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9-3-19 10: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40|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杨靖筠 于洪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北京门头沟区自古就是京西古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 ...
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杨靖筠    于洪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 北京门头沟区自古就是京西古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完整的类型和丰满的层次,是北京地区宗教文化集中展现之地。门头沟区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以及多种民间信仰,宗教文化遗址遗存众多。目前,门头沟宗教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动态的,在利用中保护,以利用促进保护,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门头沟;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3)02-0059-05




一、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概述


北京门头沟区自古就是京西古道,是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通道,更是守护北京城的京西天然屏障,有“神京右臂”之美誉,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化资源丰厚。其中,宗教文化资源尤为突出。


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产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完整的类型和丰满的层次,是北京地区宗教文化集中展现之地。门头沟区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以及多种民间信仰,宗教文化遗址遗存众多。经过调查研究,大体将区内宗教文化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即佛教文化资源、其他宗教文化资源、民间信仰文化资源和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文化资源。门头沟区信教总人数约为l万余人,占全区总人数的3.7%。其中,佛教信徒近9000余人、基督教信徒5000余人、天主教信徒约1200人、伊斯兰教信徒1000余人,还有若干道教信众。


(一)佛教文化遗存


佛教是门头沟区也是北京地区流行最早的宗教,历朝僧众纷纷在名山上建寺设坛。据统计,门头沟区旧有229个自然行政村,元明以来遗留下的各类佛道庙宇达300座。其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保护和发掘,具有历史价值至今开放,或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仍有近百处之多。就佛教宗派传承而言,历史上的门头沟地区各大流派异彩纷呈,禅律交辉,演变至今。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潭柘寺与戒台寺。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历史悠久,堪称北京地区佛教寺院之源始。发展到金代,潭柘寺成为禅宗曹洞宗中心,号称京都第一寺。元明清几代皇帝与此寺颇有渊源。民国时期,潭柘寺与政界联系密切,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宗教、政治势力,展示出潭柘寺典型的皇家文化风格和浓厚的“庙系天下”的政治色彩。


戒台寺始建于隋朝,曾是中国北方佛教律宗中心,号称神州第一坛。从辽代开始,律宗发展很快,律宗高僧法均和尚在此建造戒坛,并开坛演戒。辽代道宗帝召见法均,封以“崇禄大夫、守司空”,并将自己抄写的《大乘三聚戒本》授予法均。此后这件戒本被公认为佛教律宗正统代表的信物,戒台寺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北方律宗的中心。戒台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戒台。戒台,是佛为学有所成的僧侣颁发戒牒的地方,只有修行很高的僧人才有资格在戒台寺受戒。除此之外,现在每年5月举行的“戒台梵音”音乐会也非常有特点。古曲唱诵、丹青古琴、唢呐独奏,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佛学歌曲,使人心境自然、平和。潭柘寺、戒台寺均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寺院的规模庞大,文物资源珍贵,自然景观优美,对于北京佛教文化,乃至世界佛教文化具有潜在的深厚影响力。


其他诸如西峰寺、灵严寺、灵岳寺及下院宝峰寺、栖隐寺、崇化寺也都保存相对完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较深,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二)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遗存


门头沟区的道教官观遗迹也很丰富,但多数规模不大,保存的也不够完好,遗存至今相对完整的不多。其中,燕家台的通仙观是门头沟区的第一座道观。金正大七年(1230年),尹志平到燕家台隐居修行,传播全真教,在当地驻军元帅刘津的资助下,开始修造道观。道观建成后,全真教主长春宫(白云观)住持李志常题名为“通仙观”,作为长春宫的下院。石门营玄贞观以“老公庙”闻名。这座庙系清廷太监所建,观内道士全是出宫的太监,因此,当地人称其为“老公庙”。同治十年(1871年),清后宫二总管刘多生拜白云观方丈耕云道长张宗璇为师,后创立全真教龙门派的分支霍山派,作为太监信奉的道教宗派。光绪年问,刘多生修整玄真观,作为出宫年老太监们终老之所,并在旁边购置一块土地,作为太监们的墓地。


