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6|回复: 1

北京人与妙峰山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2

帖子

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5
发表于 2016-2-22 11: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人与妙峰山

妙峰山,是一座奇妙的山。几百年来,它是北京城内各族人民希望的象征、毅力的体现、美的追求和才华展示的地方。北京城内有许多豪华壮丽的官殿庙宇,但大多是属于皇家的;而妙峰山,是属于人民的。妙峰山既是一处令人神往的美丽自然风景,又是一处蕴藏着丰富多彩民间文化的人文景观圣地。自从192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家民风调查会组织顾颉刚、容庚、容肇祖、庄严、孙伏园五人到妙峰山调查进香风俗,1928年发表《妙峰山》一书以来,妙峰山更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学的发展源地,受到全国乃至世界民俗学者的重视。


  《妙峰山》一书忠实记载了当年京兆、天津、河北等地各族人民朝顶进香的盛况,使我们对清末民初的民风民俗有了真实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为古代淳朴的民风而感动,更为妙峰山对北京人的神奇力量所吸引,忍不住自己冲动,对妙峰山朝顶进香的现象进行一番思考。笔者是北京人,祖籍京西兰靛厂外火器营。自我记事的那一天起,“妙峰山”三个字就牢牢记在我的脑子中了。对我印象最深是这样几件事:一、我家的西墙上挂了一幅几张纸拼起来的西山风景鸟瞰图,各路风光的汇聚点是妙峰山,作者是陶一清先生。二、我的祖父这一代人均是有过朝顶进香经历的人,他们口中描述的进香现象远比《妙峰山》一书所记述的要壮观得多。顾颉刚先生见到的是一百多个香会,而我的先辈们说,光是经过兰靛厂西顶庙的就有五百多支香会,可见1925年的朝顶进香不是历史上的高峰期,而是晚期了。三、七十年代我曾步行“拉练”在门头沟区走了一圈,对妙峰山的地形地貌有了亲身体验。以后由于工作,又多次去妙峰山,从断壁残垣时的娘娘庙到今日颇有规模的妙峰山风景区,看到她一天天恢复旧貌,使我觉得是童年梦想在实现。妙峰山为什么对旧时的北京人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想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妙峰山是西山风光的缩影


  清代以前的西山和燕山,是我国草原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分水岭。北京人看这些山,是充满杀气的山。于是建造长城以防北方民族攻入平原地区。那时的西山、燕山风光虽美,但近似于边界,是“战备”的地方,不是游览的地方。清朝进关后,打破了长城界限,奠定我们今日中国的版图,西山和燕山不是“边关"之地,而是靠近京师的风景游览区。它们的美被人民发现,并且尽情享受。西山风景区非常多,名胜也非常多,在清代,人们钟情的是妙峰山,把她看成是西山风光的缩影。


  北京的西山属太行山脉。太行山从东北斜向西南,绵亘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地方。太行山虽不高,尤其是从山西高原东望太行山,只不过是一些起伏不平的连绵岗丘;若从华北平原西望太行山,则是山势高峻,雄浑挺拔,典型的北派山水风貌。西山是太行山最北头,是太行山的“头",古人亲昵地称她是“太行山之首"。西山不是一座山,是人们在北京城里向西一看就能望见的群山,是位于北京西部诸多山峰的总称。西山,既有莽莽苍苍的雄浑之美,又有翠翠幽幽的秀巧之色,尤其是裸露的赭红色花岗岩石壁与覆在上面的绿树同在阳光下展示自己的天然光泽时,景色更是动人。


  妙峰山景色就是这种雄浑与秀巧相结合的典型。它的高度适中,地理位置合适。从高度上来说,西山是在地壳运动“京西隆起”形成的山脉,由于其上升过程是多次上升叠加而成,所以在地貌上就是多级层状。第一层平均高度大约为2000米,如东灵山、白草畔、百花山等具有平台面的山峰;第二层平面平均高度为1400~1600米,如黄草梁、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等具有平台面的山峰;第三层是平均在1000~1200米的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上寺岭、大尖洼等山峰。这层山体面积大、平台多、有大量的村落和农田、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是西山的主体。第四层是属于低于80米的低山地带,或与平原接壤,或是山下有煤炭之地。西山有多少个山峰?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的材料。西山峰多,但少有突兀群山之巅的奇峰,于是妙峰山就成了西山最有代表性的山峰了。


