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6|回复: 0

戏曲活化石:燕歌戏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9-5-3 09: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燕歌戏





  提起斋堂镇柏峪村,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独特戏种——燕歌戏。
  柏峪村坐落在斋堂镇西北部、黄草梁南侧,村域面积3.28万亩,海拔817米,由于从地理上和天津关、黄草梁串成一体,柏峪村自古就是古道边关,村民大多数都是历代守关军人的后裔。从元、明、清到民国,这里一直是边关要塞,常年都有军人把守。由于地处北京西山,岭峻水美,各类文化都集聚于此地,多种戏曲蔓延于村里乡间,古老独特的燕歌戏也在此传承下来。


燕歌戏的历史
  柏峪村的地方戏有两种:山梆子和燕歌戏。其中燕歌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京乃至全国是一个独特的剧种,九腔十八调,坐、唱、念、打、功,曲调悠扬。
  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乐,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其师世居江南,乐生皆河北田里之人。”由天津关戍边军士传之于此,并且落地生根,独居柏峪一村。唱词多融合了元曲之风甚至有整段的引用。有专家把柏峪燕歌戏喻为“戏曲活化石”,还有学者考证,柏峪燕歌戏与现存的保定“四弦”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元史所载基本相符。
  燕歌戏与其他戏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曲调唱腔既有高亢清亮之腔,又有绵转低逥之曲,融南北之韵又和雅俗之风,听后曲调萦绕于脑,令人回味无穷。伴奏器乐主要是“四弦”。目前在全国各大媒体上还没有听到、看到与燕歌戏相同或相似的戏曲剧目。


燕歌戏的发展
  清末民初年间,柏峪剧团曾带着燕歌戏到北京演出,但是随着年代的变迁和老艺术家的相继离去,燕歌戏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此之际,柏峪燕歌戏得到国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和柏峪社员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团结协作,经过不懈地努力,濒临灭绝的燕歌戏得到了拯救、恢复、发展,200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燕歌戏,在各级领导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成立了柏峪社员剧团。近年来,剧团参加了市、区文化艺术节山乡戏调演获得好评。燕歌戏又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剧团有演员42人,能够上演《小锦缎》《锣衫记》《牧羊圈》《孙举皋卖水》等15个完整曲目。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柏峪社员剧团摸爬滚打12个年头,对燕歌戏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剧团成立之初,除资金匮乏外,还面临着剧本稀缺、演职人员不足等困境。由于燕歌戏历来都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剧本更是无从谈起,当时的工作重点就是抓紧时间整理剧本、扩建剧团、进行排练。村里一改传男不传女的旧风俗,吸收了许多村内对燕歌戏衷情的年轻人。为能够达到最佳演出效果,演员们在农闲时每天晚上都会到本村剧场进行排练,一排练就是几个小时。现在,剧团每年组织演出40余场。
  柏峪村建成了北京市惟一一家拥有高端音响、灯光等设备的村级专业文化剧场并于2014年8月1日投入使用,让燕歌戏排练、演出有了专门的剧场。演员们每晚都去剧场排练。目前,在该剧场已成功演出100余场,观众达到万余人次,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广大村民及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燕歌戏”得到了“活态”传承和保护。本报通讯员 贺伟/文
  金谊平/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3-29 06:08 , Processed in 0.0108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