天主教从元代开始传人门头沟,在后桑峪村建立教堂,目前有后桑峪和曹各庄两座天主教堂。后桑峪天主教堂历史悠久,为教友村,更是北京市唯一有天然圣母山的天主教活动场所。基督教(新教)于1942年传入门头沟区,目前全区有聚会点87个,一座教堂。伊斯兰教从光绪年间进入门头沟,1951年将回民煤窑及煤场改做清真寺。目前有一座清真寺,即城子清真寺。


(三)民间信仰文化遗存


门头沟区还流传多种民间信仰文化,极具区域文化特色。首先是金顶妙峰山娘娘信仰,这一信仰源于当地民众到金顶妙峰山娘娘庙中朝圣,祈求生活美满婚姻幸福一世平安。这一习俗不仅使得娘娘信仰广为流传,还推动了庙会文化在清代达到鼎盛。庙会文化传承的是金元明清以来北京历史上最为独特而精深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是北京民间传统文化中最直观、最生动的部分,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最集中地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这类民间艺术声情并茂、技艺精湛,内涵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传承之久远、摄人魂魄之强烈,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其次是窑神信仰。


门头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上千年的开采史,形成了门头沟煤窑颇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和信仰民俗,具体表现在采煤、运煤、用煤、语言、生活、祭神等各个方面。通过窑神,所有的窑工几乎成为一个整体,人们要经过相同的祭奠仪式之后才会开窑、采煤,这也形成了窑工对窑神的虔诚膜拜。因此门头沟具有唯一供奉窑神的圈门窑神庙,保佑煤业的安全生产的九龙山娘娘庙等民间信仰。


(四)与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教文化信仰往往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如祭拜窑神中的节日祭祀后,人们通常举办京西幡会习俗。幡旗队列,乐曲演奏,最为繁盛。一是幡,二是乐,盛况空前。还有灵水村的转灯会习俗。转灯之前,有请神活动,即把村民所信仰的诸路神灵请到灯场的神棚供奉,让神灵与民同乐。其中即有煤窑之神,在神棚中放上煤窑神牌位,接受人们的崇祀。另一事例是妙峰山庙会的民俗活动,如五虎少林会、中幡会、高跷会、秧歌会、小车会、旱船会等活动。这些都能够构成独特的“京西门头沟民间民俗文化体系”。


二、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定位


(一)北京宗教文化的缩影


北京宗教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心引领性、民众民俗性五个方面。门头沟宗教文化既构成北京宗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映出这五大特征。门头沟的佛教文化是北京佛教文化的源头,在历史上曾经是北京佛教的中心,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门头沟佛教的法脉从未中断,潭柘寺、戒台寺的历史发展折射出北京佛教历史与文化,体现了历史传承性。门头沟区宗教文化总特点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高踞顶端的皇家寺院文化和广大区域、数量众多的村落宗教文化遗存共存互生,表现出独特的多元共生性;门头沟宗教分布地域广,可以说村落文化发达,村村有村庙,反映出民众民俗性。后桑峪天主教堂是北京西部乡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山村教堂,是展示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窗口。城子清真寺是门头沟区唯一的清真寺,是展示民族团结的窗口。这些都表现出了门头沟宗教文化的吸纳包容性。


(二)门头沟宗教文化遗产的特殊地位


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带有强烈的区域文化特色,是北京历史文化中平原、丘陵、山地三种类型中的山地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鼎足之势,必须高度重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特色的形成、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北京地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门头沟作为北京的京西古道,军旅、商旅、香客及车马等JiI流不息,在此留下了积淀深厚、种类繁多的民间信仰文化资源。从经济上讲,门头沟以采煤业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千百年的采煤历史中,自发地形成了京西煤业的专用术语和某些风俗。在门头沟的煤矿业,窑主希望产业兴旺,窑工祈求平安,各窑台都贴有神码(即窑神纸像)和吉祥辞语,并在窑口摆上供桌。清代在圈门修建的“窑神庙”,就是专祭窑神的地方。此外,在门头沟保存下来的有关煤业的一些碑刻、契约极具史料价值。上述内容都是京西煤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三、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突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总体规划