  妙峰山又称妙高峰,是仰山的主峰,坐落在京西门头沟区的北部,海拔129l米,是西山第三层高度较高的山峰。妙峰山所以能成为几百年来著名的风景区,主要是因为它在自然地理方面有四个特色。一、它位于西山高度的第三层面,群山环抱之中,人们到妙峰山是“进山”,而不是象到西山第四层面的香山、八大处那样只是从平原到临近山峰去“上山”。二、妙峰山是在一块环形盆地中突立的山峰,虽然它的相对高度与周围山峰并没有高出多少,可是因妙高峰与相环它的山有一定距离,所以登上妙高峰,仍有俯瞰群山的壮丽感觉,使人不尽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宛如置身仙境。三、妙峰山与髫髻山相连,从空中看来,髫髻山的形状很象一个“S”形,东北伸到海淀区,西南延到房山县。妙峰山是这个“S”形的龙头,它的枝杈直连平原,如同一个枢纽的中心,是个山结,连接四面八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平原地区朝山的终极,于是在历史上形成了从海淀聂各庄上山的北道、从北安河上山的中北道、海淀徐各庄村上山的中道和门头沟陈家庄上山的南道为主的各条进香山道。四是妙峰山本身山形壮美,既雄浑又秀巧,如同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故称为莲花金顶妙峰山。


  二、妙峰山是北京人向往的仙山圣境


  翻开中国历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前一千年的政治中心在陕西、河南,后一千年则是在北京地区。辽代契丹族在这里建陪都南京,金代女真族在这里建中都,元代蒙古族在这里建大都,明代在这里建北京,清代满族继续以北京为都并沿西山一线建了大量皇家园林,使圆明园成为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北京之所以发展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她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滨渤海,南面敞向华北大平原的地势有关。西拥太行是北京能发展成大城市的最重要一条生命线。在古代,要建座城市,第一是要有水,横穿西山而过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有永定河,才有“北京湾”这个冲积大平原,才形成北京这个地区河流交错,湖泊棋布,水分充足,适宜人类繁衍、生存的良好自然环境。第二要有煤,西山产煤,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燃料,保证了居民生活。第三,要有安全保障,门头沟是北京去河北、山西重要通道,可以说是北京的“后门”,又可以说是“靠山”。正因为上述这三点,北京城的各族人民对西山怀有深厚的感情。历代北京做为都城建制管辖范围均有变化,但门头沟始终属北京城。


  太行山太大了,长约400多公里;西山太散了,东南起自房山县的蒲洼乡,东北直到昌平县的南口镇。隔关沟与燕山相连。西山“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北京城最中心点就是妙峰山。于是民众对太行的敬畏、对西山的眷恋、对大自然给北京的丰富特产……等等感情都发泄到了妙峰山上。如果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西山就可说是北京的母亲山。山里有什么呢?一定有神仙!世界各国都敬神,唯独中国有神仙。妙峰山是西山的缩影,景物的代表,一定是众仙集中之地。妙峰山是北京的天然屏障,那么保护北京各族人民的各方神仙一定都住在这座山上。于是妙峰山成为了清代北京及周边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  “妙峰山的神仙照远不照近”。正是城里人对西山与人民生活关系依恋心理的写照。


