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84|回复: 1

京西古道上的驮畜与蹄窝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4
发表于 2016-2-22 11: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西古道上的驮畜与蹄窝
安全山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近年来,京西古道名声大振,蹄窝也成了京西古道的标识,尤其峰口庵、牛角岭的大片密集蹄窝,更成为众多旅友的向往和媒体镜头的焦点。2012年,京西古道中的“西山古道”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100项重大发现之一并名列傍首,中央电视台播出该新闻的镜头画面就是峰口庵蹄窝。关于蹄窝的成因,诸说不一,笔者已在拙作《古道蹄窝谁“制造”?》中进行了分析,并明确说明是骡驴驮运、为防滑蹄铁与路面石碰撞搓截所造成的。为了促进京西古道资源开发利用,减少创建古道文化景观时有悖史实引起游客的误读,下面介绍一些与驮畜及蹄窝相关的常识。
京西古道既包括京西平原地区的古道,没有这些平原古道,山区古道不可能与北京城相连;也包括京西山区古道,正是这些山区古道,为北京西山物产运往京城,并为北京与西山及和山后怀涿盆地及山西、内蒙间提供了通道。仅就京西古道上的物资(包括煤炭和农副产品)驮运而言,山区以骡子为主、毛驴为辅;平原以骆驼为主,骡驴和马、牛车辆为辅。这些,是由路况和牲畜特质决定的。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先说马和驴
马为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大型哺乳食草动物,四肢强健,善于奔驰。足内侧有附蝉,第三趾进化为蹄,其余各趾退化。所谓蹄,是马、牛、骡、驴、羊、猪等脚趾端的表皮变形物,由一种特殊的较坚硬的角质所组成,有利于行走和承受体重等作用,有“奇蹄”(如马、骡、护)和“偶蹄”(如牛、羊、猪)之分。关于马的性别,公马俗称儿马,母马俗称骒马,小马俗称马驹。有蒙古马、伊犁马等品种,有重挽、轻挽、骑乘三型,兼作驮、乳等用,挽即拉车。自古以来,马在军事和邮驿方面用的最多,取其挽、乘之功和快速之长。用于驮运较少,尤其是山区。北方草原地区善养马,故有马背民族;南方用马多来自北方,因而形成茶马互市并引入了马帮的概念,才有了茶马古道之名。京西亦养马,尤其是明朝,因与马背民族有矛盾,为了解决马源,实施马政政策,出现了一些养马户;农家也有养马的,多用于繁殖骡子,因为在当地骡子的作用及价值更大。
驴(家驴)与马用属不同种,体型略小,力气和速度远不如马,但性情温顺、饲养粗放、耐力较强且听从使役,多用于骑乘、拉磨、打场及山区驮运。公驴俗称叫驴,母驴俗称草驴。驴有德州驴、华北驴、关中驴、广灵驴、庆阳驴、泌阳驴、佳米驴、晋南驴、云南驴(黔驴)及新疆驴等诸多品种。旧时北京有专用于代步(供人骑用)的驴,相当于“驴的”。山区农村取媳妇有不少用驴不用轿。农家养驴,在农事方面代替人力。搞运输也用驴,平地可拉车,山地可驮运,也有成把儿(3~4头)的。大寒岭以西,因为路途运距较远,所以成把儿的骡子搭一头驴,骡子驮货,掌鞭儿的骑驴。近代有的引进关中驴,取其体型高大、体格健壮之长,用作种驴,而当地的草驴,有的用于繁殖骡子。山东德州驴,除一般役用外,驴皮胶(阿胶)产自东阿县,是因东阿井水熬出的驴皮胶最好。京东地区爱吃驴肉,驴肉火烧最为出名,广告语称“想长寿,吃驴肉;想健康,喝驴汤”,近年发展到很多地区。
再说骡
骡,俗称骡子,体型介于马和驴之间,是马与驴杂交而生,故不算独立物种。公驴母马生出的骡子叫马骡,公马母驴生出的骡子叫驴骡。因是杂交,一般不具生殖能力,但也有性别,公骡俗称儿骡,母骡俗称骒骡。由于骡子不具生殖力,所以有“儿骡下的千里驹”之说,形容绝对不可能;还有“母骡不生驹——废物”的歇后语;但也有极个别母骡下驹的情况。
骡子的出现晚于马和驴,春秋战国时多为王公贵戚玩赏用的宠物。明代以后大量繁殖作为役畜,取其马之力气、驴之性情所长。骡子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很强,即所谓杂交优势,山地驮运成为主力。由于运距有长有短,明清以来,大寒岭以东,运输煤炭等物资到三家店及北京,多能当日返回,故多为4头1把儿,少者有3头1把儿;大寒岭以西,无论是到三家店、北京,还是到怀来、涿鹿、涞水,单程多达百里以上,当日不能返回,为降成本提效率,多为5头、甚至6头为1把儿,还须搭上1头驴。据荣耀和先生讲(见《门头沟文史》第21辑《一件反映“京西古道”运输盛况的史料》一文),三家店、琉璃渠的骡驮专业户,也以5头或6头骡子为一把儿,不配掌鞭儿骑的驴。
由于骡子与马体形相似,不易区分,但速度有异,所以民间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之说,即比试比试。还有一句近乎骂人的话:“兔子要能驾辕,谁还花好几千块钱买大辕骡呀!”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第三说骆驼
骆驼为哺乳纲骆驼科反刍类草食家畜,有单峰和双峰两种。作为役畜,主要供驮运和骑乘、挽曳(耕地、拉车)等。骆驼头小,颈长、体驱大,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长,足柔软,二趾,蹠有厚皮(肉掌、无硬蹄);驼峰内蓄脂肪,可积蓄能源;胃有三室,其中一个胃室内有20~30个水浮(水囊),可以贮水,体内红血球也可以大幅膨胀吸水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而一旦遇见水和草,则可大量饮和食,补充“仓库内存”。所以,特别适合负重远行。尤其在沙漠,其扁平的脚掌及脚下又厚又软的肉垫子,使骆驼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走自如,其厚实的皮毛能抵御寒冷,能闭合的鼻孔和重睑能使其不畏风沙;大风快袭来时,它会跪下,使旅行的人可预作准备;它虽走得比马慢,但负重能力强,且忠于主人,人们把它看作是渡过沙漠之海的“沙漠之舟”。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乘骆驼来到北京做了20多年官,曾在回国后所写的游记中赞赏卢沟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从此让卢沟桥名扬海外。从意大利到中国北京,在当时可称“万里之遥”了。明代时,汉、蒙关系紧张,还曾发生过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军50万全军覆没,英宗皇帝被俘),所以留下来的古籍文献中未见到关子骆驼的记载。清王朝时,满族(女贞)为统治者,平定天下后,实行大民族政策,大量骆驼被引入到北京,用于平原路段驮运京西煤炭,延续到民国时期。模式口、北辛安、衙门口一带有很多养驼户。每年初夏至初秋,骆驼要被带到口外草原去放场。由于当时运煤进北京城是以骆驼为主,所以出现了一些描写骆驼运煤的文学作品。但是,山区运煤仍以骡子为主。三家店白衣庵内《重修西山大路碑记》和牛角岭《重修道路碑记》(均为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所立)中,记有:“于是填写骡驮布施……”,未提及骆驼。骆驼体力比骡子大,一头骆驼一次能驮400~600斤,一人能拉七八头骆驼。为了防止磨破骆驼的肉掌,人们给它们套上了特制的“皮布娃”。由此也可以说,峰口庵、牛肉岭等地的蹄窝,绝不是骆驼踩踏出来的。骆驼还有一点可贵之处,即可以根据需要卧下,装好所驮物品后再站起来行走,卸货时它又卧下了。若不然,几百斤重的东西,役者怎么给它装上去?
驼驮队用绳相串,役者在前,故称“拉骆驼的”。骡、驴驮队,役者在后,俗称“赶牲口的”。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第四说驮载工具
前几年,见到人造古道景观,如骡(或马),2根绳子连着2只筐搭在牲口脊背两侧。即便说是骡子吧,按驮300斤煤计算,绳子勒压在脊椎骨上,试想,脊椎骨如何受得了?而脊椎骨一旦受损,其下身岂不瘫痪?再说两侧的煤筐直接磨压肋骨,即使压不坏,皮毛也会磨破,牲口带伤,又如何能够正常行走?还有,牲口驮煤走山路,非上即下,绳、筐会不会从头颈或尾部掉下去?最近见到一组作品,有了进步,即给牲口配上了鞍子,但遗憾的是,配的是人骑马的马鞍,而不是驮运用的鞍子。还有装煤的盛器,是横放的长方形用“竹劈儿编成的”菜筐,而不是用荆条编的笼驮。
旧时,京西古道经过的村镇,如三家店、琉璃渠、斋堂、黄岭西等地,多设有鞍子铺,制作或修理驮运用的鞍子;有铁匠炉,打制驴、骡所用蹄铁(俗称骡活、驴活),并兼营钉活业务。钉活用的铁钉也是专打专用的。装煤用的笼驮筐以下苇甸、陇驾庄编匠编出的最为有名,即规矩,又结实耐用。用荆条编制的笼驮筐像加高的斗,四方略扁,上口略大,下底略小。两只笼驮筐用两根揻成U字形、粗约4~5公分的木棍(名为挶棒)相连,从笼驮筐的底部穿出,距地面约有半尺。放在地上,像4只腿。装煤时,可直接轮流往两边的笼驮筐里装。卸驮时,掌鞭的抓住一边笼驮下边的两根挶棒腿,使劲往起抬, 到另一边的地下。倒空了,再架放在鞍子上。