一个地区总体规划的制定对于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门头沟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对于自身具有丰厚底蕴的宗教文化资源,规划、整合、开发、利用不够具体和全面。在考察了门头沟区十余座古寺院并进行分析后,总体感觉,除了戒台寺、潭柘寺、妙峰山之外,其余众多的宗教文化遗产仍处断壁残垣、整修无序的境况,规划整合余地大。


(二)宗教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与全国一些寺院相似,门头沟的宗教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区内重要的宗教文化资源存在着国家明文制止和纠正的佛教寺庙、道教官观“被承包”、“被上市”等现象,突出反映在潭柘、戒台两寺。除此之外,仰山栖隐禅寺、白瀑寺由于管理体制未理顺,有些古建不合规制,体量超标过大。尤其是目前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甚至为争夺经济利益不断发生矛盾,使得宗教文化资源很难加以合理使用,发挥其原有的社会功用与效能。


(三)保护的力度不够,破坏现象严重


门头沟区对宗教文化遗址进行了一些有效的保护,但由于遗址很多,一些宗教遗址保护的力度不够。如,下苇甸村龙王庙、三家店村古刹龙王庙、三家店村关帝庙铁锚寺、崇化寺遗址。更有一些以旅游开发为目的修复的寺院,虽然是经过文物部门批准的文物恢复项目工程,而且建筑规模和投资数额巨大,但恢复重建的寺院建筑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违背了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体量过大,超标、违规现象严重,而且保护性的破坏较为严重。


(四)文化内涵提炼宣传力度不够


应该说,对于旅游资源后起开发的区域,发展文化旅游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文化旅游不仅可以拓展外延,更能提升品牌辨识度,是整体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但总的看来,门头沟区宗教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兴区”的意识还不够强,直接显现为宗教文化资源整体宣传力度不大,深度不够,产品不多。实际上,无论是潭柘寺的由来、潭柘寺中的帝王树还是配王树都是有典故的。妙峰山是佛、道、儒、俗四者于一身的集合体,不同的庙会传说内涵丰富多样有所不同,它不仅仅记载着神灵的故事、庙会的演绎,也暗含了庙会所在的村落曾经发生的事件与行为,而现在许多这种文化资源被忽略。“门头沟之源”文化也如此。


四、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一)强化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将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产列入全区宣传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和北京市及各区进行形象推介,对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等进行重点宣传报道。做好宣传策划,借助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等进行立体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将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变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深入研究的热点内容。如,潭、戒两寺组织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层论坛,召开学术会议,提高高层的关注度。还可以整合一批民间民俗活动和创意文化节庆活动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点和展演点。


(二)研究制定保护与利用整体规划


应在对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存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依照政策法规对于纳入规划的寺庙观堂进行保护、修缮,提升原住民文物保护知识与文化素养。


总体规划门头沟宗教文化资源,包括“门头沟之源”的规划、潭柘寺、戒台寺以及金顶妙峰山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适度恢复历史上典型的宗教遗存,把门头沟宗教文化资源开发融合于休闲旅游产业之中,形成一系列的旅游线路,推动“城区资源进山区、山区资源进城区”的双向流动与要素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推出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线,生态旅游、商务会展、修学旅游、农业观光采摘和民俗旅游等相互结合的多样化旅游产品链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开发。结合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古村落文化、边城文化等,对于众多的民间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有规划的综合开发,实现门头沟区文化的融合发展。重点开发知名度高的潭柘、戒台两寺及妙峰山,将资金集中在这几个点上,其他的宗教寺庙有选择性地进行开发。