  众仙群集,总要有个头,有个为主的神仙。妙峰山的主神是碧霞元君,另外还有佛教、道教诸神以及民俗中的土地爷、关帝、吕祖爷(吕洞宾)、喜神、十殿阎罗等众神,还有民间故事中半人半仙的傻哥哥、王三奶奶以及三官殿、三圣殿、三教殿……总之,几乎民间所有崇拜的神均可往妙峰山庙中放。佛、道、儒可以合入一寺,男女可以同居一庙。人们想尊什么就可以摆什么为神,是人民意志的大释放。天高皇帝远,妙峰山是深山中的山,官府管的少,群众自愿建的多,更具人民性。妙峰山主供的神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是谁?有人说她是东岳泰山君的女儿,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后的归途中,见到水池中浮出了一尊汉代石雕玉女像,尊其为碧霞元君;又有人说元君是位天仙,黄帝在泰山曾建岳观,带去了7个女子,其中有个叫玉女的,留在山上修练成了仙;还有人说碧霞元君是汉明帝时的平民女子,她14岁就在曹仙长的指教下苦修3年,终于炼出金丹,所在泰山顶上有她修炼的玉女池……总之,有关碧霞元君的身份说法很多,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就是她是一位青春少女,是青春、生命、希望的象征。以后又添了位王三奶奶,更增加了妙峰山是北京人民母亲山的色彩,只有母亲才无私地庇佑我们一生,这是妙峰山的魅力所在。每当夕阳西下,黛色的西山闪出万道金光时,北京城里的人都有这么一种对西山的感觉,西山真美。神仙一定住在美丽的西山里,那是我们应该朝拜的地方,是仙山圣地。


  三、朝顶进香是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


  妙峰山是美的,去妙峰山的路也很美。五十年代初我二姐在门头沟城子煤矿职工学校当教师,暑假接我们兄弟三人到门头沟度假。当时见到浑河(永定河)波涛滚滚,气势宏伟,我想,大概黄河也是这样吧。六十年代我乘火车过黄河时,河道很宽,水量要比我当年所见到的门头沟境内的浑河水少得多。由此可见,当年进模式口,过三家店,由南道陈家庄上妙峰山的人,他们站在汹涌澎湃的浑河岸边,会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产生极大的崇拜。旧时从南道朝顶要走兴隆十八盘,这里风景很好,而且还可以看到松鼠和野鸡,树木种类也多,久居城内的人走到这里,有一种回到自然的感觉,更增加进香的神圣感。听当地老人讲,妙峰山是座圣洁的山,容不得长虫、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五毒”接近。又有老人讲,妙峰山是座善良的山,这里的酸枣没有刺,免得朝顶的人刮烂衣服扎破手。还有人说,妙峰山是座和平的山,各路神仙会聚在娘娘庙下和平共处,争相为老百姓施福。更有神奇传说,如果机遇好,可在妙峰顶西南半空中看到海市蜃楼,一座座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能在空中显现……。总之,这里见到的,是城里见不到的。来一次妙峰山,等于又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从南道朝顶进香可以领略浑河的风光,从北道(老北道)、中北道、中道上山可以充分领略西山的自然魅力。先说北道吧,历史上又称老北道,这条道上进香的人大多是天津人。六十年代初,我在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实习,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大多是天津人,他们对于山的奇特感,就如同北京人对大海的神秘感一样,非常向往,由天津走到北京聂各庄,大约需要三天,当天津人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了淡淡的山影,而且越走越近,越走看得越清晰时,那种兴奋心情是难以抑止的。“远见近山跑死马”,为了领略青山奥妙,天津人是最舍得走夜路的人。天津商业发达,清末民初天津人朝顶进香点的是汽灯,这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了。北京和河北进香的人当时只是提着煤油灯、纸灯笼、举火把,从照明度上来说,比起汽灯来要暗多了。夜里爬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是周围的山均是黑色的,把爬山的人溶化在山石中了;二是天上的星星特别高,仿佛往上爬就真能升天似的;三是在山中迎接黎明,见朝阳,给人以无比欢乐的心情,好象太阳是自己呼唤出来的一样。1998年春我到妙峰山老北道第一站的聂各庄去游览,这里已开辟为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我到风景区门口时只不过上午九点,遇到几位专程到此取泉水的退休老人。他们说,凤凰岭的泉水多,清澈晶莹,含有多种利于人身健康的微量元素,喝上一口,绵甜提神,所以每天都上山接回几瓶水,当“矿泉水”喝。


