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妙峰山香道交通

2019-5-23 09: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58| 评论: 0|原作者: p9032

摘要: 袁树森   一年一度的妙峰山娘娘庙庙会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活动。据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 ...
袁树森


  一年一度的妙峰山娘娘庙庙会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活动。据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通往妙峰山娘娘庙的道路是京西古道中的一类,称为“妙峰山香道”。到妙峰山进香的香客北到东三省,南到云贵川。其中以京津冀地区的香客为主,北京城的香客约占百分之六十,外地香客占百分之四十。妙峰山庙会最盛之时是清末民初,文武香会约700档,香客三四十万。各条香道上,上山下山的香客日夜不绝。北京的香客往返一次大约要三天,天津的香客大约要十天左右,远自南方的香客要提前一个月就出发了。当然,现在交通方便了,去妙峰山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庙会期间,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上上下下,在香道上既没有什么“交通警”指挥,也没有“红绿灯”控制交通,更没有“保安”维持秩序,但是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交通事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完善的服务设施
  1.妙峰山地处北京西山深处,从山下到娘娘庙要走三四十里的山路。山路坎坷,崎岖难行。为了方便香客们去朝顶进香,虔诚的香客们组成了修道的香会,他们一般在庙会开始前的一个月就上山了,自备工具,自带干粮。上山去清除浮石,垫平坑洼,拓宽道路,削平坎坷。修路会一般由临近香道的村民组成,修整与村子邻近的路段,既是为了方便香客上山,同时也便于自己出行。在清代时,修筑香道的主力是驻扎在海淀的八旗军兵,他们把修筑香道视为锻炼体魄,是操练军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公益性的劳动。修道会由八旗的兵丁和余丁(预备役人员)组成,他们每年上山修路时,用军队特有的组织形式,把修路人员分成“把儿”,各负责一段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容媛女士回忆她1929年考察妙峰山时说:“由玉仙台到庙儿洼,我们一路蓄着欣喜和恐惧之心。欣喜的是无路中凿出路来让我们走,更瞧见山边贴着‘圆明园正白旗修道老会修此’。就不能不感谢那个香会赐给香客们的一条好路了。”此外著名的修道会还有:公益助善开路老会、河北关上崇善堂修补老北道会、普兴万缘净道圣会、天台山感应修道进香圣会等。
  为了方便夜间上山的香客,还有香会专门负责在香道沿途安装临时路灯,大多由天津的富商组成,如:老北道天津公善汽灯会、中北道估衣城献洋灯会、老南道桃园义善汽灯路灯会等。除了这些安装路灯的香会之外,还有舍灯笼蜡烛的茶棚,如陈家庄西北涧提灯乐善茶棚,就为夜间上山的香客准备了灯笼和蜡烛。按照规矩,香客上山以后,可以把灯笼挂在树上,灯笼上写有茶棚的名号,下山的香客会自动的给带回来,还给茶棚。
  过去上妙峰山,在平原地区可以坐车,走西道的从西直门坐火车到三家店,要四角钱;走西北道的就只能坐汽车或洋车了,一般要一元钱。三四十里的山道一般都是步行,年老体弱的以及有钱的香客可以乘坐“爬山虎”。香道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爬山虎”(山轿),这是一种类似于滑竿的凉轿,与滑竿不同的是,滑竿是两个人抬,而爬山虎要四个人抬。坐在上面既舒适又可以观赏沿途的风光,当地的村民们也可以赚几个脚力钱,所以在庙会期间很多人都去抬爬山虎。
二、约定俗成的规矩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昌平(应是宛平,也就是现在的门头沟区)。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誓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