总体规划要细分为初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初期规划主要是做好规划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期规划主要是做精、做细宗教文化内涵,远期规划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软性服务,打造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系列产品。只有打好文化牌,才能真正提升旅游业品质,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努力探索将宗教文化元素全方位植入旅游经典和线路,改变过去游客简单看山看水欣赏自然风景的模式。


(三)理顺宗教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目前,门头沟区宗教场所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甚至为了争夺经济利益不断发生矛盾。应明确宗教、文化、文物、建设部门的责任,共同参与重要宗教文化场所的建设、改造。2012年10月22日国家宗教局等lO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就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官观管理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制止和纠正佛教寺庙、道教宫观“被承包”、“被上市”等现象。寺观应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管理下,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指导、监督下,由佛、道教按照民主的原则负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其内部宗教事务。严禁党政部门参与或纵容、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寺观,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寺观搞成“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寺庙保护后应加以合理使用,由具备资质的佛教、道教人士进驻,发挥其原有的社会功用与效能。


(四)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利用的建议


1.潭柘寺、戒台寺宗教文化遗产的利用


历史上潭柘寺曾多次易名,最终还是以龙潭、柘树而得名,但龙潭已干涸近20年,柘树也是屈指可数;开发龙潭、保护柘树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应让它名至实归,可以依据龙潭泉水、帝王树、石鱼等传说故事,开展有关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潭柘寺的认知程度。潭柘寺还可以着力打造成为高端的养心、休闲度假的场所。戒台寺历来是古人受戒之所,更是我国三戒坛之首,虽已历经沧桑,但还可以沿袭传统,作为现代都市人受戒、反省、祈愿之地,也可以让它成为全国律宗教中心。佛教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引进北京佛教学院。北京佛教学院原来在广化寺,后来迁到通教寺,由于地方狭小,常年未招生,不利于培养佛教人才,也不利于展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潭柘寺、戒台寺空间大,环境清幽,适合读书、修身。戒台寺在历史上就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若将北京佛教
学院建在这里,可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地位。


2.进一步打造金顶妙峰山民俗文化景区


妙峰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文化名山,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碧霞元君在民间信仰中有着深厚的尊奉基础。应利用妙峰山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文化优势,重点规划、策划、运作,使之成为著名的民间宗教信仰的旅游和朝圣之地。


妙峰山庙会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民族品格,民间传统道德文化的撼人感召力,是具有珍罕价值的首都品牌的优秀文化遗产。妙峰山庙会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表演,不仅是北京的,完全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这些流传近千年的民间文艺、技艺表演形式,是北京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连续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妙峰山庙会文化恒久的、真正的历史价值。


妙峰山庙会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予以挖掘、整理、保护、利用。需进一步提高妙峰山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出版妙峰山导游、妙峰山志之类的明信片、画册。将妙峰山一年四季的美景,拍成风光片,制作光盘。进一步提高妙峰山的文化品位,定期举办妙峰山的学术研讨会、展览等活动。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建设,赋予景区历史文化以载体。当年顾颉刚等人到妙峰山考察的成果,香客进香之路图,五条香道图,香客文化、庙会习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形成感知度极高的博物馆,依此带动和提升认知度,用科技的手段将文化展现出来。重点实施金顶妙峰山风景区、妙峰山古香道、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等“妙峰八景”建设;提高沟域内民俗旅游业发展水平,使沟域内5个民俗村全部达到市级民俗村标准,发展市级民俗旅游户100户,区级民俗旅游户300户。可以在妙峰山大力发展运动健身产业。开发建设杨岭山场白行车俱乐部、妙峰山沟露营地及环妙峰山50公里自行车赛道,涧沟村环山纵走路线、妙峰山顶登山线路。还可以在妙峰山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宾馆、会议中心、旅游保障和报警等旅游服务设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妙峰山成为全国知名的5A级综合文化景区。