  中北道历来是香客最多、气氛最热烈、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山道。妙峰山位于门头沟、昌平和海淀区交接处,妙峰山的山下有个涧沟村,这个村里的村民要逛海淀镇或进北京城,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一般均走此道。这条道的特点是一直向上走,山高路不险,最适宜边走边观景。北安河是这条道的起点,上山不久可见一处院落遗址,当年是个道观叫响福观,再向上行,就可在路边见到大水涧。山上有了水,风光自然美;山上有怪石,骚客必有诗。中北道上有三处怪石:瓜打石、骆驼石、瞻云妙刻石。中北道虽然没有特别危险的山,但走到最高处时,难免上对青天、下瞰深渊,有些惊心动魄。进香是对自然的回归,玩的就是心跳,有这么一处让人感到刺激的景观,回去后仍会津津乐道。中道去妙峰山是攀登海淀区的阳台山,实际上阳台山和妙峰山是同一座山。从海淀方向看横成岭似阳台,从门头沟方向是侧看成峰所以叫妙峰山。从此路上山进香沿路植被较好,走到最高处南可望见永定河,东可看到海淀田野,群山俯首,使人心情开阔。


  妙峰山下的玫瑰很有特色,枝粗叶茂,花多朵大,一丛玫瑰花就如同一座大花塔。这里的玫瑰花不但花型大颜色也深,每年6月份是玫瑰花期,妙峰山下成了花的海洋,漫山遍野,争奇斗艳,花香四滥,蔚为奇观。据园艺学家们分析,这里的玫瑰处于海拔800~1000米的山中。向阳背阴,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土壤为火成岩类型,略带酸性,再加上雨量适中,空气湿润,温差大,所以这里的玫瑰花香气清雅高远,玫瑰油含量高,中外驰名。玫瑰花开放时,妙峰山会期已过,许多慕玫瑰香气而来的游人纷至沓来,更是为赏自然美景的了。


  四、朝顶进香是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


  北京人到三山(妙峰山、丫髻山、三门山)五顶(东、西、南、北、中顶)进香既是一种民间习俗,又是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1986年至1992年我有幸参加由著名满族舞蹈家贾作光老师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的编辑工作,阅读了全市民族民间舞蹈的调查资料。所谓民间舞蹈,实际就是各种民间花会。当询问这些花会组成原因时,几乎回答的原因都有这样一方面的内容:是一种锻炼身体、锻炼毅力的有益活动,既可以加强人们的团结,又可以引导青年人正常娱乐,防止赌博。在对城区和平原乡村的花会调查时,几乎各会均有到妙峰山朝顶进香的历史。妙峰山的庙会早在明代就有了,可是香火并不盛。到了清代,妙峰山一下子成了北京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朝顶圣地,观光胜地了,与城内满蒙汉八旗兵有关,与京西三大兵营(圆明园八旗、健锐营八旗、外火器营八旗)有关,与清代以圆明园为第二政治中心在京西建立了以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五园(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熙春园、淑春园)为主的大量皇家园林有关。此外,海淀还有不少王公贵族在此建了园林和别墅,如淑春园原为王公园林,以后更名春熙院归入□□园才属皇家直属。清代的北京城,实际是一个保卫皇帝的堡垒。内城居民以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居驻。正红旗居西直门内,北至西直门大街南至阜城门内大街,东至皇城根,西至城根;镶红旗居阜城门内,北至阜城门大街南至西单牌楼,东至皇城根,西至城根;正黄旗居德胜门内,东到鼓楼大街,南至西直门,西北至城根;镶黄旗居安定门内,西至鼓楼大街,南至东直门大街,南至朝阳门大街,西至皇城根东至城根;镶白旗居地区内,北至朝阳门内,北至朝阳门大街,南至西单牌楼,西至皇城根,东至城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北到东单牌楼,西至东长安门,东南至城根;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北至西单牌楼,东至西长安门,西至城根。清代北京内城实际是个保卫皇宫的大兵营。我们了解了内城八旗兵的驻地后,再看顾颉刚、容肇祖、庄严、孙伏园等先生1925年调查的妙峰山的香会情况:


  (1)金峰普照燃灯老会——崇文门内本司胡同东头关帝庙(蓝旗驻地);


  (2)乐善俊山清茶圣会——东四牌楼(镶白旗驻地);


  (3)长寿白纸神帐圣会——东四五条(正白旗驻地);


  (4)长寿清品神茶圣会(与(3)神帐圣会合出会启)——东四五条(正白旗驻地);


