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爱好者::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京西古道之天津关(黄草梁、七座楼)

2018-5-8 10: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26| 评论: 0

摘要: 京西古道重要村镇之天津关(黄草梁、七座楼)历史和现实详解。

天津关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深山,斋堂镇西北,柏峪村东。 关隘踞山峰黄草梁,敌台丛密,城墙连级,有沿字6—11号敌台。另有一巨大方形石砌敌台一座,称“七座楼”。这里自古为京西古道的必经之地,从河北怀来麻黄峪经刘家峪沟、沿河城、柏峪、斋堂到京西的古道就要经过天津关。天津关是在柏峪和沿河城之间的山口,关口旁存有百米方圆、石墙围绕的驻兵遗迹。

 

天津关历史

 

北京北部和西部连绵多山,通常居庸关关沟以东、直达渤海之滨的山脉被称为燕山山脉,其中,北京地区的部分又称作军都山。关沟以西,南抵拒马河畔的太行山地,称为北京西山。  

 

苍莽西山自古为北京的西部边陲,历代王朝多在此设关筑边,以防御西来之敌。

 

西山南北连绵二百多里,东西纵深百余里,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心目中,它都是千山拱护的神京右臂。但是,作为帝京天然屏障的西山, 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西山山脉高不过一两千米,而且山间峡谷隘口众多,所以各个朝代均在此修筑长城。但西山的长城,并非完全相连,而是在关隘之处断续修筑的长城,险峻之地,自可借山体作为屏障。这样,京西的关口就成了防御的重中之重。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燕国的西部边界起,西山就开始在道路的难守易攻之地设置关口。大道为关,小道为口,仅元明清三朝在西山就设关口22个,这些关口平时为内外通衢,战时则是军事要塞。每个关口都建有关城,正中的券门通行货物、车马和行人,两侧的小圈洞用来存放兵器。

 

明朝,强敌在北方,居庸关八达岭一线长城为外长城,设重军把守,而京西地区属内长城边关,列兵布防而已。天子们本想凭长城之险御敌于国门之外,却不料1449年和1550年内长城防线两次被攻破,其中第一次,御驾亲征的明英宗甚至做了蒙古军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从此明王不敢懈怠,开始大力加强西山防御。

 

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进京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位,是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明军首先在这里置关设险,再于天津关西北处的制高点黄草梁上加筑烽火台。

 

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黄草梁上有七座烽火台,至今保存完好。烽火台之间有城墙连缀,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像这样的烽火台当时在内长城沿线建有近1500座。

 

不仅如此,天津关东面的沿河城地区更是咽喉之地。沿河城扼两道山口一条水口,西山中地形之险山谷之雄莫过于此地。除了敌楼,明廷还在这里修筑城堡,并设守御千户所驻防,驻军最多时达两千多人。而在沿河城南面的斋堂再建城堡一座,相对于沿河主城而称之为斋堂辅城。斋堂辅城与沿河主城形成了犄角之势,便于战时的相互增援。

黄草梁长城2

黄草梁长城3

黄草梁长城4

黄草梁长城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西古道--前世今生 ( 浙ICP备17060297号 )

GMT+8, 2024-11-15 01:42 , Processed in 0.0112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