵往南走不远—拐弯处,是玉河苟董最精彩的部分——蹄窝。在一条长约13m,宽约1.5m,开山劈出的路面上,有156个大小深浅不一的蹄痕,最深的竟达到半尺,这是京西古道上最为密集的一处蹄窝。出现这样密集的蹄窝,—方面是因为这段路的路面居辉绿岩,这是—种石质稍软的花岗岩,而运煤的驴子和骡子出于动物的本能会找有凹坑的较稳处落脚,千百万次的负重踩踏,蹄窝越来越深,这算是主观原因。另一个方面,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而西山大道北路受永定河影响不能全天候使用,南路主要是香道,运煤的重任自然大部分就落在了中路。从元代开始北京已是—个百万人的大城市,并且“皆以石炭为薪”,毛驴最多驮300斤,骡子也只驮500斤左右,需要“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才能满足京城的用煤需求。


过蹄窝,古道沿岭脊向西至赵台口子,与现在的潭北路相会并行,石墁路面断断续续地有所保留,至十字道村。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经济势力的侵入,刺激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1872年,清政府在门头沟创办刊北京第—家以蒸汽动力为提升机械的近代工业--通兴煤矿(今门头沟煤矿的前身)。1905年为了解决京张铁路的机车用煤问题,詹天佑将运煤支线京门铁路修到了门头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到来,使得曾经是山回人声水返驼影的京西古道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百年后的今天,驴友们却以同样古老的方式--行走,将古道从京西大山的荆棘丛林中唤醒。这就是轮回。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5-4 15:00 , Processed in 0.01511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