  (5)公议希贤惜字老会——齐化门(朝阳门)内南小街后拐胡同(镶白旗驻地);


  (6)悟善同修清茶圣会——齐化门内南小街中间棚铺后院(镶白旗驻地);


  (7)长寿白纸圣会——东直门内草厂路南(镶黄旗驻地);


  (8)一心乐善清茶圣会——宣武门内西单牌楼中铁匠胡同路北(镶红旗驻地);


  (9)南道水泉降香粥茶老会——宣武门内东铁匠胡同中间路南洛伽寺(镶红旗驻地);


  (10)清静乐善清茶圣会——太仆寺街,驾设罗家大字(内务府包衣上三旗驻地);


  (11)万年永庆太狮一堂——西四牌楼西珠市,驾设银锭桥三元宫(正黄旗驻地);


  (12)同兴南壮诚献粥茶子孙圣会——西四缸瓦市长庆街(镶红旗驻地);


  (13)公议呈供献盐圣会——西四兵马司无量庵,现移白塔寺(正红旗驻地);


  (14)静修乐善清茶圣会——阜城门内宫门口北顺城街西弓匠营路北三义庙(正红旗驻地);


  (15)关万里云程踏车圣会——地安门外;


  (16)松棚秉意诚献茶圣会——护国寺西口柳泉居(正红旗驻地);


  (17)公议重整拜席老会——护国寺西口外(正红旗驻地);


  (18)缝绽老会——皇城内外(内务府包衣上三旗驻地)


  (19)万寿善缘绽会——皇城内外(内务府包衣上三旗)。原书写(以上二项,疑是一会而分出两种会启者”。“笔者认为,可能是城内左翼军(东城)和右翼军(西城)之别;


  (20)德缘志善献盐圣会——京兆大宛两县及皇城宫内各关内外旗民。笔者认为,文中所讲“各关”,系指内城各城门外的关厢营房中的八旗兵丁和当地居民。“京兆大宛两县”系指大兴县(县衙在今东城区在兴胡同)和宛平县(县衙在今西城区东官房)。


  除内城上述这20支香会外,外城(相当于今宣武、崇文二区)有28支会,北京四郊有23支香会。京兆属县有2支香会,京兆附近不属具体地名的6支香会,天津全体联合会有15支香会,另有3支天津独立的香会,能统计上来的计99支香会,直接与旗人有关的香会占五分之一以上。


  八旗兵因为是兵,平日受到许多约束。八旗兵在京的额度又有限制,男子到了16岁才能被挑兵。如果到了16岁,但是没有空额,挑不上兵,就成了余丁(闲散苏拉),拿不到整份钱粮。为了保持八旗兵的战斗力,朝廷规定:旗人不许经商,与民争利;旗人不许务农,与民争地(多余的旗人疏散出京当庄户自食其力者除外,此处讲的旗人是有兵丁身份的八旗兵)。满族人尚武,吃饱饭之后就是练武。凡是身怀绝技的人,也是旗人中受欢迎受尊重的人。什么时候展示自己的臂力呢?走会。走会是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武功的最好机会。妙峰山庙会是在旧历四月初一至十八为春香,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为秋香,这两个季节均是北京气候最好的时候,不冷不热。走会的人是走一路演一路,遇到沿途的庙要演,遇到茶棚也要演,遇到桥梁,耍狮子的要“点水”,遇到高台阶登高跷的要“跳礓礤(跳台阶)”,总之,各档花会均有自己的“绝活”。朝顶进香的走会是文艺大汇演,文化大普及,是一项受到官府支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也是群众带有创造性技艺的大展示。此项活动也受到当时朝廷的支持。如咸丰年间,海淀镇老虎洞(地名)狮子会去妙峰山进香,归途经颐和园北宫门时,为咸丰皇帝所见。咸丰认为狮子舞得不错,只是头上铜铃声音不响亮,于是下旨让内务府造办处为他们制造十八枚铁铃(当地称十八紫),并封此会名为“万寿无疆钢铃五狮会”。类似这种受过皇封的花会很多,更扩大了走会的影响和规模。