  当年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古香道有多条,最主要的有六条:1.老北道从昌平区的聂各庄开始,途经车耳营、龙泉寺、上方寺、瑞云寺、双泉行宫、磨镰石河、双龙岭、花儿洞、大风口、磕头岭、贵子港到涧沟村,过去天津人上妙峰山大多走老北道。2.中北道从海淀区的北安河村上妙峰山,这是香客最多,气氛最热闹,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条香道。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上妙峰山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道。从北安河上山,途经响福庵、朝阳院、金仙庵、玉仙台、三瞪眼、庙儿洼到涧沟村,全程40里。3.中道是从大觉寺的徐各庄上山,这是6条香道中最近的一条。从大觉寺,途经徐各庄、观音庵、关帝庙、栗子台、赛尔峪、上平台、冷风口、萝卜地、五道岭到涧沟村。4.中南道是从门头沟的灰峪村开始,途经仙人洞、大石子、六郎塔、马刨泉到涧沟村。5.南道从门头沟的三家店开始,途经琉璃渠、龙泉雾、陈家庄、西北涧、十八盘、大水泉、桃园、南庄、樱桃沟、抢风岭到涧沟村。6.西道又称后山道、岭西道,从门头沟下苇甸开始,途经水花峪、上苇甸、清风庵、十八盘、跨拉鞍、大云寺到妙峰山的灵官殿。
  以上六条香道都是山路,道路狭窄,崎岖蜿蜒,宽处不过一丈,窄处只有三四尺,每一条香道上几乎都有一段险路,例如南道上的“仰岭十八盘”、中北道上的“三瞪眼”、老北道上的“大风口”、中道上的“三百六十胳膊肘”等。在如此崎岖陡峭的山道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上上下下,几百年来虽然没有“交通警察”维持秩序,也没有“红绿灯”装置,更没有保安执勤,但是却从未发生过任何交通事故,甚至没有发生过“交通堵塞”的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因为在妙峰山香道上有一套香会和香客们约定俗成的“交通规则”。凡是朝顶进香之人都自觉遵守,否则就会被人笑话为“不懂规矩”。
  首先,“回香”让“保香”。“回香”指在娘娘庙进完了香、下山的香客,“保香”指上山朝顶进香的香客。也就是说,下山的香客要给上山的香客让路。香会在路上相遇更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两堂香会在路上相遇时,在双方相距50步的地方,双方就要停下来,文场停止演奏,武场停止演练,钱粮挑子下肩,前引左手执钹旗,右手拿名帖,抢行前往对方面前去打知(行礼),向对方介绍自己的身份,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此时对方的前引也要立刻迎出来,双方以在中间相遇为宜。若一方已经到了另一方的钱粮挑子前面,而对方的前引还没有迎出来,即为失礼了。双方的前引相遇后,手执会旗,相互致三鞠躬礼,然后交换会帖,互相说几句客气话,然后下山的香会队伍靠在路边,上山的香会静静地走过去之后,双方开旗颠屏,振铃走会,各奔前程。
  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香会队伍有规定的前后次序,例如“井字里”的“幡鼓齐动十三档”行进时的先后次序是:“开路、五虎棍、高跷、中幡、狮子、双石、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大鼓”。依次而行,井井有条。凡是在同一条香道上,各档香会均按次序行进,不管前面的队伍走得多慢,后面的队伍也不许超越,只能在后面跟行。香会有圣会、老会、皇会之分。资格不同,权力也就不同。在香道上,“圣会”(立会不足百年的)要让“老会”(立会超过百年的),圣会和老会都要让“皇会”(受过皇封的)先行。
  香客在同一香道上同一个方向行进时,后面的人也不准超越前面的人。如果遇上“行大愿的”,即以自虐身体的方式上山进香还愿的香客,例如一步一叩头的、插耳箭的、双臂吊挂香炉的、身背马鞍的、戴手铐脚链扮成罪人前去朝顶进香的人,所有的人都要给他们让路,静静地靠向路边,请“行大愿的”人先过去,为的是让他们少受点儿罪。如果后面来了抬山轿(爬山虎)的、替人背行李的,香客也要让路,因为轿夫们负重而行,很辛苦。轿夫要向前面的香客打招呼,请他们让路,请求的方式也是“香道式”的——喊声“您虔诚!”“您多虔诚!”或“虔诚了您呐!”
  这些规矩是在妙峰山庙会几百年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所有香会和香客奉若“法律”的规矩,是人人都自觉遵守的。北京老一辈的民俗学者金受申先生说:“妙峰山朝顶进香时,所有香会和朝山人都一心向神,不生他想,路上绝无争吵之事。茶棚舍茶、舍馒首,为人缝绽鞋,及行人过路,都是态度极和蔼的,道一声虔诚,有什么蹬鞋踩袜子的事全可以过去。”正因为上妙峰山朝顶进香的人们都有一种一心向神的理念,所以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都能自觉地去遵守,即使是稍有差池,也没有人去计较,一般的矛盾都可以得到和平解决,因而香道上才能畅通无阻。
  正因为妙峰山香道上有完备的服务设施和约定俗成的“交通规则”,才保障了香道上的交通秩序和安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新潭古道下一篇:潭柘寺古道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3-29 13:54 , Processed in 0.0080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