京西古道--驮畜

京西古道--驮畜


驮运用的鞍子,像带栏墙的单孔拱桥,前后鞍桥板内侧弯部,再凹进半圆,为的是保护牲口的脊骨。鞍板下,有毡子(称屉),防止磨破牲口的毛皮。毡子与鞍板(称膛板)之间,垫有草纸,通过叠放草纸的厚度,以使毡屉与牲口的肋部贴合得更紧密、更舒适,防止硌破生疮。掌鞭的要经常检查鞍子,看看毡屉破没破,里面的草纸情况如何等等。每早“上班”给牲口扣上鞍子,系好搂在前腿前的拌胸、搂在腹部的肚带、兜住后腿后尾下的轴根,才算将鞍子稳固在牲口的身上,无论走上坡,还是走下坡,既不会转鞍子,鞍子及笼驮筐也不会自己滑落下去。当然,骡、驴驮煤,也有用大口袋的。至于骆驼,要用垫子和架子,以便码放并定固捆绑所驮物资。同样,既要保护好骆驼的身体,又要尽可能地保障舒适。只有这样,才能走长路、多驮物、不伤身。

还有不少细节,不一一介绍了。总之,搞宣传,可以有创意,但应以史实为基础。驮运的年代尚未远去,还有人可以提供咨询,以避免想当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16-11-30 08: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5-3 09:48 , Processed in 0.0117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