  五、朝顶进香是人民渴望互助友爱的追求


  尊老爱幼,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家园观念,乡里相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朝顶进香是自清康熙时代以来以京兆地区为主的群众性的自发行动。每年进香时节,均要有几十万人上山,完全是群众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上山路上,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处处展现奉献精神,人们之间是靠一个“善”字凝聚在一起。朝顶进香一次,经历了一次磨炼,净化了灵魂,“带福回家”,充满祥和之气。群众是如何自己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活动呢?先从香会的分类说起。1925年能统计到的香会中,各自根据自己意愿负责朝顶进香中的种类项目:


  1.修路。这是“圆明园正红旗内外旗民”在道光二年发起的。“内外旗民”,“旗”是指满汉蒙八旗兵丁,“民”是指住在营房周边的汉族人。为了让朝顶进香的人便于上山,他们每年二月初一日祭山,三月二十日起程到离大觉寺八里的赛尔峪落宿,三月二十一日起兴工修朝顶的中道。而“圆明园正白旗修道老会”则全是八旗兵丁或余丁,他们每年上山修路,用军队特有的组成方式,规定修路成几“把”,而且标明各把修路的具体地点。除这些八旗兵丁外,参加修路的还有“普兴万缘净道圣会”、“净道圣会、“开山老会、“天太山感应修道进香(修南道)、“公议助善开路老会、“河北关上崇善堂修补老北道会”。这里特别指出一点,圆明园正白旗修道是“老会”,说明此会已有一百年以上历史,不过一百年只能称“圣会”,不能叫老会。


  2.路灯。朝顶进香是公众事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八旗兵丁是兵,没有钱。照他们自己的话说“连命都是阎王爷的,值钱的就是一身疙瘩肉,”所以他们主动负责修路。天津人商业发达,有钱的多,于是他们负责老北道沿途的汽灯。“天津公善汽灯会”的会启上说:“老北道历年沿路所点汽灯,所有一切资费,本会自行筹备”,又特书曰“不敛不化,并无知单”,可见天津的汽灯会是很阔绰的。其他道不是汽灯,中北道是煤油灯,由“中北道估衣商诚献洋灯会”供奉,其他还有“津郡公议老路灯进香”、“老南道桃园义善汽灯笼灯路灯施茶老会”、“娘娘顶后殿后善汽灯施粥施茶善会”、“金峰普照燃灯老会”……等。


  3.茶棚。位于京师八旗护军镶白旗驻地的“公议希贤惜字老会”的会启上说,他们为进香的人所设茶棚“自德胜门外头道茶棚起”。茶棚,是为朝顶进香的人供应茶水的地方,顾颉刚先生的调查中说:“据轿夫说,南道有十站,中道有五站,北道有十站,中北道有六站,是确定的茶棚已有三十一个,何况此外更有添出的呢”。茶棚有香会办的,也有个人办的。据常华先生《妙峰山香道考察记》中记载:“贵子又名苇子港、危子贾,是一个不大的茶棚。最早这里有京北双塔寺周氏主持,又有京西斋堂村一人来卖香烛,后渐废,三十年代由张玉亭捐资独建,笔者祖籍京西兰靛厂外火器营,南门街上有一座西顶庙,里面也菘奉碧霞元君,庙门口的茶棚是南门街上店铺集资而设。这些茶棚供菘茶外,还为朝顶进香的人施粥,所以有的叫“粥茶老会”。


  4.缝纫。要上山,就会把鞋穿破,为了保证民众安全朝顶进香,于是许多义务为进香的民众缝鞋的香会随之产生。如“公议志善沿路缝绽圣会”的会启上写道:“四月初四日起程,沿路并山道来往缝绽,以便行履。初六日朝顶进香,当日迥香至灵宫殿,守驾三昼夜。初九日进京……。”缝鞋的香会是由缝鞋的匠人组成的,如“万寿善缘缝绽会”就是由“皇城内外新旧靴行民人等诚起,诚献缝绽十四昼夜”,“缝绽老会”也是同样内容。他们把为香客缝鞋,看做是奉给碧霞元君娘娘的奉献。