3.重点打造以“门头沟之源”为代表的沟域民间信仰文化


门头沟之名,随时代发展,有广义和狭义的多种解释。广义之门头沟是指今日之门头沟区区界之内。狭义之门头沟,是指从峰口庵往东至圈门的山沟。基本上是今龙泉镇的门城地区。门头沟之门,即指圈门。圈门为一横跨狭义之门头沟上的过街楼。门头口村名得于圈门,门头口即为圈门之旁,进入门头沟的沟口。门头口村在明、清之际曾是北京地区最重要的产煤基地,分布有煤窑上百家。此地又是西山大路中路古道的必经之地,商旅往来,昼夜不断。清末至民国初年,一度成为门头沟最为繁华地区。民国以后,圈门外煤炭开采增多。1920年中英门头沟煤矿在圈门外开凿立井,井深矿大。1925年治水公司在圈门外开凿立井。门头沟的工商中心随煤业发展从圈门里逐步移人圈门外。
门头沟采煤业发达,与之相适应的是窑神信仰。京西唯一供奉窑神的庙宇——窑神庙的繁盛,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的京西古幡会发达,二者均具有唯一性。还有九龙山上娘娘庙,是京西煤炭行业的保护神,是财富的象征,备受窑主、窑工、煤商们的尊崇。每到农历五月初一和九月初一,以圈门“十三会”为主的数十档民间花会一起出动,转遍圈门一带各村,载歌载舞,走十几里山路上山朝奉。附近数十里各村的窑工和农民也分走四条香道上山,在娘娘庙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规模之大,享誉京城。除了九龙山庙会,每年腊月十七祭窑神是门头沟煤业的共同节日,众多大小煤窑各自予以祭祀,上层人士在窑神庙举办祭祀窑神的隆重仪礼。除了祭祀,还要在圈门的大戏楼唱三天大戏,酬谢煤窑神。据九龙山顶的残碑记载,京城内不少的行业亦到此参加庙会活动。门头沟煤业地区的本地香会计有:东辛房开路会,西辛房狮子会、中幡,门头口村大鼓会,宽街娘娘驾,西辛房杠箱会,东店村大旗会、铳子会,西店音乐会,官厅村中幡,岳家坡中幡,孟家胡同中幡,韩家沟、匣石窑村拜驾烧香会(号佛会),西店村持单会(会谱),13个村合编吉祥会(吹打音乐班)。


应深层次宽角度的挖掘窑神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整体风貌格局,使之成为北京著名的古乡村风貌旅游区。重点打造以数字模拟再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门头沟”地名的由来,圈门过街楼的形成及演变过程;门头沟区采煤的煤窑历史演变过程,京西古道的用途、古道上的文化遗迹、独特的九龙山庙会、煤窑神的崇拜等内容,以突出沟域文化的特色。同时,要结合城市改造,使庙宇形成新型社区的文化景观。如圈门过街楼、大戏楼、窑神庙修复后与圈门里村落形成古风貌景观。在三家店村的改造中,把庙宇、古村落以及沿街古宅院的保护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新的文化亮点。要合理规划、整合,形成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门头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门头沟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668页。
[2]张云涛:<北京戒台寺石刻>,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Mentougou Area
YANG Jing-jun.YU Hong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Beijing Mentougou area is the ancient West Beijing Road,has a long history,outstanding people,simple folk customs.Mentougou’S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very rich,very full of profound connotation,types and complete the level,religious culture in Beijing area shows the.Religious main Mentougou district are Buddhism,Taoism,Christianity(Protestantism),Catholicism,Islam台five major religions,as well as a variety of folk belief,religious and cultural sites remains of the many.At present,the main problems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entougou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This paper reviews,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Mentougou district research and analysis,put forward and use,that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dynamic,in use,to use to promote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benign interaction is the best choice.
Key words:Mentougou area;religious and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r.Zhang Jing;Cui Xianquan)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4-20 21:55 , Processed in 0.0093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