  5.成补铜锡器。朝顶进香沿路有众多的庙宇,供桌上的法器有缺损的需要有人修补。进香的人也有持法器奉给娘娘庙的,如有损坏也需修补,于是就出现了“同心万代巧炉圣会”专门“助善在中产中路茶棚成补铜锡磁器”与他们干同样善事的还有“心缘同善巧炉圣会”、“公议呈献巧炉圣会”。还有由正阳、崇文、宣武门外从事铜器、锡器、磁器修补业组成的“公议乐善巧炉圣会”,他们技艺高超,肩挑小风箱,腰带铜锡焊药,怀揣铁锉钳子等修理工具,沿路为进香的人和沿路庙宇修供器,为朝顶进香大军增色不小。


  6.呈献庙中途中用具。据常华先生《妙峰香道考察记》中记载,老北道沿路有京西新北道聂各庄观间院、四耳营村关帝庙、石佛殿(魏太和道像)、龙泉寺、上方寺、瑞云庵、妙峰庵、磨练石河茶棚碧霞元君殿、双龙岭茶棚碧霞元君殿、花儿洞天仙娘娘殿、大风口茶棚天仙娘娘行官、磕头岭茶棚天仙娘娘殿、贵于港茶棚圣母行宫……。其他三条进香道庙宇也不少,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向沿途庙宇、茶棚各殿奉献用具的香会。如:有专门献供桌围棹的“公议心愿诚献围棹香会”,有为沿路茶棚奉献茶瓢的“公议心愿诚献茶瓢香会”、有送拜垫的“拜垫圣会”、有送芦席的“公议重整拜席老会”,有送掸子的“议心善缘掸尘圣会”、“一心秉善毛掸清茶圣会”、“永佑平安绳络老会”、“一统仝善杠子圣会”等。


  7.呈献神佛用品及供具。过去的庙里的神仙要披袍,于是有“献袍会”,庙中要有文房四宝,于是有“长寿白纸圣会”,神佛面前要摆花,于是有“乐善同心献花圣会”……。除了神佛用的东西外,还有为朝圣的人预备的“公议沿路茶棚施献茶叶会",是为沿路茶棚送茶叶的,怕进香的人受风寒,于是有了施送姜汤的“北安河信意善会”,还有“献供斗香膏药圣会”、“永年志善献□□圣会”……等。


  8.花会。实际是民间歌舞,也可以说是武术或民间杂技表演,妙峰山开庙时,京城内外有大量的民间歌舞技艺去“朝顶”献艺,主要有“开路”、“中幡”、“杠子”、“五虎棍”、“高跷秧歌”、“花钹大鼓”、“狮子”、“挎鼓”、“拨子”、“藤牌少林”……等。还有一个“万里云程踏车圣会”,是由正红旗满族青年为主组成的最新技术,骑自行车朝项,沿路表演车技,这在当年是出尽了风头。在l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之前,香火还是很盛的,当时去妙峰山的四股香道上,香客及各种民间会档日以继夜,络绎不绝,“人无停趾,香无断烟”。白天,旗幡招展,遮日蔽空;夜晚,灯笼火把,灿灿列宿。香道两旁有各种“文会”日夜为香客及民间会档服务,“武会”则遇庙则演,过茶棚而练,各显特色。据奉宽居士于1914年前后对妙峰山走会会帖和碑文记载统计,当时朝顶进香的“文会”有一百五十多档、“武会”有二百余档。每日朝顶者不下数十万人,井然有序,盛况感人。


  谁说中国人没有组织性,是一盘散沙?妙峰山几十万人朝顶,延续二百多年,没有交通警,没有安全保卫,没有总指挥部……一切均是群众的自觉行为。这里面可研究的内容很多,需思考的内容很多,从这方面来说,妙峰山是民俗圣地。顾颉刚先生等进行妙峰山调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开创了民俗要进行田野实地调查的先河。我认为关于妙峰山的学术研究仅仅是开始,它如同一座宝山,大门裂开了个缝,我们从门缝中见到了宝藏的光芒,让我们打开门,深入进去,认真研究一番,会对我们今日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有好处的。


妙峰山,北京各族人民神圣的山,表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山,表现中华民族各种美德的山,愿你再放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帖子

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
发表于 2016-12-2 1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5-3 11:03 , Processed in 0.0127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